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考對古詩詞考察力度的加強,古詩詞的背誦及鑒賞在日常教學中占的比重也在逐步加大。從2011年開始的對中職學生實行的技能高考語文試卷中,也增加了對古詩詞閱讀的考查,古詩詞在整個語文試卷中占閱讀理解的三分之一分值,占總分的九分之一,分值較高。但與此相矛盾的是,中職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內(nèi)容,除了唐詩宋詞文學常識部分之外,幾乎為空白,這就要求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古詩詞帶入課堂,并且有計劃地去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題解題技巧和鑒賞能力。將從如何培養(yǎng)古詩詞興趣、提高答題技巧及鑒賞能力方面展開論述。
[關 鍵 詞] 培養(yǎng);古詩詞;解答;鑒賞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7-0138-02
一、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教師的引導十分重要,我曾在中華語文公眾號上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汪曾祺的中學老師怎樣教語文,其中提到汪曾祺的兩位語文老師,一位是他的中學語文老師高北溟,另一位是大學教創(chuàng)作的老師沈從文。沈從文是文學大師,自是不必多說,高北溟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視課外閱讀和寫作,他說學語文的目的就是把文章寫通。汪曾祺對他的兩位老師很是感激,認為他們教學得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人生態(tài)度。
1.首先,我們老師要將古詩帶到課堂中,讓學生接觸到詩歌藝術。我的做法是,每1~2周為學生補充一首古詩,以時令、季節(jié)或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切入,先從五言古詩起,比如2015年至2016年上學期秋季,我會選擇和季節(jié)有關的古詩,如杜甫的《登高》,先帶讀,再用10~20分鐘的時間講解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漂泊無依、壯志未酬的苦楚之情,再留10分鐘朗讀背誦;到了桂花盛開時節(jié),我也會有意識地選與此相關的主題,比如張九齡的《感遇·蘭葉》,先從字面上帶著學生去疏通古詩內(nèi)容,再明確蘭桂的象征意義,從而概括感情;中秋之際,帶學生復習以往學習過的中秋詩詞,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等。
2.光講不記也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要求學生背誦。我看到過一段文字,意思表達的就是“教育就是一個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背誦古詩的過程尤其是長詩,對學生而言是痛苦的,但能流暢地背誦出一首詩來,帶來的成就感也是不容小視的。在背誦的過程中,也要講究方法:一是詩文選擇要從易到難,先選五言,字句通俗的,再是七言,然后是長詩,逐漸加大背誦難度。二是建立競爭機制。我采取的是分組模式,將全班學生分成小組,組長到我這里過關,組員到組長處過關,老師隨機抽查。在背誦的過程中,我將每組組長的姓名和組里過關的情況實時公布在黑板上,一人帶動多人,激發(fā)競爭意識。三是幫助原則。比如在講解課上,講解結束,時間有富余,則利用這個小塊時間要求學生朗讀背誦。當學生還不能完全流利背誦時,我會將每句詩的首字在黑板上提示,利用首字提示法鼓勵和幫助他們完成背誦,增強其自信心。
3.文化類節(jié)目的影響與激勵。喜歡唱歌的學生看到《中國好聲音》這類節(jié)目時,內(nèi)心會涌起一種想?yún)⒓拥臎_動,其實中華古詩也可以很酷,河北衛(wèi)視每周六有一檔文化類節(jié)目——《中華好詩詞》,報名參加節(jié)目的選手,用自己儲備的詩詞和相關知識,通過答題與守關的明星關主挑戰(zhàn),戰(zhàn)勝所有的明星關主后,與守關擂主PK。每一次的PK都設置了獎金,并隨著過關關數(shù)增加而累計。參與者在臺上用詩詞來與關主廝殺,對答如流的雄姿英發(fā),會讓人覺得參與者渾身都散發(fā)著文化與古典的光芒,對學生也能有一定的激勵。但這個環(huán)節(jié)應在學生對古詩詞有一定積累后實施,否則會因回答不上節(jié)目上的題目而產(chǎn)生挫敗感。
二、在應試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的詩詞題解答能力
只講解,只背誦是遠遠不夠的,在一個學期或一學年的興趣培養(yǎng)后,就要逐步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了。
1.解題技巧也需打好基礎。(1)結合詩詞舉例來歸納總結詩歌中的常用意象及內(nèi)涵:如松柏——堅貞,荷花、蘭花——高潔,梅花——骨氣,柳——留、思念,梧桐細雨-離愁別緒等;(2)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及作用: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夸張,突出瀑布之壯觀,“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反問,表現(xiàn)別意之深長等;(3)表現(xiàn)手法的歸納與匯總,并要求學生背誦。
這些知識點的講解與積累可以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自己的古典詩歌類題目解答的知識庫,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從中調(diào)用,對答題十分有益。
2.詩歌分類及特點的歸納,古代詩歌多如繁星,想用僅有的三年語文課堂將其講完是不可能的。教師把不同類型的詩進行分類和講解,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羈旅思鄉(xiāng)詩、贈友送別詩、邊塞征戰(zhàn)詩、山水田園詩各自表達的主題與情感大致是什么樣的,讓學生對此有清晰的思路。
3.走近詩人。古人也是人,詩人也是人,古人今人,詩人平凡人,在某種程度上,在感情和心理上是相通的,我們要消除詩人在學生眼中的“神”一般存在的、不可靠近的看法。在講解詩詞的同時,多講講詩人的生活,他們生活中的故事,講寫作背景,讓學生明白,詩人寫出的有些優(yōu)秀作品,就像我們今天參加考試中的作文,還有一些則像我們發(fā)微博、寫說說,都是對生活的有感而發(fā)。一方面消除學生對詩詞的恐懼和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情感。
在這里,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宋之問《渡漢江》“嶺外書音斷,經(jīng)冬復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是我在給學生講老舍《我的母親》時補充的,老舍寫到“每逢接到家信,我總不敢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我補充這個古詩是因為它道出了所有在外多年的游子在回鄉(xiāng)途中特有的又喜又怯的心理特點,而老舍在接到家信時也是有喜有憂,喜的是獲得家人的消息,憂的是擔心家里老母已經(jīng)離世。有一次偶然看書時,了解到作者宋之問和《渡漢江》寫作背景之后,才知道宋之問這次回來,并不是久游回鄉(xiāng),而是偷偷從貶所逃出來的。在《渡漢江》里,所謂“嶺外書音斷,經(jīng)冬復歷春”,寫的是嶺南的生活和感受,“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完全不是我們按正常思路所理解的那個意思,而是他作為一個潛逃之人,回到家鄉(xiāng)見到熟人避之恐不及,不敢出言問訊。
4.研究古詩詞閱讀的考察方式,對癥下藥。教師要研究往年試題,摸清題目類型。有以下幾種主觀類??碱}型:(1)回答某句詩的修辭手法及妙處;(2)找詩眼;(3)分析全詩的感情。
修辭手法及妙處在前面的部分已經(jīng)歸納總結,經(jīng)過落實知識點后,在解題過程中,只需學生進行判斷和調(diào)??;詩眼類的題目,“詩眼”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表現(xiàn)為一首詩思想的凝聚點,揭示詩的主旨,這是全詩的詩眼,你發(fā)現(xiàn)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詩的中心。二是詩中最精練最傳神的詞語,或增強詩歌的形象性,使詩歌充滿情趣,給人以豐富的想象;或使詩意更精確,或使詩句翻出新意,這是局部的詩眼。幾類題型中復雜的是分析全詩的感情類題目,如果學生只回答離別、喜悅之類的情感,得分不高。這類題目答題的三步驟:(1)簡述全詩內(nèi)容;(2)指出詩詞的修辭手法或表現(xiàn)手法;(3)明確全詩表達的情感。這才是一個完美的答題法,按這個步驟來解答,得分一般不會很低。
三、脫離考試背景的詩詞鑒賞
古詩詞的氣質(zhì)是高雅而富有內(nèi)涵的,如果一味因為應試而讀詩背詩揣摩詩,不免有些俗氣。我們說的鑒賞,是將詩詞置于一個較高的角度去欣賞她的美,品味她的韻。好比專家鑒定寶物,若寶物都沒有了解,沒有看過眾多珍品,何談鑒賞?一個詩歌作品讀得少的人也是談不上鑒賞的。
1.讀什么作品很重要,引導學生多讀好的作品。一首詩越成功,閃光點就越多,就能給讀者提供越多方面的想象空間。有這樣一句話“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叫作品的空筐性質(zhì)。古詩當然也適用,詩詞越好,那它就越空,讀者的再創(chuàng)作空間越廣闊。
這里我們來看看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問唐詩中哪首詩堪稱第一,這是沒有答案的,但最具唯美主義色彩,最迷離恍惚、費人猜想、意境豐富的,非李商隱的《錦瑟》莫屬。有的人聽到了錦瑟的旋律,感傷逝去的青春,有的人恍惚看到了莊子幻化成了蝴蝶,悠然暢快在花間飛舞,也有的人聽出杜鵑哀鳴中飽含亡國之痛,有的人則向往著詩中月圓之夜的珠圓玉潤……
想象和再創(chuàng)作空間對讀者來說才有吸引力,才會激發(fā)興趣,會去想征服更多好作品,讀更多好詩。我有一段時間在讀葉嘉瑩先生的《人間詞話》,她在書中表述的對詩的理解和其知識量深深地震撼我的心靈,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美,而這種美也是激勵我讀詩的一大源泉,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讓我的學生也去品嘗詩詞之美。
2.怎么讀詩。話說“三分詩,七分讀”,任何作品都是因為閱讀與品鑒而獲得生命,我們?nèi)プx它,才有機會發(fā)現(xiàn)和傳播它內(nèi)在的精神與力量。讀詩要由表及里,沉潛涵詠。我們讀一首詩,從詩里不管是看到了秋色濃秀,聽到了湖光翻動,還是能分辨出它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和化用了前人的典故,這都只是從應試的層面去理解詩詞,以及前面談到的意象記憶,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詩人情感的揣摩三部曲都只是停留在詩歌解讀的表層,是談不上鑒
賞的。
鑒賞對我們的要求更高也更自由,我們要比詩人更像詩人,除了了解他對山川江河的贊美,對人間疾苦的關切,對離愁別恨哀怨,對戰(zhàn)亂流離的憎恨外,還要領悟詩人賦予詩作的哲理,要自主地去開墾出一番新天地。堅持讀,堅持評;反復讀,反復評。不同時期,即使是同一首詩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而評注則是開墾的過程,到一定時候就成就了一番新天地。否則,“偶能窺其微妙,日后落漠然,故評注不可已也”。
說到這里,我們一起來品一品錢起《省試湘靈鼓瑟》中“曲終人不見,江山數(shù)峰青”之妙。這是錢起在唐天寶九年,科舉考試時所寫的詩作,據(jù)說主考官看到這兩句,驚嘆其“必有神助”。我們來看下其他應試者寫的相同試題的結尾,魏璀的是“知音若相遇,終不滯南溟”,陳季的是“遺音如可賞,試奏為君聽”。他們倆都是以尋求知音為結尾,表達了盼望考官是自己知音,成為自己伯樂的意愿。但錢起完全不講尋覓知音,給人的感覺反而意境開闊,開闊中帶些許茫然的情緒。這是對詩比較主流的解析,這解析原本已經(jīng)十分精妙。但有時候我們懷著不同的情思再去讀這些美妙的詩作時,也會由自己當時的處境和情緒,展開聯(lián)想,對詩又有一番新的認識和理解,“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曲終人散,等的人還沒有來,只有細雨,仍有意無意地增添著內(nèi)心的孤苦,于是可以寫下自己的讀時之感,甚至大發(fā)詩興仿其精妙作一首“曲終人不見,風中聽落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一蹴而就。不管是高考還是人生中的任何一個考驗,所需要的都不是一時的運氣或聰明,必須是對一個人長期積累的,對習慣性的,對人生常態(tài)的考驗。而每件事情只要堅持去做,都能達到極致的境界。詩詞鑒賞也是,極致之時散發(fā)耀眼光芒。
相信在教學中,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多讀,多思、多感,我們與詩詞的交流終能漸入佳境。
參考文獻:
蘇纓,毛曉雯.唐詩的唯美主義[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