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體驗品味。可見在新的語文標準下,朗讀已定位成閱讀教學的“熱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在朗讀教學時,一篇課文花很多時間用在反復(fù)讓學生誦讀上,往往為讀而讀,至于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讀”,朗讀究竟應(yīng)該讀出些什么,教師關(guān)注得并不夠。結(jié)果是一篇課文上下來,你自己可能已經(jīng)被課文深深感動,而學生卻“波瀾不驚”。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呢?
一、觸摸文本
感情是以認知為前提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對事物產(chǎn)生一定的感情。但凡成功的朗讀都必須先理解文意。因此,有感情地朗讀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觸摸”文本,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口、耳、眼、心并用,通過反復(fù)朗讀,解讀文本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甚至每一處標點,因為作者的情感就蘊藏在字里行間。除了文中字詞的音形義,教師還有必要對一些課文的時代背景、人物關(guān)系作指點。如教學《掌聲》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認識憂郁的英子可以這么做:1、英子和你們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不一樣?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了解英子因為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癥,所以是個殘疾女孩。2、此時的英子是個怎樣的人?學生會說英子是個自卑的孩子。是啊,身體的殘疾使英子內(nèi)心十分自卑。她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后,她又總是最后一個離開。3、你能讀出英子的自卑嗎?當學生“觸摸”了文本,對文章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二、體驗文本
“體驗”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在文中尋找答案,解決疑問。時時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用心體驗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如教學《好漢查理》一課時,我們知道致使查理變化的關(guān)鍵人物是杰西,為什么杰西會讓查理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呢?先讓學生看看杰西對查理說的第一句話“你想把它拿走嗎?”杰西是在看到查理從窗戶爬進她的房間,羨慕地望著那把刀時說的這句話,這時讓學生體驗:如果此時查理爬進的不是杰西家而是鎮(zhèn)上別人家里,別人一定會以為查理是小偷或不懷好意的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可能就是:你想干什么?馬上給我滾出去!而杰西并沒有這樣說,而且說話的語氣是那么的溫柔、友好,說明杰西非常尊重、信任查理。有了這些對文本的體驗,學生再來讀杰西和查理的話,老師還愁學生讀不好嗎?
三、品讀文本
在學生解讀、體驗文本之后,為了使學生獲得對語言文字的更加深刻的感受,讀出文中所描述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細的品讀、欣賞。教材中有許多內(nèi)涵豐富的精美詩文,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對上下文的理解,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并適當借助體態(tài)語言,如皺眉頭、拉長臉、眨眼睛、搖腦袋、搔后腦勺等表現(xiàn)人物當時的內(nèi)心感受,使形象與感情融合,讀出氣勢、韻味,乃至于悟出僅憑語言難以真切理解的內(nèi)涵。學生的表情朗讀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受的表現(xiàn)。
總之,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shù),它在小語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只有通過教師們精心的指導,學生們的刻苦練習,才能真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現(xiàn)它的藝術(sh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