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更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載體。課堂作業(yè)也是教師教學效果反饋的重要途徑,是教師進行教學總結和反思的重要依據(jù),并及時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教學活動,不失時機的進行因材施教,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管建剛在《一線教師》中寫道:一個班級,要是每天的作業(yè)都清算清楚,每個同學該交的都交了,該訂正的都訂正了,這個班的學習風氣肯定好,考試成績肯定不會差,哪怕老師的教研水平一般,哪怕你聽他們的課沒勁,想打瞌睡。一線“作業(yè)學”——一名從教近20年的一線教師近來無師自通的真理兒。
作業(yè)本里的習題都是編者精心選擇的,典型語文基礎知識訓練。老師如果批改時只重在學生填進去的詞語是否正確、合適,沒有真正地了解這類題目對于學生某種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會使這類題目失去意義。每一道主觀能動題其實都擔負著學生某種閱讀能力的訓練和提升。而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可能馬上就能擁有,需要教師依據(jù)學生對象的不同,由易而難,逐步訓練,逐步培養(yǎng)。只有真正的理解作業(yè)本習題背后的秘密——掌握習題解題方法路徑——那么才能讓作業(yè)本的習題做得有效、優(yōu)質的解答,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思維和語文素養(yǎng)。
一、摘錄法——錘煉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人教版六年級下作業(yè)本里《桃花心木》一課中也有這樣的一道題目:
( )的樹( )的心( )的人
老師如果批改時只重在學生填進去的詞語是否正確、合適,沒有真正地了解這類題目對于學生某種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會使這類題目失去意義。只求正確,不為精彩。孩子做題求易情有可原,導致這種現(xiàn)象蔓延的根源在于教師對這類解答的熟視無睹。據(jù)了解,部分教師非常重視課堂教學,對學生的作業(yè)卻抱著敷衍的態(tài)度——沒錯別字,沒寫病句就好,其中也不乏引導學生答題往簡單了做以保證正確率的。久而久之,學生便忘了思索,不會創(chuàng)新了。
優(yōu)秀生,本來就是會做的,他們自行在課外有所積累。不會填的同學呢,只好等著求助,更有甚者,只好去抄襲他人的作業(yè)來過關。究其原因,因為老師沒有教給學生一個現(xiàn)有提取信息的能力的方法,其實這種“填合適詞語”的題目,在該課文里都有現(xiàn)成的短詞結構,教師可以告知“合適的詞適”到文中提取,也就是從短文中找到“合適的詞語”。這樣一來既能解決“無米之炊”的問題,便于老師的批改,又能鍛煉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積累詞匯打好基礎。
同樣的還有:“照樣子,寫一寫”。
如樣子:白發(fā)蒼蒼高高飄揚一心一意
如樣子:孤零零嚴嚴實實突兀的大石頭
以上仿寫練習內(nèi)容指向不同形式的詞組,意在引導學生在發(fā)現(xiàn)構詞規(guī)律的基礎上聯(lián)系生活實際積累更多相同類型的詞。以AABB形式的四字詞語為例,仿寫“嚴嚴實實”、“舒舒服服”、“零零星星”三題的時間跨度很長,分別在三年級上冊第七課、《語文園地三》和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整整一年。前后給出的答案允許完全一致還是應該有所變化?筆者認為,循序漸進,適時積累是恰當之法。
ABB、AABB、ABAB、ABAC、ABCC、AABC,含有數(shù)字的四字詞語,包含反義詞的成語,帶有動物的成語——詞組的形式雖說五花八門,但從結構上說其實也非常簡單,背幾個應付考試絕對不成問題。既然早已涉及學習,為什么這樣的練習在兩冊作業(yè)本中頻繁出現(xiàn)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學是為了用。不管是教材還是課外讀物中,類似這些結構特點明顯的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教師只有對這一次又一次“照樣子,寫一寫”的練習引起足夠重視,讓孩子們有意識地積累描寫不同事物的詞語,才能激發(fā)孩子對新鮮詞匯的敏感與好奇,從而快速發(fā)展語言。
二、賞析法——錘煉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在三下作業(yè)本里《月球之謎》里有道題目:
我要把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句抄下來。
當有學生把“這一連串實驗結果是多么令人費解??!”“這又是一個謎。”作為答案摘錄時,教師又如何評價呢?批對號,總覺得哪些不對勁。給個錯呢,也不能對學生說上一個很正確的理由。其實這里是對學生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對課文敏感度和對文章的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如果任學生放縱自流,那是對課文資源的浪費。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生學會正確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語文課本上的文章,特別是名家名篇,語言規(guī)范,用詞準確,文句優(yōu)美,行文暢達,通過摘錄積累可以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說話和作文的能力。而如果任由學生喜歡,有些學生則不知所從,還會一些“懶漢”課文中章節(jié)或句子的長短為評價作為喜歡的標準。
所以我認為,一定要從課文中找到那些“錘字煉句的功夫,獨具匠心的構思,作品高雅的格調(diào),深邃悠遠的意境”的句子才合適。只有學生常常摘錄豐富的字詞、句式,多了解文章的結構、行文的氣勢等多方面的知識,才會在表達需要時,源源不斷地涌到舌下,流向筆端。
同樣的照樣子用詞語造句也是如此:照樣子寫句子
(1)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給我們帶了了不少快樂。
(2)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3當小姑娘醒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真是喜出望外。
(4)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p>
(5)大家臉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6)自從女媧創(chuàng)造了人類,大地上到處是歡歌笑語,人們一直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
上題目中的帶點詞都是我們平??谥兴f的“好詞”,用它寫句話并不是難事。這時候,對于這些題目的要求就不應僅僅停留在完成習題的層次。我們不能滿足于學生用上這些詞寫了句話,而要讓學生體會這些詞在表達上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運用。與此同時,讓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進行“詞+句”的摘錄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既不會有只摘詞的枯燥,也不會有只摘句的盲目。
三、規(guī)范法——錘煉學生解答習題的程序能力
在六下作業(yè)本《桃花心木》里有這樣一道題: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當農(nóng)民們忙于耕種而大汗淋漓的時候,水對他們是最寶貴的東西。當一個牧羊人從山上下來,口干舌燥的時候要是能夠趴在河邊痛飲一頓,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p>
讀了上面的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請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你的感悟寫下來。
于是有同學感悟到:“我們要珍惜我資源,水是(轉下頁)(接上頁)很寶貴的東西。”也有同學寫到:“當風雨后的彩虹出現(xiàn),當舞臺上的彩燈閃爍,我們何曾回首過往的辛酸。在籃球場上風光的背后,是早已熟練的三大步(大、小、跳);在華麗的帶球過人背后,是練了上千次遍的轉身跳投;在超高命中率的背后,是每天100個的投籃訓練。在灑滿汗水的土地上,有歡笑也有痛哭,有失敗也有成功。最后,賽場上永遠留下我們熱愛籃球的背影?!边€有同學寫到:“只有需要的時候,你才會知道這樣東西的珍貴?!?/p>
這類主觀能動題,學生自主的意識得到很大的體現(xiàn)。如果老師事先沒有“下水”,就不會有對這個道題的理解和思考;就是下水了,只是和學生一樣的讀題解題,也很難有和學生一樣的“生活實際”。所以,作為老師除了要求“下水”解答這道題之余,更要解決這道題目解答的程序。既要求老師能矮下自己的身軀,又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保證這類題型對學生的“整體把握的能力、作出評價的能力”的培養(yǎng)。
筆者認為上述三位同學都回答的不夠精準。首先,從題目的要求上看,只談了生活的感悟,缺少了相應的生活實際。其次,感悟分歧比較明顯。我們鼓勵學生們能多元化的理解故事情節(jié),“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能變成李爾王。面對學生不同的感悟時,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向一種公眾的理解進行考量,個性化中存在一定的共性,再讓共性去個性化的表達。所以從這樣理解出發(fā),我覺得前二位同學的理解是有偏頗的。第三位同學在回答上都缺少了“生活實際”,從答題的要求來看,也是不夠完整的。
老師事先下水舉例子:“我也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事情(聯(lián)系實際生活)買來的字典我一直很少使用,因為不認識的字,語文書中都有拼音標明。于是它老是靜靜地躺在抽屜里,或是被我亂扔。有次,我還真遇到了一個不認識的字,于是想查字典,卻一時找不到它了。我這時才明白(生活感悟)需要的時候,有你急需的時候,你才會懂得它的珍貴,你才會珍愛?!边@樣,學生既從能老師的例子中學到答題的規(guī)范,也能為一時找不到生活實際的同學作參考,起到真正的引導作用。
再回過頭說那道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那位孩子的作業(yè)“紅紅的太陽像個大火球”,稍加思考就不難發(fā)現(xiàn)她的答案是游離于題目而做的。此題的要求是“照樣子,寫句子”,而學生僅用加點字寫了個比喻句,毫無其他模仿。例句“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摘自《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這個比喻句與低年級出現(xiàn)的比喻句相比,在內(nèi)容上更豐富些,表達效果也更加生動形象。這些變化是中年級在認識比喻方面的新要求。學生只有通過品讀、抄寫并仿寫類似的句子,才能不斷深化對比喻句及其作用的認識。那么,教師評價此題正誤的標準就不能只看孩子寫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了。
既是照樣子寫,那便得考慮“樣子”的規(guī)范性句式及表達效果,寫出類似的語句。學習這些形式獨到的比喻句,必須結合具體情境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才能體會、感悟表達的精妙,從中發(fā)現(xiàn)作者在比喻句遣詞造句中的藝術,使自己走出寫比喻句總是停留在“什么像什么”的水準上,逐步進入用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事物、表達思想的境界。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研讀語文教材的同時,要多下功夫深入研究與之配套的《課堂作業(yè)本》,梳理習題中關于語言積累與運用訓練的各種呈現(xiàn),明確不同知識點的序列安排及其意義,從整體上去把握、觀照,將分布在各冊中的這些語言訓練串聯(lián)起來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從深到淺,從易到難的梯度訓練中形成理解語言,發(fā)展語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