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教學反饋在學生成績上,成績體現(xiàn)了大部分教學效果,教師是一個引領(lǐng)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真知的人,能夠?qū)⒗碚撆c實踐相結(jié)合,并不斷的完善自我,充實自我。講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學相長,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空,也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一個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在你的引導和組織下,養(yǎng)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應試過程中,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進步。
【關(guān)鍵詞】分析解決 數(shù)學題
試題一般都源于教材,是教材知識的的延伸,或拓展,現(xiàn)舉一例說明。
原題:
如圖AB∥CD∥EF,那么∠BAC+∠ACE+∠CEF=()
(A)180° (B)270°
(C)360° (D)540°
如圖2,直線AC∥BD,連結(jié)AB,直線AC,BD及線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個部分,規(guī)定:線上各點不屬于任何部分.當動點P落在某個部分時,連結(jié)PA,PB,構(gòu)成∠PAC,∠APB,∠PBD三個角.(提示:有公共端點的兩條重合的射線所組成的角是0°角.)
(1)當動點P落在第①部分時,求證:
∠APB=∠PAC+∠PBD;
(2)當動點P落在第②部分時,∠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3)當動點P在第③部分時,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間的關(guān)系,并寫出動點P的具體位置和相應的結(jié)論.選擇其中一種結(jié)論加以證明.
圖2
分析:
這是一道開放型試題,這類試題已成為各地中考的必考試題。開放題的特征很多,如條件的不確定性,它是開放題的前提;結(jié)構(gòu)的多樣性,它是開放題的目標;思維的多向性,它是開放題的實質(zhì);解答的層次性,它是開放題的表象;過程的探究性,它是開放題的途徑;知識的綜合性,它是開放題的深化;情景的模擬性,它是開放題的實踐;內(nèi)涵的發(fā)展性,它是開放題的認識。過程開放或結(jié)論開放的問題能形成考生積極探究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cè)面、多層次地思考問題,有助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潛在能力。
解:(1)解法一:如圖9-1,延長BP交直線AC于點E
∵AC∥BD,∴∠PEA=∠PBD.
∵∠APB=∠PAE+∠PEA,
∴∠APB=∠PAC+∠PBD.
解法二:如圖9-2,過點P作FP∥AC,
∴∠PAC=∠APF.
∵AC∥BD,∴FP∥BD.
∴∠FPB=∠PBD.
∴∠APB=∠APF+∠FPB=∠PAC+∠PBD.
解法三:如圖9-3,
∵AC∥BD,∴∠CAB+∠ABD=180°
即∠PAC+∠PAB+∠PBA+∠PBD=180°.
又∠APB+∠PBA+∠PAB=180°,
∴∠APB=∠PAC+∠PBD.
(2)不成立.
(3)(a)當動點P在射線BA的右側(cè)時,結(jié)論是
∠PBD=∠PAC+∠APB.
(b)當動點P在射線BA上,
結(jié)論是∠PBD=∠PAC+∠APB.
或∠PAC=∠PBD+∠APB或∠APB=0°,
∠PAC=∠PBD(任寫一個即可).
(c)當動點P在射線BA的左側(cè)時,
結(jié)論是∠PAC=∠APB+∠PBD.
選擇(a)證明:
如圖9-4,連接PA,連接PB交AC于M
∵AC∥BD,
∴∠PMC=∠PBD.
又∵∠PMC=∠PAM+∠APM,
∴∠PBD=∠PAC+∠APB.
選擇(b)證明:如圖9-5,
∵點P在射線BA上,∴∠APB=0°.
∵AC∥BD,∴∠PBD=∠PAC.
∴∠PBD=∠PAC+∠APB
或∠PAC=∠PBD+∠APB
或∠APB=0°,∠PAC=∠PBD.
選擇(c)證明:
如圖9-6,連接PA,連接PB交AC于F
∵AC∥BD,∴∠PFA=∠PBD.
∵∠PAC=∠APF+∠PFA,
∴∠PAC=∠APB+∠PBD.
溫馨提示:開放型試題重在開發(fā)思維,促進創(chuàng)新,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所以是近幾年中考試題的熱點考題。觀察、實驗、猜想、論證是科學思維方法,是新課標思維能力新添的內(nèi)容,學習中應重視并應用。而要想做好此類試題我認為應從教材入手,教材中的習題和例題(轉(zhuǎn)下頁)(接上頁)都有一定的探索性,我們只有立足教材充分發(fā)揮習題的作用,反復推敲,對習題進行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變式訓練,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主動探索知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有利于鞏固基礎(chǔ)知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數(shù)學習題理論》戴再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當代教育心理學》陳琦、劉儒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王勇、數(shù)學課堂教學藝術(shù)探微、教育藝術(shù)、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