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突變問題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生較難理解與掌握的難點知識,特別是運動物體之間摩擦力突變問題讓高中生難以判斷與計算,也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本文以運動物體間摩擦力突變典型例題為切入點,就其解題理念與步驟做相應的研究探討,涉及從分析運動物體受力狀態(tài)與運動變化的角度進行理念探索,并就摩擦力突變情形的假設做出選擇與解釋,希望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該類問題提供有益的求解思路參考。
【關鍵詞】運動物體;摩擦力;突變
摩擦力是中學物理常見常學的力,摩擦力的變化相對于其他力來說更顯復雜,對于高中生的學習掌握有一定的困難。摩擦力主要分為動摩擦力(本文僅分析動摩擦力中的滑動摩擦力)與靜摩擦力兩類,由于物體由其他力的作用會出現(xiàn)物體間運動趨勢發(fā)生改變,進而使物體間的摩擦力也產生突變,其突變種類分為:靜摩擦力的突變(靜-靜突變)、滑動摩擦力的突變(動-動突變)與滑動摩擦力與靜摩擦力之間的突變(動-靜突變)三類。其中動-動突變是指各運動物體的相對方向產生變動,物體之間的滑動摩擦力方向也隨之變化,運動物體之間動摩擦因素或壓力出現(xiàn)變動時,相對的滑動摩擦力大小就出隨之突變,當物體之間沒有運動趨勢,其相對摩擦力就會突變?yōu)榱?。對于各個物體或其中一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相對地面來說)的突變情形,高中生對其摩擦力的判別與測算尚能學習理解,但當涉及到各個物體均處于運動狀態(tài)(相對地面來說)并發(fā)生相互摩擦力突變的問題(即動—動突變)時,教學中學生就反映對其理解與判別的困難。為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摩擦力突變問題,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筆者將以典型的運動物體間摩擦力突變例題進行分析與求解,以提供相應教學與學習上的解題思路與策略。
1 運動物體間摩擦力突變例題
例題所圖1所示,有一質量為M=8kg小車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之上,從車左方施加一水平推力F=8N,小車受推力作用往右運行發(fā)生運動速度為v0=1.5m/s,此時于小車右端放置于一大小面積可忽略、質量m=2kg的方塊,方塊與車之間的動摩擦因素μ=0.2,此外方塊在小車運動進程中始終沒有摔落。那么求問:以方塊置入小車為開端,在t=1.5s后方塊在小車上的移動距離是多少?
2 運動物體間摩擦力突變例題具體解題思路
首先做小車與方塊的受力分析,如圖2。
列m方程:f=μmg=mam
am=μg=2m/s2
則:vm=amt1=2t1
然后列M方程得:F-f=Mam
am=0.5m/
則:vm=v0+amt1=1.5+0.5t1
當二者共速則:vm=vM=v,就為:2t1=1.5+0.5t1
求解得到:t1=1.0s
實質上就是說從方塊置入小車右端的時刻作為起始,經t1=1.0s后,方塊與車速度都變?yōu)関=2m/s。運動物體之間的摩擦力也出現(xiàn)突變,但因共速之前方塊與車的加速度各異,相對摩擦力的突變會使方塊與小車本身的加速度也隨之變化,其變化的結果有兩類情形:方塊與小車的加速度變得相同一致,或者是加速度仍然各異的兩種結果。由于物體雙方都在做加速運用且達到共速,對方塊與小車的加速度判別無法立刻做出,因此在求解時可以先設定在物體之間摩擦力突變的作用下,方塊與小車的加速度是相同一致的。原因在于加速度相同的情形較為簡單,對其快速計算后所得結果若與實際一致,那就是準確地做出了設定;若結果與實際有誤,則另一加速度情形所計算的結果就是正確的。因此基于方塊與小車加速度相同的設定下,假設其加速度為a,對加速度一致的方塊與小車看做一個運動整體,依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作:
F=(M+m)a=10a
則a=0.8m/s
再列m方程求得:f '=ma=1.6N<μmg=4N是靜摩擦力,方塊對于小車來說是相對靜止的,把二者當為一個整體,相同加速度是a=0.8m/s,證得加速度一致的設定是準確的。于是對本例題的設問:以方塊置入小車為開端,在t=1.5s后方塊在小車上的移動距離可求解為:
3 結束語
由例題求解思路與過程可以總結:在應對運動物體之間摩擦力突變問題時,應先做兩物體的受力分析,判斷滑動摩擦力突變的時機,然后再依據摩擦力以外的合力與摩擦力之間的對比,判別摩擦力的突變情形與方式,對突變情形難以確認的,可以使用先設定某一突變情形進行計算求得結果,在依照結果與運動實際的比較判斷設定對錯,以確認突變情形,完成最后的摩擦力解題。筆者希望過相關例題的這一解題流程與方式的挖掘,為高中物理在運動物體間摩擦力突變問題上,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提供求解的思路與策略,幫助學生提升對摩擦力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參考文獻
[1]元慶余.摩擦力突變的臨界問題分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22:80-81.
[2]李一新.摩擦力的突變問題[J].物理教學,2016,01:56-58.
[3]袁海良.運動物體間摩擦力突變問題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01:81-83.
作者單位
大同一中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