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縣育才學校創(chuàng)建于1985年,是武陟小學教育的窗口學校,也是全國新教育實驗先進學校。近年來,學校始終堅持新教育實驗的引領,堅持從地方文化特色出發(fā),用文化為學校立魂,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打造“梅文化”,讓“梅花”的精神提升辦學品位
育才學校有著30余年的辦學史。建校以來,學校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育才人從不計較名利得失,堅守三尺講臺,勤奮耕耘,教學質(zhì)量一直處于同類學校的領先位置。我們育才人有著梅花俏不爭春、清雅淡泊的品質(zhì)和情操,也有梅花銳意進取、敢為人先的勇氣和精神。在對新教育的追尋和探索中,我們從梅花的自身特點中提煉出了育才的精神與品格——自強不息、清雅淡泊。于是,“梅文化”從教師到學生,從校園至班級,逐步形成了育才學校的校園核心文化。我們還設計了學校的校園文化標志“梅花尤尤”,尤尤的寓意,標志著育才人是特別的、突出的?!懊坊ㄓ扔取币殉蔀楹⒆觽冃哪恐械呐枷瘛N覀冇艑W校不僅環(huán)境中見梅,文化中有梅,更是課程中含梅?!懊肺幕币焉钌钤诿總€育才人的心里。
如果你在梅花盛開的季節(jié)來到我們學校,就宛如置身于梅的世界。走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兩株臘梅,放眼望去紅梅、白梅、綠梅、黃梅,真是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艷。校園的正中央,毛澤東的詠梅詩詞大氣磅礴,“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币髡b間,梅花那種謙遜脫俗、豁達自信的精神風采在您心中會油然而生。漫步校園,墻壁上一首首描寫梅花的詩詞,讓您品味再三,不忍離去。有描寫形態(tài)的《自然之梅》,有表達仰慕的《思念之梅》,更有抒發(fā)情懷的《人格之梅》?!懊坊ò唷钡耐瑢W們開展了“種下一株梅”活動,他們用自己的小手親自點出了一朵朵形態(tài)各異的梅花,孩子們把梅花畫在墻上、把梅花的品格“種”在心里。
為了讓梅花的精神與品格影響每一位師生,我們將“梅文化” 滲透于學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校詩中有梅“梅花報春俏,書香盈根茂。育才蘊趣夢,小學傳大道?!睅熒陌l(fā)展目標中更有梅的精神和梅的內(nèi)涵,教師“大氣、仁愛、智慧、活力”;學生“自信、負責、合作、感恩”。我們還用梅字進行班級命名,如“小梅花班”“小墨梅班”“梅朵班”“梅香閣”等。班詩、班級口號、班級愿景等更是從字里行間體現(xiàn)梅的精神、梅的品格。
我們學校的梅花課程也開展得有聲有色。編寫了晨誦校本教材《與黎明共舞》共六冊。根據(jù)學生年齡、年級特點,將梅花詩詞編入其中。早晨,朗朗的誦梅聲從每個教室傳出,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美好的一天從晨誦開啟。音樂課上孩子們唱梅花歌曲,美術課上孩子們手畫梅花、手工制作梅花、紙盤吹梅花。我們學校的音樂、體育組團隊編排的“梅花綻放”課間操已成為我校一道亮麗的風景,每天上午與下午的大課間,操場上、舞臺前,我們師生隨著梅花歌曲、聽著梅花詩詞、做著“梅花綻放”課間操,梅的精神與品格逐漸內(nèi)化于師生的心中,“梅文化”的引領,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育才學校的教育教學品位。
二、發(fā)揚“共同體”精神,用三專模式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新教育實驗有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而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立校之本,是促進教育發(fā)展的動力。新教育實驗作為以教師成長為起點的實驗,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成長模式,即職業(yè)認同加專業(yè)發(fā)展。我們注重發(fā)揚“共同體”精神,用專業(yè)發(fā)展的三專模式(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專業(yè)交往)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在教師專業(yè)成長方面,我們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在交往的交叉互動中成長
學校里的每個教師都有多重身份,多種角色,學校的年級組團隊、學科組團隊、課題組團隊、骨干教師團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交叉參與,互相研討,共同進步。
在問題的研討探索中成長
我們的教師團隊以“問題即課題,課題即工作”為思路,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把問題當成研究課題,在課題研究中解決問題,從而提升教師專業(yè)品質(zhì)。
在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中成長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是新教育人的教育理想,也是我校教師的職業(yè)追求。為了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我校積極開展《幸福教育1+x的探索與實踐》 “1”指的是國家課程、常態(tài)課堂?!皒”指我校研發(fā)的各類特色課程。我們從新教育課堂教學三重境界入手,大膽進行課程單元整合。這一任務主要由我校的學科組共同體來承擔。通過“三級研課”,探索國家課程單元整合的有效方法。今年,我校李方老師代表我縣參加焦作市舉行的群文閱讀觀摩研討,獲得了有關專家的高度贊賞,他們感嘆:“沒想到,群文閱讀還能這樣教!”去年,在河南省基礎教研室舉行的“一師一優(yōu)課”評選中,我校教師獲得省級優(yōu)質(zhì)課3節(jié)、市級優(yōu)質(zhì)課19節(jié),獲獎數(shù)量位居全縣之首、全市前列。
在特色課程研發(fā)中成長
我校研發(fā)的特色課程主要有:兒童課程(晨誦、午讀、暮?。⒒顒诱n程、班本課程。兒童課程主要由語文教師團隊承擔,活動課程主要由年級教師團隊承擔,班本課程主要由班主任團隊承擔。
2009年,我們開始實施兒童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語文組共同體按照年級、年齡的特點,并結合我校實際共同編寫出了一套六冊的校本晨誦教材《與黎明共舞》。我校又針對每個年級的學生特點,確立了各個年級的德性培養(yǎng)重點:一年級,言行得體;二年級,協(xié)商互讓;三年級,誠實守信;四年級,自律自強;五年級,勇于擔當;六年級,尊重感恩。年級組團隊又編排了《德行教育三字經(jīng)》充實了《與黎明共舞》的內(nèi)容。每天早上,迎著早起的第一縷陽光,校園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孩子們跟著老師誦讀經(jīng)典詩文、德行教育三字經(jīng),童音童韻,奏響了一天中的第一篇章;中午校園里靜悄悄的,每個教室里,老師和孩子們手捧書本,沉浸在書海中,書香彌漫,如癡如醉。為更好地實施兒童課程,我們堅持“靜讀星期一”活動,下課時間追跑打鬧的現(xiàn)象不見了,濃濃的書香彌漫整個校園。
利用新媒體平臺成長
如果說讀是播種,那么寫就是收獲。誦讀之后,低年級學生在自己的《讀寫繪本》上描繪心中的想法,高年級學生在日記本或博客上抒發(fā)自己的感受。本學期我校師生共寫博文一萬多篇,被校訊通推薦一百多篇,有效提高了師生的寫作水平。截至現(xiàn)在,我校共有校訊通教師博腕兒12名、學生博腕兒6名、家長博腕兒3名,博腕兒數(shù)量居我縣各校之首,在焦作市名列前茅。在校訊通舉辦的第10屆書香班級評選活動中,我校師生及家長共1779人參賽,提交參賽博文23520篇,經(jīng)過評選,我校共獲各類獎項65個,包括11個書香班級優(yōu)秀獎、11個優(yōu)秀輔導老師獎、7個啟明星獎、22個閱讀之星、4個小小數(shù)學家、4個小小科學家、2個英語達人、4個書香家庭獎,獲獎數(shù)量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排在前列。
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
成長
校園活動是課堂的延伸,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的生活更加燦爛,童年更有趣味。因此,我們組織開展了孩子們的活動課程,主要包含美德課程、體育課程、藝術課程、節(jié)日課程、慶典課程、語言課程。
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由年級組團隊推出的國旗下主題教育展示,是我校開展的美德課程之一,舞蹈、相聲、歌曲、故事、小品等形式多樣的展示,讓孩子們在笑聲中學到了知識,受到了教育。除此之外,我們還開展了清明節(jié)祭奠烈士、母親節(jié)給媽媽獻禮、重陽節(jié)去敬老院慰問老人等美德課程,讓孩子們踐行了傳統(tǒng)美德,學會了知恩感恩。
我校體音美教師團隊開設的豐富多彩的體育藝術社團,是體藝活動課程的有效載體。我們的社團活動做到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老師、定內(nèi)容。我們的“口風琴社團”“手工社團”“五子棋社團”“合唱社團”“足球社團”“‘梅之韻’民樂社團”均走在了全縣
前列。
校園讀書節(jié),是我校節(jié)日課程的一大亮點。從2012年開始,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前夕,我校都要開展“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向師生及家長贈書、讀書手抄報展覽、誦讀比賽”等活動,除此之外,我校的快樂六一、元旦聯(lián)歡、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等節(jié)日課程,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等慶典課程更是精彩紛呈,為校園增添了無限活力。
有努力就有收獲,在去年的藝術節(jié)活動中,我校社團參賽的9個節(jié)目均取得全縣第一。我校的“魅力漢字”社團代表我縣參加焦作市漢字聽寫比賽,取得了焦作市第一名的好成績,并代表我市參加河南省漢字聽寫大賽,為我校、我縣、我市贏得了榮譽。我校的足球社團代表我縣參加焦作市2015年“市長杯”學生足球賽也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在校本、班本課程的編寫中成長
除了學校開設的課程,各班又根據(jù)自身特點開設了豐富的班本課程。我校宋新菊老師拋開分數(shù),用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開設了一系列班本課程,有農(nóng)歷課程、生日課程、科學課程、兒童寫作課程、黃河泥塤課程等。
在宋老師的引領下,其他老師也紛紛開展了生日課程、成語故事課程、思維繪畫課程、毛筆字課程、國學課程、噴刷畫課程等各具特色的班本課程。這些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我們學校又從大語文的角度出發(fā),本著“國學讓孩子走向幸?!钡睦砟?,引進了華真大語文。我校確立了14個語文教師和班級作為第一批試驗班級。他們品味傳統(tǒng)文化,誦讀經(jīng)典故事,書寫漢隸秦篆。實驗教師楊艷玲、李莉、李冬娟、宋新菊先后把他們上華真語文的心得體會
和大家進行了交流,在他們的影
響和帶動下,更多的老師將華真
語文引入自己的課堂教學,學國學之風在我校如火如荼地開展
起來。
在“梅文化”精神的引領下,學校教師的專業(yè)品質(zhì)在提升,幸福內(nèi)涵在豐富。雖然我們只是位于中國成千上萬個縣城里的一所學校,但是,正如那“墻角數(shù)枝梅”也有自己的幽香,我們也正在過著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單位:河南省焦作市武陟育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