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理發(fā)育與學業(yè)壓力引發(fā)的青春期叛逆階段幾乎是一個人人生的分水嶺。仿佛是一夜之間,孩子變得令父母與老師感到陌生,之前乖巧安靜的的孩子可能言語粗魯,對師長的教訓輕則不欲理睬,重則正面沖突;之前多嘴多言凡事向父母討教的孩子突然自作主張,對父母與老師的關懷感到厭煩進而置若罔聞;之前性格開朗毫無秘密可言的孩子突然對師長翻閱自己的日記本非常憤怒出言不遜;之前不修邊幅給什么穿什么的孩子突然很在意自己的儀表打扮……叛逆期的孩子認為自己是個大人了,獨立意識明顯增強,而老師與家長卻仍然把他們當孩子看待,觀念的差距引發(fā)的矛盾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愈演愈烈,人際關系的壓力可能使孩子叛逆期的特征更加明顯。這一時期過渡平穩(wěn)的孩子會繼續(xù)學業(yè),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而過渡不平穩(wěn)的孩子可能引發(fā)嚴重的心理疾?。鹤员啊⒆蚤]、自虐,甚至導致精神分裂或嚴重抑郁癥。
中學老師是學生青春叛逆期的見證者、疏導者和引領者,如何做好叛逆期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事關教育的成敗。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從事思想教育工作的實際,總結出以下實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對策:
尊重主體,承認差異。叛逆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迅速增強,渴望被重視被尊重的意識空前高漲。體現(xiàn)在日常行為中就是:對別人的批評格外敏感,敢于反駁老師的強硬要求甚至與師長發(fā)生沖突;發(fā)式、服飾等追求個性化;我行我素,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置之不理;狂熱追星或者模仿崇拜者的穿著打扮與言行舉止。這是孩子對生理發(fā)育突飛猛進的一種應激反應,但孩子的言行在師長看來往往突然得不可理喻。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運用教育心理學原理,正確看待孩子在叛逆期出現(xiàn)的生理與心理現(xiàn)象,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完全承認孩子在叛逆期表現(xiàn)出來的男女性別差異、體質強弱差異、氣質上的抑郁質與膽汁質的差異以及家庭生活貧富的差異。且不可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用整齊劃一的準軍事化標準要求學生。如果學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人格的尊重,就愿意與老師合作,向老師敞開心扉,教育才會水到渠成,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放下身段,學會傾聽。由于生理發(fā)育迅速、學業(yè)壓力增大、人際關系緊張等因素,使得叛逆期孩子的心理格外敏感,對社會、人生沒有穩(wěn)定、清晰的認識,煩惱格外多。此時,老師不能抱著師道尊嚴不可侵犯,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往,而要放下身段,不僅是師長,更是“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努力縮小自己與孩子在年齡與心理上的距離,在聊天中互相接納,在互動中增進感情,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細致捕捉孩子的心理,形成對孩子思想心態(tài)比較全面的判斷,且不可以教學任務繁重為由隨意批評學生,把學生拒于自己的心門之外。
擺正身份,合理要求。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現(xiàn)在的中學生生理發(fā)育明顯提前,加之受影視網(wǎng)絡言情劇的沖擊,孩子很容易對異性由好奇好感上升到早戀。中學生早戀問題一直是中學老師最棘手的事情之一,不制止怕影響孩子學習,耽誤他們的前途;處理不當則極容易適得其反,促使孩子走上自暴自棄的道路,嚴重者不僅影響學業(yè),更對以后的人生埋下不良的種子。另一方面,青春期孩子接觸最多的成年異性是自己的老師,許多孩子往往把學識淵博的異性年輕老師當成自己的偶像,甚至發(fā)生師生戀。這時候,作為老師一定要以明智的心態(tài)去對待,一是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對他們的學習提出合理的要求,讓他們能夠面對適度的任務,實現(xiàn)點滴的目標,體驗成功的快樂,進而增強求知的信心;二是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把精力與注意力集中學習上。趣味式教學,參與式學習,實踐性作業(yè),以及班級管理中的全員參與和自主管理,能夠讓孩子在集體中找到自我,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并形成一種追求,從而走出認識上的狹隘與誤區(qū);三是讓孩子明白人生的路還很長,事業(yè)是美好愛情的基石,對自己負責才能對他人負責,現(xiàn)在的任務是全面發(fā)展自己,為人生走向成功奠基。
疏浚導流,正本清源。叛逆特征明顯的孩子如果心理問題得不到緩釋,很容易出現(xiàn)暴發(fā)性的破壞行為。對此,學校與老師往往用鋼性制度處理問題學生,甚至把心理問題上升到思想道德問題,一些脾氣暴躁的老師極容易與學生發(fā)生沖突,沖突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導致這個孩子自暴自棄,一蹶不振。因此,老師應準確診測孩子心理上的“盲點”,提供適當?shù)男麨a場景,讓孩子暴露自我,舒緩情結。應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成長中的孩子,對比孩子前后的言行變化,設身處地,“單果”教育,剛柔有度,達到共鳴。同時,將學生的思想動向,心理表現(xiàn)及時與家長溝通,探尋協(xié)調一致的教育疏導方式,營造促使孩子正面發(fā)展的良好家校氛圍,形成教育引導合力,切忌成人化教育,一捧子打死,把孩子的自尊心踩在腳下而適得其反。
開展活動,尋找坐標。自信、自尊、自愛、自強,這是健康人格的基點。一個人如果擁有了強大的內心,有明確的信念與目標,就能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并朝著目標勇往直前。因此,教育青春叛逆的孩子,關鍵要引導他們找到自己人生的基點,讓他們明白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擁有需要不斷開掘的潛能。自信自尊自愛自強的心理素質需要從各種活動中一點一點地挖掘、積累,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是思想教育的載體。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精心策劃活動,力爭月月有主題,周周有課題,天天有活動。在規(guī)定主題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允許活動不拘形式、不限課內外,使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體驗到幸福與快樂,充分感受到“我存在、我能行!”,這樣,孩子的人生坐標才能得到建立,不良心理才能得到有效的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