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洗錢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不容忽視,洗錢犯罪分子通過金融領域進行洗錢已引起全世界的共同關注。由于我國金融領域反洗錢法律制度建設起步較晚,導致我國在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方面存在若干不足。本文首先介紹了洗錢和反洗錢的概念,其次介紹了我國迄今為止頒布的有關反洗錢方面的法律制度,隨后分析我國目前有效的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最后對如何完善金融領域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制度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領域;洗錢;反洗錢;法律問題
中圖分類號:F832.2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6)01-006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1.12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fā)展,洗錢犯罪日趨嚴重。洗錢被劃為“國際犯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金融系統(tǒng)由于其特殊性,往往成為洗錢犯罪分子首要活躍的場所。有效預防、打擊洗錢犯罪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難題。盡管我國反洗錢立法已經在不斷的成熟和完善,但金融領域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問題仍存在不足之處。研究、分析金融領域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存在的問題并逐步完善,是有效打擊洗錢犯罪、保障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利措施。
一、洗錢和反洗錢概述
(一)洗錢概述
1.洗錢的定義
所謂洗錢,是指明知是由于犯罪行為取得的收益,而將這些不法收入掩藏起來,通過特殊手段使這些收益表面上看起來合法的過程,“是對隱瞞或者掩飾犯罪收益所有各種犯罪活動的總稱”[1]。我國立法對洗錢沒有特別規(guī)定,但1997年修訂的《刑法》第191條對洗錢罪的概念表述為“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收益,為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通過存入金融機構、投資或者上市流通等手段使非法所得收入合法化的犯罪行為”。
2.洗錢的過程
洗錢具有復雜性、專業(yè)性、組織性、國際性的特征,研究洗錢行為,總結出洗錢一般要經過以下階段:
(1)處置階段。即作案人將通過犯罪獲得的不法收益進行徹底清洗,對黑錢進行加工處理,使黑錢與其他合法收入混同起來。這個階段是最容易被公安機關刑事偵查到的過程。
(2)培植階段。即作案人通過在金融體系進行多渠道、多層次、隱蔽的金融交易,掩飾線索和隱藏身份,把黑錢通過從一個金融機構轉移到另一個金融機構,將黑錢與其來源分開。
(3)融合階段。被形象地稱為“擰干”,即作案人通過特殊的手段將原先不合法的收益,通過特殊處理而使得這些不法收益表面上看起來光明正大、合法的過程,作案人隨即將這些贓款集中起來,毫不隱瞞的消費、使用。
(二)反洗錢相關問題研究
1.反洗錢的定義
反洗錢,顧名思義就是反對、打擊洗錢行為,即國家機關動用一切立法、司法等力量或其他措施來防范、打擊通過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等犯罪行為獲得的收益,對不法收益進行處置,對涉案組織或人員予以制裁、處罰,從而起到打擊、阻止、預防洗錢犯罪的系統(tǒng)行為[2]。
反洗錢工作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側重點。由最初的歐美等國家為了打擊逃避稅收、防范稅收流失而進行反洗錢活動,到后來國際社會及輿論逐漸將反洗錢活動打擊的重點轉移到制裁販賣毒品、走私等犯罪行為上。9.11恐怖襲擊發(fā)生后,世界各國將反洗錢行動的重點放在了打擊反恐融資方面。中國近幾年來逐漸將打擊洗錢犯罪的重心轉移到了貪污受賄腐敗上來。
2.反洗錢的重中之重是金融系統(tǒng)
由于洗錢行為會給不法之徒帶來巨大的利潤,作案人通過在金融系統(tǒng)進行資金的暗中操作、流動和轉移,特別是隨著金融全球化、網絡化、一體化趨勢的發(fā)展,洗錢者更喜歡利用全球金融系統(tǒng)進行洗錢活動。金融系統(tǒng)之所以成為洗錢的主要渠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金融機構主要處理與資金有關的多元化業(yè)務,可以通過存款、貸款、票據承兌與貼現、外匯、結算等渠道實現資金的流轉;
二是金融機構擁有新型金融工具與金融衍生產品,方便資金更便捷、更高效的自由轉換;
三是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時代,提高跨國間資金的流動性[3]。
二、我國金融領域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制度
(一)反洗錢在我國《刑法》中的規(guī)定
伴隨著國際社會與國內反洗錢形勢的發(fā)展,我國在1997年《刑法》中首次規(guī)定了洗錢罪,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了重大修改。2001年頒布了《刑法修正案》(三)①,在洗錢罪的上游犯罪中增加了“恐怖活動犯罪”。其后,2006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六)②,進一步豐富了洗錢罪的上游犯罪范圍。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刑法修正案》(七),在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主體方面增加了單位犯罪主體③。
(二)出臺專門的《反洗錢法》
2006年我國正式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反洗錢的專門法律。其主要進步在于:首先,再一次擴大和明確洗錢犯罪的上游犯罪,將七類犯罪行為產生的違法所得及其收益作為反洗錢活動管理的對象。其次,明確了專門的反洗錢監(jiān)督機構。再次,以立法的形式明文規(guī)定了建立客戶身份識別措施、客戶身份和交易資料的保存期限、大額交易或可疑交易上報制度的重要性。第四,明文規(guī)定了反洗錢與公民合法權益的利害關系。最后,設立專門的反洗錢信息中心,對其職責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
(三)《金融機構反洗錢規(guī)定》及《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
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金融機構反洗錢規(guī)定》和《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同時廢止了2003年出臺的《金融機構反洗錢規(guī)定》、《人民幣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管理辦法》和《金融機構大額和可疑外匯資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這兩個新頒布的制度在原來反洗錢義務主體的基礎上擴大了金融機構反洗錢義務主體的范圍,同時還規(guī)定了人行公布的特定其他金融機構兜底性條款。
該兩個制度在指導金融機構開展反洗錢活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兩點需要完善。一是反洗錢義務主體范圍規(guī)定較窄,未將與洗錢犯罪活動密切聯系的相關機構、人員一并納入反洗錢義務主體的范圍之內,比如稅務、工商等機構或房地產中介、律師、公證員等。二是對于金融機構未履行反洗錢義務的情形未規(guī)定承擔刑事責任及處罰措施。
三、我國金融領域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制度存在問題分析
(一)反洗錢刑事立法規(guī)定不全面
1.對洗錢行為的上游犯罪規(guī)定不全面,不利于全面打擊洗錢犯罪
我國《刑法》經過多次修改將洗錢罪上游犯罪的范圍擴大到七大類重大犯罪行為,與《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重要的國際公約相比,上游犯罪的范圍略顯較窄,不利于全面打擊洗錢犯罪,導致一些洗錢行為無法受到刑事制裁。如在《刑法修正案》(六)實施以前,洗錢罪的上游犯罪范圍并不包含貪污賄賂罪,這導致犯罪分子成克杰、許超凡等在貪污受賄案件中同時從事洗錢的行為卻沒有被判定為洗錢罪[4]。
2.反洗錢報告義務主體范圍不全面,不利于有效防范洗錢犯罪
我國的反洗錢法律制度僅將反洗錢報告義務主體限定為金融機構,未將稅務、工商等機構或者房地產中介、律師、公證員等與洗錢活動具有密切聯系的非金融機構和相關人員納入反洗錢義務主體范圍?,F實生活中,依靠非金融機構專業(yè)人員的幫助來進行洗錢已成為現代洗錢的一大特征。要進一步擴大反洗錢義務主體才更有利于防范和打擊洗錢犯罪。
3.洗錢犯罪的刑事責任過于輕微,不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關于洗錢犯罪的刑事責任方面,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量刑要輕于西方國家的規(guī)定。根據我國刑法規(guī)定,洗錢罪的最高刑期是10年有期徒刑;值得借鑒的是,美國的相關法律將洗錢罪的最高刑期規(guī)定為20年監(jiān)禁,美國相關法律只對個別種類(社會危險性較?。┑南村X罪最高刑規(guī)定判處10年監(jiān)禁;同時,英國相關法律將洗錢罪的最高刑期規(guī)定為14年監(jiān)禁。洗錢犯罪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刑事責任規(guī)定過于輕微,不符合刑法中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
(二)客戶身份識別制度缺乏法律支撐,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
1.客戶身份識別、非面對面客戶身份識別均缺少法律的有力支撐
一方面,雖然我國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規(guī)定金融機構有義務對客戶的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質進行了解,但法律對客戶或行為人是否有義務向金融機構如實告知其交易的真實目的及交易的真實情況卻沒明文規(guī)定。如我國《票據法》規(guī)定票據見票即付,金融機構不必審查客戶的身份及交易的真實目的。另一方面,客戶借助電子平臺進行交易的情況日益增長,給金融機構識別客戶帶來了難度,我國法律關于非面對面客戶身份識別制度也沒有進行相關規(guī)定,也未賦予金融機構識別權利。另外,由于我國人行征信體系尚未成熟,也無法識別公民身份證真?zhèn)危鹑跈C構依據現有的設備儀器無法確定客戶身份的真實性。
2.未明確非金融機構、代理業(yè)務客戶、法人客戶對客戶身份的識別義務
我國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對于非金融機構建立客戶身份識別制度未作明確規(guī)定,故非金融機構如要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如同無源之水。同時,針對代理業(yè)務客戶、法人客戶,金融機構由于條件所限,無義務也無渠道及時獲取、核實這兩類客戶的真實、全面信息。這樣,洗錢犯罪分子就可以通過尋找代理或者注冊公司來肆無忌憚、明目張膽的實施洗錢行為。
(三)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根據《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不同報告義務主體大額交易的報告要素不同。這些嚴格的報告要求、繁雜的報告標準、固定不變的報告格式,無形中給金融機構增加了報告難度,并降低報告效率。另外,金融機構為避免受到監(jiān)管機構的處罰,為追求及時性,存在未真實查報上報交易信息是否真的可疑,報送過程走形式,缺少靈活性。
四、完善我國金融領域反洗錢監(jiān)管法律制度的對策研究
(一)進一步完善我國反洗錢刑事立法
1.擴大洗錢罪上游犯罪的范圍,有力預防、打擊洗錢犯罪
我國目前與反洗錢相關的法律將洗錢犯罪的上游犯罪限制為特定的七類犯罪,這相比過去的刑法而言,其上游犯罪得到了擴大,尤其是把貪污賄賂犯罪列入其中,可以說是一個飛躍。但這與先進的國際立法相比還遠遠不夠。如歐盟理事會于1990年制定的《歐洲理事會關于清洗、追查、扣押和沒收犯罪收益的公約》中相關條款明文規(guī)定:何謂“收益”,就是指從所有刑事犯罪中獲得的全部經濟權益及收入[5]。許多歐盟國家都已經放棄了對洗錢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圍進行限定。故筆者建議,我國相關法律也可以參照歐盟國家的普遍做法,放棄、取消對洗錢罪上游犯罪范圍的限制,將所有刑事犯罪的犯罪所得均納入洗錢犯罪的范疇。
2.進一步擴大反洗錢報告義務主體的范圍
我國目前行之有效的反洗錢法律,對非金融機構是否要履行反洗錢的報告義務并沒有做相應規(guī)定,這在立法上是一個缺陷。借鑒國內外相關反洗錢實踐經驗,建議我國反洗錢制度可以將下列相關機構和人員一并納入反洗錢義務主體的范圍。一是將稅務、工商、外交、海關、土管、商務等行政機關承擔對外業(yè)務的下屬單位納入反洗錢義務主體范圍[6]。二是將房地產中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與行政機關、金融機構或與金錢有密切關聯的中介組織納入反洗錢義務主體的范圍。對于將這些非金融機構或人員作為反洗錢報告義務主體,可根據其職業(yè)的特殊性具體區(qū)分報告義務:如果這些人員為客戶代理特定的金融交易時,應履行報告義務;如果這些人員取得信息涉及商業(yè)秘密或者符合法律的特別規(guī)定時,可不要求其履行報告義務。反洗錢監(jiān)管部門應充分行使行政監(jiān)督職權,對于不全面履行反洗錢報告義務的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機構,應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
3.提高洗錢罪的法定刑,罪責刑相適應
正如前面提到的,與國際社會及我國刑法中其他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中的刑事責任相比,我國刑法中對洗錢罪的量刑規(guī)定較輕。因為洗錢案件的數額往往特別巨大,而且一般與恐怖主義犯罪等性質極為惡劣的犯罪聯系在一起,為這些犯罪提供經濟支持,其危害程度遠遠不止于此。如果處罰太輕,一些人便會鋌而走險。故提高洗錢犯罪的法定刑是大勢所趨。筆者認為,可以根據洗錢的金額,再設立一個更高檔次的刑罰,規(guī)定情節(jié)特別嚴重、數額特別巨大的,處以十年以上(或者更長刑期)徒刑,以達到震懾犯罪的效果。
(二)完善客戶身份識別制度的立法
1.完善客戶身份識別及非面對面客戶身份識別立法及措施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客戶通過網絡、手機等電子方式進行交易的行為日益增長,這給金融機構在客戶身份識別上帶來了極大不便,增加了識別難度。應該加大、完善國家對于客戶身份識別及非面對面客戶身份識別立法,進一步健全金融賬戶實名制,明文要求客戶或行為人在進行交易時,有義務向交易所在地的金融機構提供其真實身份及交易事實的證明材料,如果無法證明,拒絕交易;明確加強金融機構在進行客戶身份識別資料調查時和公安系統(tǒng)等的聯系;明確規(guī)定各類金融機構對于非面對面客戶身份識別,有權利及義務關注通過網絡、郵寄或電話等方式開戶的客戶或行為人;對于在境外進行的非面對面客戶身份的識別,也應該賦予金融機構有權要求相關機構或者組織協助的權利。
2.完善代理業(yè)務客戶及法人客戶身份識別法律制度
通過反思我國現有反洗錢制度的不足,可以考慮在我國現有的反洗錢法律制度中增加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對代理業(yè)務客戶、法人客戶身份進行識別的相關規(guī)定。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在行使對被代理人進行客戶身份識別措施時,應當仔細核對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證件,對代理人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身份證明文件的種類及號碼進行詳細登記;有義務掌握中介、委托人、代理人身份的真實證明材料和責任的資料。同樣,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要充分了解法人客戶的詳細信息,通過與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機構建立聯動關系,來了解法人客戶的真實身份資料。
(三)完善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立法,確立靈活性報告標準
一方面,對于“大額”標準的認定應建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度,參照國際做法,建議在國家相關法律中增加責任追究機制及激勵機制的相關規(guī)定,給予報告義務主體相應的自主能動性,對“大額”交易進行識別①。另一方面,對于可疑交易報告標準要靈活掌握,可以在國家立法中做原則性的規(guī)定,授予各部門或機構一定的彈性處理權,根據不同行業(yè)、不同部門的特征來做彈性報告處理。對于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格式,應盡量簡化報告要素,提高報告效率,通過相應的激勵機制發(fā)揮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的自主能動性,共同防范洗錢犯罪。
參考文獻:
[1]嚴立新,張震.反洗錢基礎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33-34.
[2]《反洗錢》編寫組編.反洗錢[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20.
[3]林沫茹.金融機構反洗錢法律制度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4]阮方民.洗錢犯罪的懲治與預防[M].北京:中國監(jiān)察出版社,1998:96-100.
[5]全國人大常委會編著.國際反洗錢法律文件匯編[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116.
[6]孫金菊.我國反洗錢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