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電工實訓教學中許多內容展示時不直觀,學生看不清。分組教學費時費力,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微課作為一個載體,給電工實訓教學帶來了新的元素。利用微課短、精、直觀形象的特點,展示重點、難點知識,不但使學生易理解掌握,而且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利用微課反復觀察、理解,解決了教師在課堂上因為時間不夠,兼顧不了所有學生難以掌握知識的難題,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探究的空間與更多實踐動手的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 鍵 詞] 微課;教學方法;微課實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7-0156-01
一、微課引入電工實訓教學的具體辦法
例如,在講“電動機基本控制線路故障檢修”課題時,由于需要帶電操作,并且查找過程復雜,在講臺上展示讓全體學生看很困難?,F(xiàn)設計故障檢修的方法和步驟環(huán)節(jié)的微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具體程序為:課前微課預習—課中微課實施—課后微課鞏固。
(一)課前預習引入微課
將故障檢修的方法步驟提前進行拍攝,并配以文字制作成微課。把微課傳到校園網(wǎng)或班級群中,事先安排學生利用自習時間上網(wǎng)進行觀看,先感性認識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提升學習的趣味性。
(二)將微課引入課堂
在實訓前發(fā)放任務單,引導學生明確任務。并且在學生實訓前必須把相關知識點講透,用于指導實踐。為保證有更好的教學效果,每次課都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主要內容,把微課插入課件中,既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又恰如其分地解決了學生學習上的困惑。在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入任務實施環(huán)節(jié)。通電試車看故障現(xiàn)象—分析故障原因—查找故障—確定故障點—排除故障—通電試車看是否成功。通過實訓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在電工實訓課中有很多利用微課學習的課題,如三相異步電動機絕緣電阻的測量、空載電流的測量、定子繞組首末端的判定等課題的精華內容都可以制成微課,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時還可以重復播放,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掌握相應的技能,整體提高教學效果。
(三)課后微課學習
課后布置新的微課作業(yè),并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使知識得到前后貫通,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
二、實施微課的效果及思考
(一)實施微課的效果
微小、精細、直觀展示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技能方法。微課的出現(xiàn)改變了電工實訓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正因為“微”,微課才可以更靈活地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正因為“精”,微課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將精要技術講通透;正因為“直觀”,微課才能把每種技能方法分解講解,讓學生更直觀地掌握相應的技術技巧。
網(wǎng)絡微課加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網(wǎng)絡,讓微課成為共享資源,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我評價。讓課堂成為討論交流互動的平臺,加強了實際的主動性,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教師的教學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更多的學生學會了分析故障,并且按思路排除故障,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管是在專業(yè)技能上,還是在職業(yè)素養(yǎng)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為以后從事機床維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實施微課的思考
1.微課作為一種主題明確、內容短小的教學微視頻,教學主題與教學內容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按照微課的教學方式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鼓勵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學生往往不能到企業(yè)觀看線路實際接線盒故障檢修,因此老師把企業(yè)現(xiàn)實的任務制成微課,播放給學生觀看,使學生意識到本門課所學知識與技能對將來工作的用途,明白這是企業(yè)的生產實際,為今后的就業(yè)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教學中教師制作微課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進一步的引導加強,微課作為新興的教育資源,必將加速中職學校專業(yè)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出越來越多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基于微課的開發(fā)與應用,解決了傳統(tǒng)學科課程知識的繁冗性、獨立性帶來的弊端,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又照顧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尤其是當前云教學環(huán)境下的微課形態(tài),它既可以作為獨立的“微課程學習包”,又可以承擔“課程補丁”的功效,在我們預習、教學、復習階段都可以發(fā)揮其靈活、高效的教學作用。
參考文獻:
[1]阮曉蕾.微課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探索[J].新課程(中學),2013(4).
[2]汪麗.高中信息技術微型課程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河北大學,2010.
[3]施國棟.微課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應用初探[J].新課程(上),2013(9).
[4]蔡寶來.現(xiàn)代教育學:理論和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