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新課程實施中,老師普遍面臨的問題是容量大、要求高、時間緊、駕馭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本文謹就此作一些淺略的思考。
一、關于節(jié)約型課堂
坦率地說,當前的語文教學研究極度缺乏嚴謹?shù)目茖W學理分析,教學實踐缺乏嚴密的邏輯支撐。如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科學化、教學評估的信度,甚至包括教材的配置等,似乎尚未經(jīng)過嚴密的推演論證。而中學語文教學作為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主渠道,本應該著實考慮到“投入”與“產(chǎn)出”的基本效益,即要本著節(jié)約型原則改變長期“高耗低效”的情況,以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例1:必修(一)“表達交流”——人性的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有老師將《論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金岳霖先生》二文結(jié)合教讀。具體步驟:學習教材中寫人方法介紹(15分鐘);速讀《梁》《金》兩文,感受文中寫人方法(30分鐘);動手寫人物形象(片斷)(25分鐘);組內(nèi)交流并推薦優(yōu)秀文段(20分鐘)。
例2:《邊城》——“經(jīng)典在文本細讀中誕生”,有位老師一個課時內(nèi)通過26次學生發(fā)言及師生對話,——翠翠的情懷,爺爺之愛,大佬兄弟之情,把握人性美,體現(xiàn)主旨“照我思索,能了解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一滴水見陽光。
點評:善抓主要學習點,才能實現(xiàn)“集約經(jīng)營”的有效教學。在容量大、時間緊的現(xiàn)狀下,教師必須大力倡導“節(jié)約型課堂”,切實提高教學效益。
二、關于教學的整合
現(xiàn)行語文教材內(nèi)容龐雜,學科間跨度很大,所以教什么,尤其是怎么教是個問題。教學內(nèi)容的科學整合需要教師注重兩點:1、認真精選知識點——課內(nèi)、單元內(nèi)關鍵的知識,是學生發(fā)展語文能力提高水平所不可缺少的知識。2、有機組織——按學科本身規(guī)律、及學生心理特點、教師自身的特點編排組織,要注意不能出現(xiàn)學科知識硬傷,要避免過于生硬刻板,課要具有語文味,要讓學生樂學易學。
例:《陳情表》傳統(tǒng)模式串講,語言、句式、情感——忠與孝。而運用整合方法則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1、整體閱讀,立足文本——忠情——至理——交流討論
2、整合重構(gòu)創(chuàng)造文本——語言——句式——交流討論
3、意義再造,跳出文本——開拓:李密何以自信?史書對晉帝評價?如何看待古人的“忠孝節(jié)義”。
點評:善于整合是實現(xiàn)“節(jié)約型課堂”的重要途徑。
三、關于教學的合理取舍
善于整合取決于語文教學設計的基點要點的合理取舍,這是語文教學的精心設計前提。教師要善于在大綱要點,單元目標,文本核心,相關師生學情,并在其中尋找到相關的平衡點。取舍的一般標準:文本的內(nèi)在價值,學生實際情況,社會需求,教師對文本的認知等。
例1《鄉(xiāng)愁》的教學要點:順序(四小節(jié)順序能否改變小—大);用詞(“窄窄”“小小”“矮矮”“淺淺”,意象、寓意、情感);比喻(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例2《守財奴》的教學要點:概述主旨;“巴結(jié)”,“誘哄”——人物性格特征。
點評:合理取舍是實現(xiàn)“節(jié)約型課堂”的必要前提,而合理取舍卻是建立在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高明的教學藝術(shù)水平之上的,因為語文教學不必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四、關于教學的長文短教
長文短教是合理取舍的一般模式,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捷徑。新課程要求老師要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充分發(fā)揮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新教材內(nèi)容豐富,因此作為新世紀合格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妥善處理教材的核心,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知識點,抓主要能力點,而實現(xiàn)這種教學思想的途徑之一則體現(xiàn)于長文短教。關于“閱讀對話”的理解:對話不等于獨白,師生要有充分的話語權(quán);對話也不等于單向簡單的問答,要有深度、梯度。
例《林黛玉進賈府》(一般情況三節(jié)課),而長文短教法如下:
1、預習后的感受、困惑,要求、建議(提問、交流)
2、人物形象討論:鳳姐、林妹妹、寶玉
點評:對于一般篇幅較長的文章,教師要不拘泥于字、詞、句、段,善于抓主要矛盾,大膽改變思路,改進手段,利用長文短教,多文一教等方法,切實提高教學效益。
五、關于教讀法
這是一種新流行的教學法。傳統(tǒng)教法“講課文”——課文閱讀的闡釋與結(jié)論——對文本自身的理解,雖有潛移默化功效,但效率太慢。現(xiàn)行“教讀法”——教理解課文的閱讀方法技巧,把教學內(nèi)容落點在閱讀的方法技能上,學生對文本的感受、理解是自我方法運用中的自然結(jié)果,這是一種學習中主動的體驗,效率應高于前者。目前語文界有三種思潮:
A、主張讀與寫分別教學
B、講課文與教讀法分開
C、語文教學上思維能力培養(yǎng)相結(jié)合
例有位老師:查閱工具書練習,概括大意練習;分析部分練習;歸納中心、思想練習;分析寫作方法練習;記敘文練習;文學作品練習;說明文練習;議論文練習;讀一本書練習;編一本書練習。——專項知識能力的定向教學分解。
點評:授人魚,不如授之漁。這種逐點突破式教學方法,應是一種很本份(實用)的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雖瑣碎卻實際,給面包不如給獵槍。
六、關于課堂“造境”
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架柔性天梯。語文學習途徑一般有二:生活語文——生活渠道——(缺陷)周期長、見效慢。學校語文——課堂——(缺陷)知識凈化后失去了鮮活。學校語文既蘊涵了前一段生活語文并同時孕育下一階段生活語文,而運用“造境”法可以彌補凈化等不足,因此是十分必要的。它的好處在于能充分實現(xiàn)既定教學目標,并促進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深刻認識體驗。教師應據(jù)文本的重難點和學生的狀況,努力引入、再現(xiàn)、營造情境,即與語文學習相關的具體場景和氛圍,使語文教學更加鮮活生動、深入有效。
具體方法:
A、閱讀前造境:激活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和情趣,激發(fā)興趣并蓄勢,引導生披文入情。
B、閱讀中造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努力降低學習難度,努力促進拓展深化教學。
C、閱讀后造境:在師生互動后,自主“造境”,形成獨特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