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正如課標所說,中國的語言文字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作為每一位中國人都是中國語言文字的傳承者,尤其是一名前線教育工作者,又該怎樣用真心經營好每一節(jié)語文課呢?我有以下幾點思索:
一、立足基石,夯實詞語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詞語和詞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學生學習言語的重要基礎。但是大部分的時候,詞語的教學卻變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點綴,老師也僅僅要求學生會認會讀,缺少更高要求。對于這樣的教學,過于形式化,稍瞬即逝,一晃而過,很難讓學生的腦海里形成系統(tǒng)的言語詞匯體系,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并缺乏靈活運用詞語的能力。維果斯基說:“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含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顆顆生氣勃勃的細胞。”所以我認為,如果沒有獲得感性的個人含義的詞語很難被學生主動順利地正確使用。那么這樣的詞語對于學生來說,如同“死尸”般永垂不朽地躺在那里而毫無使用的意義。因而,對于老師來說,就是要把這些沉寂的詞語融入新的活力,為學生學好語言文字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中,理解“春風拂面”一詞時,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教學: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感受和煦的春風輕撫著我們的臉龐,暖暖的很舒服。學生當時沉浸在我描述的情景中,然后再加以理解“春風拂面”,這樣不僅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更能很好地駕馭這個詞語。作為語文老師,要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情世界,讓一個個沒有生命的抽象化符號轉變?yōu)橛猩?、有血肉,深入學生心靈深處的精靈。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從點滴做起,夯實基礎,使詞語與學生的情感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拓展思維,豐盈句子
詞語教學的核心是能否讓詞語產生“化學效應”的過程,也就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從詞語的質和量上發(fā)生改變,這樣在詞語處于飽滿狀態(tài)下,理解句子便水到渠成了。句子是字詞和段、文章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如果在教學中句子的質量不高,那么語文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也將不會理想。所以我認為:學好了一句話,理解文章也便輕松自然了。因此在教學時,老師往往要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加以評析和感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如果想要對句子有一個非常深入的理會和解析,首先要有扎實的基礎:只有完全領會句子的重點字詞,才能更容易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比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中“‘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边@個句子時有兩個“鳥的天堂”,這是本句話的重難點。教學時可以先指導學生理解句子中帶雙引號的“鳥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樹”;“的確”換個詞理解就是“確實”的意思。不帶雙引號的“鳥的天堂”指的是“樂園”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顯而易見了。緊接著教學時再從感嘆號中體味作者對大榕樹的喜愛之情,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從整體上感知這句話在文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學會了句子,也起到了對文章理解的升華效果。
當然在句子教學中,要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感悟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從而獲得情感熏陶。這也是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詞匯、學習語言的典范。
三、升華情感,鮮活文章
王尚文說:“把情感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或運用語言文字上,這就是真正把功夫花在了語文課中。要以培養(yǎng)高品位的語感為主,重視優(yōu)秀言語作品的教學,特別是重視言語形式怎樣表達的教學,從言語形勢的情感理解過程中通向語感?!闭Z言是枯燥的、被動的,如果沒有情感,那么學生的課堂是最容易疲勞的。語文課中積極的情感體驗主要源自于文章的語言,如果沒有深刻理解、揣摩、積累、運用,那么語文教學猶如一潭死水,只能慢慢干涸。所以老師應該建立起學生與文本語言的對話,讓學生領悟到語言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從精神上受到熏陶,從心靈上得到凈化,使學生與文本之間有了一個良性的互動,感知文本,也提升了自身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當然想要理解一篇文章的情感精髓,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達到以讀促情,通讀感悟的精神境界。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文老師,我們都應該深刻地體會朗讀在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朗讀訓練時,不但要注意質和量,還要注重朗讀的形式和方法;讀就要讀出感情來,一味的重復讀只會讓孩子索然無味,沒有新鮮感;只有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訓練,才是老師、學生和作者之間情感的真實碰撞,才是心與心之間溝通的完整橋梁,更是學生情感在心里由內而發(fā)的深刻體驗,才能具有永遠的生命活力。也正是因為有了讀的基礎,有了教師的點撥,使學生有了感悟,才得以讓文本的情感得以升華,讓文本的人物活在我們的心中,讓作者的情感立體在我們面前,讓學生的言語學習浸入濃郁情感氛圍,才是我們作為老師所要不懈追求的目標與前進方向。
總之,語文教學猶如一條涓涓細流的長河,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去傳播、去傳承。所以,語文課堂的每一節(jié)課都要讓學生有所獲,也許只是簡單的詞語,也許只是情感上靈動火花的碰撞,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不一定要數(shù)量繁多,但一定要扎扎實實,慢慢形成一個體系。我相信日積月累,學生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我更相信只要我們老師用真心去經營每一節(jié)語文課,讓每一節(jié)課都有閃光點,那么老師時刻就在進行著這神圣而又莊嚴的職業(y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