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地方高校音樂選修課從單一的理論教學逐漸向理實結合方向發(fā)展,如何將更豐富的實踐教學手段應用于音樂選修課程,成為教育工作者共同面臨的課題。本文旨在通過對地方高校音樂選修課實踐教學原則的了解,并結合當前音樂選修課教育現(xiàn)狀,進一步找到科學的實踐教學方法,以期全面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
【關鍵詞】地方高校;音樂選修課程;實踐教學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高校關于藝術教育的普及與研究成為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話題,自2008年期起,全國高校統(tǒng)一開設藝術類課程,隨著藝術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藝術類選修課也成為藝術教育普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眾多藝術課程發(fā)展過程中,音樂是最受關注也是在大學生中間最為普及的藝術形式,所以音樂類選修課成高校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多年實踐證明音樂選修課也是大學生最易接受、為歡迎的藝術選修課,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追求,更能在學習中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因此,我們應當不斷推進地方高校開設音樂選修課的進程,進一步完善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自身音樂素養(yǎng),最終完成培養(yǎng)綜合素質人才的藝術教育目標。
1 地方高校音樂類選修課實踐教學原則
地方高校音樂選修課是一門重要的獨立課程,我們應當首先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遵循科學的實踐教學原則,更好地指導音樂選修課開展實踐教學。
1.1 注重音樂情感實際體驗
音樂能夠通過其形式表現(xiàn)出人的真實情感,所以我們在進行音樂選修課教學中,應當讓學生進行音樂情感的實際體驗,情感體驗的關鍵在于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不同風格、時期的音樂形式進行親自鑒賞,并讓學生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符號對學生的感受進行升華,鼓勵學生依照自己的情感體驗進行演唱。
1.2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現(xiàn)因材施教
教師在進行教學計劃時,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整體水平把握,對其發(fā)展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又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地方高校音樂選修課所面向是全校學生,學生由于來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自身所接受的音樂教育不盡相同,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參差不齊,所以,音樂選修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應當更具有豐富性,滿足不同專業(yè)、年齡、背景學生的需要,切實實現(xiàn)因材施教。
1.3 直觀與抽象結合教學
音樂是一種內心情感的表達,是通過不同形式進行思維心理展示的藝術形式,所以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過程中,需要多個感官進行配合才能達到良好學習效果,這就需要音樂選修課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刺激學生聽覺感知的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理性思維所接受到的理論知識加以理解,音樂的抽象與直觀教育相互結合,讓學生能夠更立體的感知音樂。
1.4 重視與本地音樂資源相結合
各地方高校應當注重本地音樂資源的開發(fā)工作,開發(fā)本地音樂資源,不僅是意味著一種課堂教學手段的開發(fā),更重要的是,這其中承載著當?shù)匚幕c傳統(tǒng),需要我們進行弘揚與傳承,單純的音樂課堂知識傳授是膚淺單薄的,課堂中應當充分利用本地音樂資源優(yōu)勢,讓學生感受當?shù)匚幕?,從音樂藝術追求上升至思想文化的洗禮,從音樂中感悟精神,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優(yōu)良品質。
2 地方高校音樂類選修課實踐教學現(xiàn)狀
2.1 實踐方式較為匱乏
由于受到傳統(tǒng)“一對多”教學模式的限制,許多地方高校在音樂選修課講授過程中仍維持固有教學思路,雖然也在不斷探索更為科學的實踐教學方式,但仍不理想,主要表現(xiàn)在課堂所實現(xiàn)的實踐方式較為匱乏,教師通常采用多媒體教學,但教學本質依舊是知識理論的灌輸,形成了“換湯不換藥”的局面,沒有進一步探索更多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實踐手段,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
2.2 學生參與程度不高
學生對音樂普遍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當前音樂選修課的實踐活動參與程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實踐活動方式較為枯燥,學生沒有參與熱情,另一方面,學生不能在實踐活動中擺脫羞澀、尷尬的情緒,導致不能更好地參與活動;其次,音樂選修課程的最后成績評判標準較為單一,學生只注重筆試或論文的成績,認為只要這兩項過關就萬事大吉,所以不能夠積極參與日常教學活動中。
3 地方高校音樂類選修課實踐教學方法探究
實踐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獲取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音樂學習與其他科目的不同點在于,它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與文化,單純的理論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了解音樂并愛上音樂,只有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獲得屬于自身的藝術感悟。從學生的接受角度來說,大學生處于各種觀念與思想的形成階段,擺脫了升學考試的束縛后,學習走向新的階段,他們渴望自由發(fā)展與真實情感的表達,所以,這就為音樂類選修課實現(xiàn)實踐教學提供了極大可能。
當前,地方高校音樂選修課的教學方法仍較為陳舊,部分課堂音樂教學十分枯燥,只是簡單的理論灌輸,這不僅不能夠滿足學生藝術素養(yǎng)提高需要,更不符合現(xiàn)代化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地方高校應當從課堂設置到課外教學進行精密籌備,讓音樂選修課“活”起來,切實達到音樂實踐教育目的,同時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3.1 課內實踐教學探析
第一,聲樂演唱技巧實踐教學方法。聲樂演唱是音樂選修課堂一項重要教學內容,教師在進行聲樂演唱技巧理論知識的講解后,應當鼓勵每位學生進行親自演唱練習。
首先,在課堂中可以進行分組實踐練習。通過課堂內容,將學生進行隨機分組,通過分組,可以讓來自不同專業(yè)院系的學生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克服緊張羞怯情緒,讓小組進行視唱練習,互相觀摩、共同提高,既增進了友誼,又在互相交流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們能夠了解不同心理狀態(tài)下的不同音樂表達,給予學生更多音樂靈感。
其次,課堂演唱教學可以采取情景教學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情景設置,讓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之感,更好的體悟歌曲中的情感,并通過自己的演唱表達出來。
最后,課堂模仿訓練。模仿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方式,通過模仿,學生可以迅速體會到理論中的發(fā)音方法與發(fā)音技巧。教師可以循序漸進的讓學生進行模仿視唱,例如從自然界動物的聲音到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歌唱明星,這樣的模仿練習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更能在這種親身實踐過程中掌握音樂演唱知識。
第二,聲樂鑒賞實踐教學方法。音樂鑒賞是一個根據內心感受體悟音樂的過程,每位同學的心境不同,所感受到的音樂自然就不同,對于音樂鑒賞,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注重感官的欣賞,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只是簡單地辨別其音色、節(jié)奏、樂器、人聲等內容;第二階段是情感的欣賞,在這一階段學生將情感融如音樂聆聽過程中,通過情感的交融產生共鳴;第三階段為理性欣賞階段,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在這一階段學生應當對音樂進行整體把握,從理性的角度對音樂進行評價,升華自身審美能力。
當前,音樂選修課程中的音樂鑒賞課,通常是教師根據教材或自身教學安排,通過多媒體進行演示講解,這種講授法能夠幫助學生掌握鑒賞技巧,但是不能一以貫之,必須將學生的實踐感悟融入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成為鑒賞課堂的主人。
首先,教師可以將鑒賞內容提前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資料的準備,這些資料可以是關于該音樂的各個面向的內容,學生可以通過自身喜好進行選擇,在課堂進行資源交流,讓學生對于該音樂的了解程度加深,更有利于教師對于鑒賞知識的普及。
其次,音樂鑒賞課應當流出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交流,教師可以在每堂課中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喜歡的音樂并進行鑒賞,讓每位同學都能夠將自己的鑒賞展示給大家,通過大家的交流更深層次的感悟音樂,這種方法的運用,將最大程度的幫助學生開發(fā)思維潛質,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3.2 課內外教學實踐結合
學生全面素質的體現(xiàn)并不是單純依靠知識的講授而得來的,而是通過自身主體實踐而產生的,而音樂作為一門具有極強實踐性的學科,能夠充分與素質教育目標相結合,通過各種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全面提高音樂素養(yǎng)。因此,地方高校音樂選修課不僅要在課堂中進行實踐教學,更要開辟豐富多元的第二課堂進行輔助,通過課內外的實踐教育結合,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讓學生能夠在課外實踐過程中拓展自身知識面,自主完成各項與音樂相關的任務。
第一,舉辦豐富音樂藝術活動。音樂選修課程本身是針對地方高校內各個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學生而開設的,所以課堂內很容易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交融,所以我們應當利用這個優(yōu)勢舉辦豐富多彩的音樂藝術活動。
首先,我們應當對這種音樂課堂實踐理念進行宣傳,讓各院系的學生都能夠了解音樂選修課的實踐活動,鼓勵他們在選課過程中選擇該門課程,為音樂選修課開展校內實踐活動奠定群眾基礎。
其次,舉辦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例如,“歌唱家鄉(xiāng)的歌唱比賽”可以讓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展示各自家鄉(xiāng)的音樂文化,讓更多的同學對其家鄉(xiāng)進行了解;“音樂技巧(樂器)大賽”可以在選修課堂中挖掘更多的音樂人才,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增強音樂自信心,并以自己優(yōu)秀的才華感染更多人參與音樂活動;打造“特色音樂節(jié)”,可以將音樂選修課作為立足點,將音樂課堂變成校園文化的符號,積極推動校園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這些活動的舉辦,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音樂選修課堂成為一個“點”,將這些活動不斷連成“線”,形成校園音樂文化“面”。
最后,我們要在課外音樂實踐過程中鼓勵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多多參與。音樂選修課就是為非音樂專業(yè)的熱愛音樂的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接觸專業(yè)音樂知識的機會,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應當鼓勵更多非音樂專業(yè)的普通學生進行音樂才華的展示,如果各項音樂比賽、音樂節(jié)的開展只是局限在特長生,那么也就失去了選修課的普及意義了。因此,我們應當讓更多非音樂專業(yè)的音樂愛好者投入至音樂選修課實踐活動建設中,多聽取他們的意見,讓這些活動能夠感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第二,組織學生以當?shù)匾魳肺幕癁楸尘斑M行采風。各地方高校應當充分重視本地音樂資源,并以此為音樂選修課實踐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地方特色音樂是歷史文化傳承中所留下的珍貴財產,但在當前的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被嚴重忽視,地方高??梢岳靡魳愤x修課這一方式將地方音樂文化進行教學與傳承。
首先,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在課余進行地方音樂采風,讓學生分組去到當?shù)卮迓?、博物館進行音樂歷史的了解,親身感受與課堂教學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與音樂體悟,讓他們能夠在課外看到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世界。
其次,每組學生將自己搜集到的素材進行整理,形成一個作品集,這個集合可以包括學生所拍攝的照片、所寫成的感悟以及各種音頻視頻,教師將這些作品集進行整理,讓每個小組都能夠進行展示。音樂選修課程的最后成績可以擺脫固有的筆試成績,將這種實踐所形成的成果作為評判標準之一,讓學生能夠在寓教于樂的過程里取得理想的選修課成績。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地方類音樂選修課在實踐教學的開展上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我們在未來應當立足于地方高校實際情況,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將音樂選修課建設成為更加具有文化意義的精品課程,最大程度的使大學生能夠接收到音樂藝術教育。
參考文獻
[1]馮蘭芳.對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探討[J].中國音樂教育,2005(10).
[2]梁娜.管窺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適切性[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1).
[3]王圣春.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現(xiàn)存問題及對策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06(12).
作者簡介
曾聯(lián)平(1972-),女,湖南省邵陽市人。碩士學位?,F(xiàn)為湖南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美育教研室教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公共藝術、音樂教育。
作者單位
湖南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美育教研室 湖南省長沙市 4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