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精巧、有效的提問,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及時反饋教學信息,促使教師及時、準確、有效地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便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進行教學。
【關鍵詞】課堂提問 有效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jīng)指出:“思維永遠是從疑問開始的”。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課堂提問這門藝術。一個精巧、有效的提問,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及時反饋教學信息,促使教師及時、準確、有效地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便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進行教學。然而,我在信息技術教學及反思時往往會尷尬地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常會懶得思考、不愿意回答問題,又或者答非所問。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提問,或是問題過于膚淺,再就是答案過于瑣碎讓學生抓不住重點,而答案過于繁雜令學生理不清頭緒。因此,課堂提問有效性這門藝術,的確是我們每一位老師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那么教師應如何精心、巧妙地設計提問,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呢?
1 避免提問抽象模糊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學生并不會完全按照我們預設的那樣展開學習活動,因為學生是鮮活的個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和興趣來參與課堂活動。雖然抽個別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出現(xiàn)教師引導不夠好、課堂時間難以控制、學生不配合等因素,但是我們不能看到學生出問題就認為課堂是失敗的,拒絕以個別回答的形式組織教學。如果承認只有能外化、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的知識才是真正學到的和有用的知識,就應當承認交互從理論上說是有利于學習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而課堂提問的問題應具體明確,不宜抽象模糊,問題設置得過大,學生不宜回答,不知該如何入手,回答難免不著邊際,答非所問;問題抽象,學生無所適從,使思維受阻。
在VB教學模塊《初識VB程序設計》這堂課中,我選用了解密程序的制作為任務驅(qū)動教學的內(nèi)容。在學生完成解密程序界面設計的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程序是通過單擊這個鼠標事件觸發(fā)了發(fā)生在“解密”按鈕這個對象上的事件處理過程。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問?如何能明確地暗示給學生思維方向,使課堂教學在教師有計劃的設計中順利進行,做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展示解密程序界面)在文本框輸入密文之后,我們需要做一個什么操作,程序下方才能顯示信件原文?學生都知道是單擊按鈕,但是回答的答案卻往往是“解密”?;蛟S就是鼠標單擊這一操作太過普通,便很難答出老師想要的答案。因而我將抽象問題具體化,提示觀察解密程序界面時,跟上一個問題(單擊?雙擊?還是右擊?)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2 提問預留思考的空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信息先是經(jīng)過感受器而進入感受寄存器,一般需要0.25-2秒,然后從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需要更多的時間。如果教師讓這個思考的間隔時間過于短暫,會讓學生剛剛形成的有意注意得不到必要的強化而消退,因此,必須盡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多一些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來品嘗成功的喜悅。而新教師往往把所有的關注點集中在課堂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害怕學生不按我們預設的思路走,課堂教學在不能按計劃的設計順利進行,忽略了留給學生應有的思考空間。
在《初識VB程序設計》這堂課的這個問題設計時,我學會了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嘗試思考找尋答案。而《算法及其表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理解算法概念。我在例舉了農(nóng)夫渡河、泡茶問題、琴譜等生活中的算法之后,提出問題:你能說說生活還有哪些算法嗎?學生總是不愿意回答,但是抽選個別學生回答,學生經(jīng)過足夠的思考時間也能例舉出許多生活中的算法。
學生的回答無非是對與錯,對于前者而言,即時評價與鼓勵自不必說;而對于后者來說,特別是對于缺少知識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細造成的失誤,教師既不應給予草率的評價,也不應該忙著明確指出其錯誤,更不能責怪學生。布魯納曾經(jīng)說過:“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
3 巧用學生演示為互動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與眾不同的課程,這門課不僅需要學生了解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論的基礎上動手實踐操作。這就讓個別問答的形式不僅僅局限于個別回答。結合課堂教學難點,個別學生先在教師機上演示操作,讓學生參與講課,可以有效地增加授課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Excel《公式與函數(shù)》這堂課中,要求學生完成在結果單元格的公式編寫。而在學生回答出結果單元格的公式之后,教師可以請學生上臺演示驗證。不僅及時地幫助學生鞏固了新學的知識,而且充分地調(diào)動了全班學生的參與思考的積極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演示操作出現(xiàn)的問題也正是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問題,師生共同經(jīng)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的互動便很好地降低了學生的任務難度,無意識地培養(yǎng)了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
而學生對老師提問的回答方式中,集體齊答的方式主要用來核對答案(對不對)、征詢意見(會不會)、吸引注意、活躍氣氛。較之與討論和個別回答,這種回答方式有交流量大、節(jié)約時間的優(yōu)點,但它只適合于答案明確而又唯一的簡單問題,否則,多用了會導致學生思維膚淺化,從而產(chǎn)生從眾心理和依賴心理,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是不利的,也不適應現(xiàn)在的新課程要求。
有效的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問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問的是否有效,是否能有針對性地把學生引向“最近發(fā)展區(qū)”,是否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只有精心預設好課堂提問,學會利用教學機智,果斷地進行決策,對生成的信息進行取舍,運用課堂生成資源去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才能使得師生共同在教學中成長。這樣的課,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