摘要:中國是詩的國度,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詩的烙印。“吟詩作對”,在我們中國,是優(yōu)雅的代名詞。尤其是唐詩,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高峰,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燦爛奪目的瑰寶。引導學生學古詩,要講究策略,由詩人的生平故事入手,逐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利用教學活動和教師講評的導向作用,搭建平臺,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成功喜悅,感受經(jīng)典詩句歷久彌新的不朽魅力。
關(guān)鍵詞:小學古詩; 了解背景; 學以致用
學詩用詩,是專屬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在詩歌的世界里,我們盡情感受著千百年前詩人的情懷,把握千百年前的時代脈搏,與詩人們同呼吸,共思想。詩歌是重要的語文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呢?學習古詩的方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反復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積累,并適時運用,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生的語言學習,重要的是學會怎樣遣詞用句,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搭建平臺,填補古詩
鼓勵學生學習古詩,更要鼓勵其運用古詩,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剛開始的工作,是由易到難地創(chuàng)設(shè)情境,給他們提供一些范例,好讓他們能按圖索驥地去運用。為此,我常常組織一些帶有比賽性質(zhì)的但又充滿趣味的語文實踐活動,出一些相關(guān)的練習,幫助理解鞏固所學。
1、先是秦皇漢武,再是唐宗宋祖,華夏英雄開疆拓土競風流,這可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p>
2、今天碰到了一條很難的應用題,我絞盡腦汁也無濟于事,真是 “山重水復疑無路”,突然,我看到了兩個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數(shù)字,趕緊用新的方法試了一遍,終于算出來了,這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p>
3、朋友要走了,她可是我最好的朋友。在車站揮手說再見的那一刻,我忍不住哭了,她遞過一塊手絹,安慰我說:“別難過, 海內(nèi)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不論我在哪里,我們都是最好的朋友?!?/p>
4、上次數(shù)學測試的“82分”給了他當頭一棒。這一回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得個滿分。你看,他都做了一個多小時了,大家勸他休息一下,他執(zhí)意不肯,看來,他真的是拿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的決心來了 。
5、“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使我們感受到了朋友惜別時的樂觀之情,而“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則流露出了一絲惆悵之情。
6、“沉舟側(cè)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再大的困難,也會成為過去,做人,就應該永遠保持樂觀。
詩歌的語言,極其精煉,是運用語言的典范,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學生多讀經(jīng)典詩歌,對于他們積累、借鑒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不無裨益。
二、結(jié)合課文,改寫古詩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語言文字的訓練,需要千錘百煉,在語文學習這條道路上,學生的文字從稚嫩到成熟,從膚淺到深刻,是一條漫長的路。一路上,我們要鼓勵學生,敢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
五年級下冊課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請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為她的扇子題詩。那位書法家寫的是唐朝王之渙的詩《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由于疏忽,書法家忘寫了“間”字。慈溪大怒,要殺他。那位書法家急中生智,連忙解釋道:“老佛爺息怒,這是用王之渙的詩意填的一首詞?!辈攬鰯嗑?,讀給慈禧聽:
“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慈禧聽了,轉(zhuǎn)怒為喜,連聲稱妙。
因增一字、刪一字、換一字,而成就一段千古佳話的例子,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史上俯拾皆是,舉不勝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如讓賈島如癡如醉“推”與“敲”。
備課的時候,我就想,這是一個很好地古詩實踐的機會,為什么不讓學生也嘗試著改一首詩呢?不要拘泥于結(jié)構(gòu)是否符合要求,意境是否優(yōu)美,我們只要搭建這么一個平臺,讓他們嘗試,有體驗就是成功。
我想到了《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格式就生搬硬套了“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規(guī)律:□□□□,□□□□,□□□□□。□□□□□,□□□□,□□□□□。也不管好不好,就這么趕鴨子上架了。
小鴨子入水十分鐘,盡管很難,但還是都逼出了一首詞。也許,這是他們一生中的第一首詞。感覺也還不錯,擷取兩首共賞:
(1)
玉笛飛聲,暗入春風,悠悠滿洛城。
聞曲人銷魂。折柳訴情,故園情深。
(2)
誰家玉笛,暗暗飛聲,隨風入洛城。
此夜聞折柳。聞柳之人,思鄉(xiāng)情深。
文字靈動,畫面清晰,如果不是過于苛責,也還算不錯。更讓我高興的是,課堂上,學生們個個全神貫注,那份專注,更勝于作詩本身。
三、習作訓練,運用古詩
“石蘊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媚。”在作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和經(jīng)典詩句,會使文章顯得熠熠生輝。語文的教學,正倡導“語用”的思想。在平常的作文指導中,就應該鼓勵學生敢于運用古詩,這樣才能善于運用古詩。
文中借用古詩詞,靚出新意。有一位學生在寫科學課上的一個觀察作文,他特別寫到了自己在觀察實驗過程的時候的一番心理活動?!拔页粤Φ仵谄鹉_尖,透過前面同學肩膀的縫隙看實驗,可我拼命地晃動腦袋也只能看到一點點。‘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此刻,我的心情和陸游是多么相似。”這一句古詩,他用得非常巧妙。我建議他直接用“何方可化身千已”為題。都說“題好一半文”,這樣的題目很能讓人過目不忘。
“不讀詩,無以言?!笨桌戏蜃拥慕陶d啟示了我們,一個學生有沒有大量地積累經(jīng)典古詩詞,直接影響他語言文字的運用水平?,F(xiàn)在,對中小學生必背的古詩文的篇數(shù)的要求一再提高,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信號——古詩文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季旭生.優(yōu)等生要活學活用唐詩100句.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2]俞平伯、施蟄存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