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yǎng)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寫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這兩件事,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經(jīng)常需要的。他還指出“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币虼耍谡Z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讀書,又要教學生作文??梢娮x和寫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教學中只有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才能使讀寫相得益彰、共同發(fā)展、共同提高。
一、善讀課文,以讀帶寫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主要體現(xiàn)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而“寫”的訓練則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從低年級的寫句子、寫話,到中年級的寫片斷,以至高年級寫篇章,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寫作是學生多種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反映,然而寫什么、怎樣寫,這是每位教師和每名學生都必須面對探討的一個困難話題。
我們知道讀和寫的關系是輸入和輸出關系。讀是一個多方面吸收的過程,讀是寫的基礎,寫從讀中吸取養(yǎng)分。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水平,培養(yǎng)辯證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審美修養(yǎng);讀可以幫學生見到由于種種限制而造成的難以親自耳聞目睹的東西,使學生開拓視野,積累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質;讀可以讓學生接觸許許多多的文章樣式和品種,它們能為寫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鑒。更何況有的文章就是在傳授寫作的原理和方法,告訴讀者寫作的規(guī)律和途徑,把這些巨人的肩臂,作為向更高目標攀登的階梯,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得以提高。所以在讀寫教學中應該注重以讀帶寫。
以讀帶寫,關鍵是善讀,重心是摹寫。拿《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篇課文來說。首先我們要對這一文章進行熟讀,感知語言文字。通過讀接觸到文中的字、詞、句、段。然后,對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就會有所認識。作者寫故鄉(xiāng)的楊梅是為了抒發(fā)他眷戀家鄉(xiāng),對家鄉(xiāng)一草一木深深熱愛的感情。
其次,還要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抒發(fā)懷鄉(xiāng)之情的。為了表達懷鄉(xiāng)之情,作者選材很巧妙,結構很清楚。選材上,作者以小見大,用楊梅來寄托自己的感情。結構上,作者圍繞著“愛”字做文章。開頭就飽含深情地道出:“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總領全文。然后從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描寫。一是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楊梅樹,抒發(fā)了“愛”之情。二是寫楊梅的果實。寫楊梅果時又是從兩個方面來寫的。先總述楊梅果的形、色、味都惹人喜愛,抒發(fā)喜愛之情。后分述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這里作者不僅把楊梅讓人喜愛的理由敘述得清楚,而且親切地運用了一系列的色彩飽滿的形容詞。如:“細膩、柔軟、新鮮、紅嫩、又酸又甜、津津有味”等等,進一步抒發(fā)了作者的“愛”之切。通過這兩個過程的閱讀,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達到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最終達到善讀。
讀書只有達到善讀的地步,才能對學生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具有指導意義。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果能善讀,自必深受所讀書籍文章所影響,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緒與技巧才能漸有提高?!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閱讀中學到的方法,學習寫一處景物。抓住景物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展開豐富的想象,表達自己真摯的思想感情,達到以讀帶寫這一教學目的。
再以《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神情的詞句去體會父親的內心活動;抓住作者描寫時間的句子,去體會父親挖廢墟的艱辛和父親心中堅定的信念及濃濃的父愛;通過對描寫父親外貌的語句的感悟,去體會父親的堅強和偉大的愛。進而讓學生領悟到描寫人物的特點可以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來體現(xiàn)這一寫作方法。課后再讓學生根據(jù)本課學到的描寫人物特點的方法,寫一寫人,練一次筆,自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再如《落花生》一課,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許地山從落花生與蘋果、石榴的特點進行對比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學習完這篇課文后,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從身邊的事物中領悟到了什么,然后選擇一種熟悉的事物寫寫。這樣練習,可以讓學生把在閱讀中學到的相關知識用到實際的寫作之中去。
西漢著名的辭賦學家楊雄曾云“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唐代大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葉圣陶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鄙鲜鰩讉€例子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采取讀寫結合的方法,重視了語言文字訓練,既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積累了語言,注重讀寫結合。又讓學生學到了一些寫作的方法,并鍛煉了習作能力。
二、以寫促讀,拓展閱讀
但是,讀也靠寫來促。寫是表達的一種手段,是為了交流思想感情。寫的過程,事實上也就是對于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和運用的過程,但跟學了數(shù)理定理再去解答習題大不相同,寫不僅需要懂得怎么寫,還要解決為什么寫和寫什么。寫的過程在詞語的運用,篇章的結構,都會受到所讀文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有意識地從某一讀過的文章中尋求啟發(fā)和借鑒,然后去創(chuàng)造和寫作。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給學生一個作文命題后,可以要求學生先擬定提綱,在腦子里形成一個初步構思,再根據(jù)自己的構思去廣泛搜集、閱讀相關的文章、材料,用來不斷豐富自己文章的內容。這樣,使學生在從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訓練活動中受益,發(fā)展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讀只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寫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線。為了寫去讀別人的東西,就經(jīng)過自己的思想路線把讀來的知識消融掉變?yōu)樽约旱臇|西。叔本華說:“這樣的讀書可以教導我們如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賦,也可以借以培養(yǎng)寫作能力?!?/p>
三、讀寫結合,共同發(fā)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與寫必須有效銜接在一起。在讀與寫的有效銜接的教學中,如果強調寫而忽視了讀,寫就會陷入盲目性,寫者會江郎才盡,但如果強調讀而忽視了寫,讀也會失去有效的鞏固和檢驗機會,讀者會眼高手低,一輩子不會游泳。因此,讀寫要緊密結合,既要讀《游泳學》來學習游泳方法,又下水實踐,掌握本領。這樣才能既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又訓練其習作能力,以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fā)展這一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