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加強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課內(nèi)與課外關系決定的。課內(nèi)是基礎是先導,課外是課內(nèi)的繼續(xù)和擴展。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閱讀是吸收知識,寫作是運用知識。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寫作起著正向遷移作用,因此要想提高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就不能拘泥于課本??梢酝ㄟ^將課外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相結合,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課外閱讀 寫作能力 結合
在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造成這一現(xiàn) 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應付考試上,這使得用在課外閱讀上的時間日益減少。其次,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 中學生漸漸對課外閱讀失去了興趣。學生不再喜歡閱讀,尤其是與考試看似沒有關系 的課外閱讀。再次 ,老師往往只強調(diào)學生對教科書的重視。常常要求學生掌握對教科書課文的理解,而很少注 重課外閱讀。最后,由于課外書籍的多種多樣,挑選甄別有價值、對自己成長成才有益 的課外書籍對于中學生來說頗為不易,所以不少學生家長對中學生課外閱讀持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
我根據(jù)自己多年來從事中學語文教 學的 實踐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將課外閱讀和寫作結合在一起,以課外閱讀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以寫作為目的指導課外閱讀。下面就談幾點初中語文課外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思考。
一、課外閱讀要有明確的目的,避免盲目性。
有目的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開拓視野,豐富知識.而且可以提高認識,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中外文學作品以其絢麗的藝術技巧,表現(xiàn)出蕩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不僅反映了某個歷史時期的生活本質(zhì),而且滲透著作者的愛憎和觀點,滲透著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和理想。比如,在閱讀魯迅的小說時就要特別注意他筆下形象的多典型、多側(cè)面性。魯迅是如何通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揭示當時黑暗的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實的。使學生對魯迅在典型形象創(chuàng)設上的精妙和魯迅小說的特有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課外閱讀啟示學生什么是應該歌頌的,什么是必須反對的,什么是應該追求的的,什么是必須鞭笞的。作品中正面人物都是中學生學習的榜樣,而其中的反面人物,群丑形象也能使學生從中記取種種有益的教訓。因此,每本書都是一個廣闊的世界。課外閱讀能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生活態(tài)度潛移默化,其思想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是其它德育渠道很難達到的。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閱讀是吸收知識,寫作是運用知識。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寫作起著正向遷移作用.喜歡閱讀文章和文學作品的學生,在他寫作的過程中,口語和書面語反復轉(zhuǎn)換、篩選的思維活動十分頻繁,他們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閱讀中吸收的豐富詞匯、巧妙的構思、豐富的聯(lián)想,運用到習作中去,有時使人耳目一新。而那些閱讀量少的同學,其作文的思維的主要意向卻僅僅限于字詞追索回憶,其中不完整、不準確的概念出現(xiàn)較多。例如,寫有關課間操片段,有一位同學寫道:“在音樂中五星紅旗慢慢升起”。例中的“音樂”一詞概念太大,含義不明確。如另一位學生寫道:“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很明顯,后者的形象思維豐富,這與平時閱讀量有關.
二、以寫作為指導和目標,促進課外閱讀
讀書多、閱讀能力強的人,寫作能力往往很強。相反,讀書少的人則很難寫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寫作作為指導和目標來促進課外閱 讀。
對于泛讀的課外書籍,應指導學生將重點放在語言的積累、視野的開闊、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讀課外書籍中也應該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在快讀閱讀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能力。對于精讀的課外書籍,教師必須做好挑選甄別的工作。教師應推薦學生閱讀一些適宜的經(jīng)典書籍。依我的教學經(jīng)驗,適宜精讀的書籍應當以散文為主,精讀散文有幾個好處:一是篇幅較短,不用花費大量時間;二是散文的寫作線索較為明顯,適宜中學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學生寫作的文體,利于學生吸收模仿??傊?,課外閱讀應區(qū)分精讀與泛讀。
三、以課外閱讀為基礎進行寫作
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抓得好,對學生寫作幫助很大,文章寫得好的同學恐怕多半得力于課外閱讀。如果說把閱讀看做是信息的輸入 的話,那么寫作就是信息的輸出。信息的輸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輸入。由此可見,以課外閱讀為基礎進行寫作是可行的。
(1)錘煉語言文字,注重語詞與文采。
語言文字是寫作的基礎,恰當?shù)厥褂谜Z言文字是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語言文字的正確使用并不是通過有關語法教學就可以完全實現(xiàn)的,而是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在語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語言的生命在于運用,只有理解了語言在運用中的含義,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積累。
通過課外閱讀,尤其是大量地泛讀,學生可以積累大量的辭藻和詞語搭配,也可以對語句的表達方式有更深刻的認識。具體來說,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兩個方面:首先,使用怎樣的詞 語;其次,怎樣將這些詞語以何種方式組織出來。前者涉及用詞,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讀可以使學生在這兩個方面有潛移默化的提升。
(2)精構篇章框架,展現(xiàn)文章脈絡。
相對于上面的語言要求來說,這里涉及 的是寫作更高層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僅僅在于遣詞與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達的思想和思想表達的線索與層次。在寫作中,這就體現(xiàn)在怎樣設計篇章結構的問題上。所謂寫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強調(diào)在寫作具體材料之前要有對文章篇章框架的設計和規(guī)劃。
掌握這種篇章規(guī)劃能力對于中學生來說是非常難的,中學生寫作中最缺乏的就是這種能力。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通過課外閱讀的精讀來解決。之所以推薦學生課外閱讀中要精讀名家散文,就是想讓學生通過對名家散文的認真分析與研讀來逐漸領悟文章篇章結構的框架方法與技巧。在精讀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學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練習,便可以大大提高這方面的寫作能力。
因此,面對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不被重視的尷尬現(xiàn)狀,我們可以將課外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 相結合,以寫作為指導和目標促進課外閱讀,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