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中職學生素質整體下降,基礎差、難教,已是不爭的事實。為此,“教什么”和“怎么教”就成為中職語文教師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針對這種狀況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 鍵 詞] 中職;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7-0046-01
近幾年來,中職學校的基礎課教學工作困難重重:一方面,中職學生素質整體下降,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較低,學生難教已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隨著學生素質的整體下降,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必須重新調整和改進。以語文為例,如何改進教學,讓中職生在有限的中職學習期間既能掌握必要的語文文化知識又能培養(yǎng)基本的語文能力,“教什么”和“怎么教”就成為我們這些職業(yè)學校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
一、中職語文課應該“教什么”,也就是教學內容應該如何選擇
語文課應該“教什么”,這是我們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最主要內容,雖然語文教材琳瑯滿目,可選范圍極廣,但要從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使語文內容真正成為適于教與學,真正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得力工具和有效載體,筆者以為,應該根據(jù)中職學生現(xiàn)狀,體現(xiàn)職業(yè)特點,強調突出基礎性、實用性和賞析性:
1.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基礎為主。眾所周知,這幾年來,進入中職就讀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學生,以河南中考學生為例,中考文化課成績?yōu)?00分,體育實驗2014年之前為65分,但中職生的入學成績普遍在200分以下,扣除體育實驗分數(shù),相當一部分學生文化課所有科目成績加起來都在百分左右,文化基礎知識非常薄弱,所以語文教學只能從基礎入手,從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入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
2.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實用為主。中職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應用型”的一線勞動者,所以在教材選擇上要體現(xiàn)“應用性”原則。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上精選學生終生學習必備的知識和職業(yè)生活必需的有關內容,降低知識難度,以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必須”與“夠用”為原則,另一方面在寫作上提倡應用文寫作,要求學生掌握必備的事務文書等基本寫作能力,不作高要求寫作等。
3.教學內容的選擇以賞析為主。課文是語文教材中的主體,也是教與學的主要材料。語文教材選文多以名家名篇為主,這些名篇歷經(jīng)時間考驗,自有其特殊魅力,欣賞這些美文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欣賞小說、散文、詩歌、影視劇等的興趣,同時不斷提高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修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欣賞習慣,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人生,讓學生在盡情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時,獲得愜意的精神享受。
二、中職語文課應該“怎么教”,也就是教學方法應該如何選擇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入,全國各地都掀起了教改的熱潮,在這種革新浪潮的推動下,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涌現(xiàn),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并且取得了顯著效果。但筆者認為,這些新的教學方法多數(shù)對于文化基礎課薄弱的中職生并不適用,筆者也因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以傳統(tǒng)教學手段為主。面對中職生的文化基礎如此薄弱這種現(xiàn)實,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只能正視現(xiàn)狀,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揚長避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發(fā)揮他們的長處,為此采取過去和現(xiàn)在都證明是好的、對提高教學有幫助的、對學生接受新知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是必要的,所以根據(jù)課程需要,講授式、討論式、啟發(fā)式、情境式、誦讀式等教學手段可以廣泛用于每一節(jié)語文課,只要教學“得法”即可。
2.以誦讀教學手段為主。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方法中,我最推崇的就是誦讀式這種中國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最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散文、詩歌、文言文教學中,誦讀式手段可以得到充分運用,教師在講授必要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采用自讀、齊讀、小組分工誦讀相結合等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起來,這樣既營造了一種好的學習氛圍,又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鍛煉的機會,還可以通過詩歌朗誦、經(jīng)典誦讀、講故事、演講比賽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
3.以現(xiàn)代教學手段為主。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shù)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能憑借自己的語言、動作來誘發(fā)學生與課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這些出生于新世紀的學生,極容易受年齡、時代、生活閱歷的局限,憑已有文學修養(yǎng)很難深刻理解歷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所以在課堂中恰當運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就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也更易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實踐證明,現(xiàn)代化的教育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更新穎,當然也更受學生的歡迎。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中職語文教學無論如何改進,都應該根據(jù)中職學生的現(xiàn)狀,在語文教學內容上體現(xiàn)職業(yè)特點,在教學手段上符合學生實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儲備更多的語文素養(yǎng),成為適應時代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曉.教材建設:職教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M].開明出版社,2003.
[3]陳德厚.基礎教育新理念:有效教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