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為基礎,以滿足模擬電子技術及相關課程的教學目標為目的,提出了一種以調音臺電路為教學載體的設計方案。
[關 鍵 詞] 教、學、做一體化;電子技術;調音臺;職業(yè)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7-0083-01
一、概述
“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是適合高等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高品質、技能型人才的教學方式。同時,基于這種教學模式進行課程建設與改革,使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適應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也是提高高等職業(yè)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
二、設計思路
需要涵蓋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大部分專業(yè)知識。模擬電子技術中最重要的器件,非半導體器件莫屬。最基本和常用的半導體器件有二極管、三極管、場效應管和運算放大器。因此,本次設計的調音臺電路應以分立的半導體元器件為核心,設計調音臺的系統(tǒng)電路。
電路的系統(tǒng)架構既要符合電子產品自身的結構特點,也要便于項目教學法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安排。因此,在系統(tǒng)架構中需要采用模塊化設計。
三、教學載體調音臺電路的設計
(一)結構設計
電路模塊包括電源及其擴展單元、三路音頻輸入單元、音頻混合輸出單元和功率放大單元。其中,功率放大單元設置了通用焊接區(qū),仿照企業(yè)實際工作流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需求、設計電路、選擇元器件,并進行焊接和調試,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創(chuàng)新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二)原理圖設計
多路調音臺電路模塊中元器件類型包括貼片電阻、貼片電容、貼片LED、色環(huán)電阻、電解電容、直插三極管、手柄電位器、功放芯片等,既涵蓋了模擬電子電路中的主要知識點,也符合現代電子產品設計行業(yè)的主流應用。
(三)PCB設計
如圖1所示為調音臺電路的PCB設計。該電路的PCB設計采用單層布線的方式,該布線方式既符合設計電路的特點,又便于學生在初學階段學習、掌握。
(四)調音臺電路實物
如圖2所示為調音臺電路的實物電路。其中的通用焊接區(qū),學生可以在學習相應理論知識和模板電路后,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在音頻輸入單元、音頻混合輸出單元和功率放大單元中任選其一進行電路設計、元器件選擇、焊接和調試,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創(chuàng)新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四、教學設計
(一)學時分配(如下表所示)
(二)教學組織
1.任務工作內容
在音頻系統(tǒng)中,調音臺是常用的、典型的處理音頻信號的電子產品。包括:電源及其擴展單元、三路音頻輸入單元、音頻混合輸出單元、功率放大單元等基本電路。這既涵蓋了模擬電子電路中有關半導體元器件、基本放大電路、集成電路、功率放大電路、穩(wěn)壓電源等知識要點,也可以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職業(yè)素養(yǎng)。該任務可細分為如下九個子任務:(1)任務導入與規(guī)劃。(2)電路整體設計。(3)音頻輸入單元。(4)音頻混合輸出單元設計。(5)功率放大電路設計。(6)電源模塊設計。(7)PCB設計。(8)電路焊接。(9)電路調試與總結。
2.知識能力目標
(1)能正確識別、檢測和選用常用電子元器件,如:電阻、電容、三極管、二極管等。(2)了解基本放大電路、功率放大電路等典型模擬電路的結構和類型。(3)能讀懂通信電子電路原理圖。(4)會使用相關軟件繪制電路原理圖和PCB圖。(5)能按照電路原理圖和元器件清單焊接電路。(6)熟練使用儀器儀表進行電路基本參數的測試。(7)能對制作完成的電路進行調試以滿足設計要求。
當然,除此之外,還包括素質能力目標、學習成果要求、考核方案、教學組織要求等方面。
調音臺是一種常見的音、視頻設備,常作為應用電子、媒體等專業(yè)課的學習內容,因此在基礎課學習階段將其作為教學載體,有助于學生熟悉設備,為后期熟練使用和維護設備提供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基礎。另外,調音臺電路結構清晰、涵蓋了模擬電子電路中大部分的知識和技能訓練要點,合理的載體和教學設計可以將教學內容與職業(yè)素質訓練很好地結合,滿足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項盛榮.應用電子技術專業(yè)項目式教學法項目載體的研究[J].科教導刊,2014(31):65-68.
[2]朱颯颯.電子電路分析與調試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溫州科技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2):58-60.
[3]宋燁,凌晨.基于職業(yè)能力培訓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1(Z3):89-91.
[4]賈會軍.基于職業(yè)能力本位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實踐[J].教育與職業(yè),2016(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