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生殿》是中國古典四大戲劇之一,其精深的藝術成就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楊憲益和戴乃迭 夫婦的譯本入選《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洞笾腥A文庫》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系統(tǒng)全面地向世界推介的中國的重大文化工程。楊譯本并未拘泥于原文中的語言形式,以自然流暢的英語再現(xiàn)了原文中的語言特色和魅力;綜合運用音譯、直譯、意譯、譯注、泛化、省略等多種形式,傳神地傳遞了原文中的文化內(nèi)容。楊譯本和其他譯本應取長補短,歸化異化相結合,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的翻譯策略應是《長生殿》未來重譯的新路徑,這對于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長生殿》英譯;《大中華文庫》;楊憲益和戴乃迭譯本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822(2016)05-0079-09
1. 引言
《長生殿》是由清代初期劇作家洪昇(1645-1704)所創(chuàng)作的一部傳奇歷史名劇,是中國古典四大戲劇之一,是“中國戲劇史上集大成之作”(王麗梅,2007: 1)。共50出,以李楊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朝廷政事為副線,兩線交織,跌宕發(fā)展。《長生殿》曲文兼勝、場面壯觀、情景交融。其精深的藝術成就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已被譯成英語、日語、法語、俄語等多種語言,較之日譯本、法譯本和俄譯本,英譯本的傳播更廣、影響更深。英譯本共七本,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合譯的漢英對照本影響最為深遠,英文名稱為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以下簡稱楊譯本),于2004年入選國家最權威的重大出版工程《大中華文庫》,于2004年和2010年由外文出版社刊發(fā)第一版和第二版?!洞笾腥A文庫》(漢英對照)工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而全面地向世界推介的翻譯類國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王宏,2012: 10),于1994年經(jīng)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并正式批準立項,精選了110種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經(jīng)典著作,內(nèi)容包括我國先秦至近代的文學、歷史、哲學、戲劇、醫(yī)學、經(jīng)濟、軍事、宗教、科技等領域。文庫譯作涵有首譯、復譯、全譯、選譯,由中國譯者、英美譯者、國外漢學家完成,譯文精準傳神,代表了中國翻譯的水平,為研究中國典籍英譯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本文將考察收錄在《大中華文庫》中的《長生殿》英譯本(楊譯本)的英譯翻譯策略,探討以《長生殿》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最佳翻譯模式。
2. 基于《大中華文庫》的《長生殿》英譯翻譯策略研究
潘智丹(2009)最早研究《長生殿》英譯,包括《長生殿》的楊譯本,其中語言層面聚焦翻譯單位的確定、曲詩詞賦的移植及雅化語言風格的再現(xiàn)。禹一奇(2009)探討了《長生殿》的主題翻譯、章回目錄翻譯及道教文化翻譯。李勝機(2010)、韋錦澤(2011)、柳曉萍(2011)、舒密(2012)、李曉麗(2012)、黃麗奇(2013)、許婷(2014)等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英譯研究,但從語言和文化層面探討基于《大中華文庫》的《長生殿》的英譯卻并不多見。筆者以楊譯本為語料,探討其在語言和文化層面所采用的翻譯策略。語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二兩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在談及某一層面時在所難免會涉及另一方面,為了本研究的需要,筆者暫將兩者相對分開。
2.1 語言層面
戲劇語言由曲、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曲是戲劇的核心組成部分,戲劇就是以曲為本位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的集合。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科介是劇中關于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臺指示。戲劇有自己的語言特點,不同于散文、小說、詩歌、科技的語言,它“貴顯淺、個性化、重機趣、貴潔凈、富有音樂性”(汪榕培、王宏,2009:143),其中最為突出的則是“個性化”、“重機趣”和“富有音樂性”。戲劇語言側重個性化,不同的戲劇人物講不同的語言。戲劇語言要具備“機趣”的特點,即語言要生動形象、意深味濃,具備豐富的表現(xiàn)力;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戲劇人物角色的內(nèi)心活動刻畫地淋漓盡致。戲劇語言要“富有音樂性”,主要體現(xiàn)于詩詞曲賦的戲劇語言所具有的結構對稱美。楊譯本是否再現(xiàn)了原文中的各種語言形式特征和語言特色呢?且從曲、賓白、科介的翻譯來分析。
2.1.1 曲的翻譯
曲包括曲牌名和曲詞;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是詩性的語言和音樂的融合,句式工整,排列錯落有致,音律優(yōu)美動聽;《長生殿》的角色行當主要有生、旦、凈、丑、末、外、小生、副凈、老旦、貼。楊譯本對《長生殿》中曲采用了那些策略?且看第十五出《進果》中一段曲的翻譯。
原文:【過曲】【柳穿魚】(末扮使臣……)
一身萬里跨征鞍,
為進離支受艱難。
上命遣差不由己,
算來名利怎如閑!
巴得個、到長安,
只圖貴妃看一看。(徐朔方校注,2005:69)
楊譯:(The first envoy …)
FIRST ENVOY:
A thousand miles in the saddle,
And a hard, rough journey,
Just to deliver this lichee fruit.
Orders from above must be obeyed;
So it is better to live a life of leisure
Than look for fame or fortune.
I only hope, when I reach Chang’an,
That my fruit will be given to Lady Yang. (楊憲益、戴乃迭, 2010: 155)
此曲是西州道使臣上場后唱的曲,曲牌名是【過曲】【柳穿魚】。曲牌名是曲調的標記功能,只表示曲調和填詞的樣式,與曲詞內(nèi)容毫無語義關聯(lián),楊譯采用了省略法,將之刪除。角色行當“末”直接轉換成戲劇人物the first envoy。曲詞共六行,以七言為主,輔以六言,采用AABAAA的韻腳形式,押an韻。楊譯采用散文體的形式來翻譯,共八行,第二行和第四行各譯成兩行,以小句為翻譯單位。楊譯采用省略法,把中國戲劇特有的元素曲牌名及角色行當省略未譯,以散文體譯曲詞,根據(jù)語義對原文進行改寫,用簡練樸實的語言闡釋原文要表達的內(nèi)容。
2.1.2 賓白的翻譯
賓白是戲劇文學作品中只說不唱的部分,相對于唱處于從屬地位,聲律上處于唱誦之間,語調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林芳, 2009:8)。按其韻律,可分為有韻的韻白和無韻的散白。韻白常用于人物的上場和下場,如定場詩、下場詩及人物對口詩白(ibid:18)。散白形式多樣,包括定場白、對白、帶白、獨白等。定場白是劇中人物上場時自報家門的說白,不包括上場詩和下場詩;對白是人物互相對答時的說白,帶白插在曲詞內(nèi),獨白展示人物內(nèi)心活動(ibid:14-15)。
2.1.2.1 韻白的翻譯
原文:輦路生春草,
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
無復侍臣知。(徐朔方校注,2005: 38)
楊譯:
Grass grows on the road where carriages pass,
And flowers are blossoming upon the boughs.
I gaze afar with bitter longing,
But none of my subjects knows my heart. (楊憲益、戴乃迭,2010: 85)
此韻白選自第九出《復召》中唐明皇上場詩,為五言形式,共四行,采用ABCB的韻腳形式,隔行押?韻。譯文共四行,以行為翻譯單位。楊譯韻白與譯曲詞的方法相同,皆采用散文體形式,并用斜體標識,但楊譯韻白更靈活一些,能夠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進行變通,如省略了許多詩體段落,尤其是所有的下場詩均未譯出;況且對白中夾帶的詩或詩句亦有個別省略的現(xiàn)象,第四出《春睡》中的詩句:(生)“落日留王母,(旦)微風倚少兒。(老、貼合)宮中行樂秘,少有外人知”和第四十出《雨夢》中的詩句:(小生、副凈扮二內(nèi)侍帶劍上)“幽靜消未得,入夢感君王”皆未譯出。
2.1.2.2 散白的翻譯
戲劇人物講的定場白,亦稱自報家門,旨在介紹自己、表述心事,進而引出具體戲劇情節(jié),推動劇情不斷向前發(fā)展,這是中國戲劇典型的具體劇情推進模式。戲劇語言“必須刻畫人物,必須個性化”(汪榕培、王宏,2009: 143)。洪昇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通過語言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個性化的語言在唱詞、賓白和科介中體現(xiàn)出戲劇人物的地位和性格。不同的戲劇角色行當具有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及講話方式。且看第十二出《制譜》中一段定場白的翻譯。
原文:……真乃“三千寵愛在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今早娘娘分付,收拾荷亭,要制曲譜。(徐朔方校注,2005:55)
楊譯: …None of the others can compare with here. This morning Her Ladyship ordered me to prepare Lotus Pavilion so that she compose some music here. (楊憲益、戴乃迭,2010: 121)
此段是宮女永新登場時念的定場白。宮女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所說話語自然缺乏文采,更鮮有名言警句。原文句“三千寵愛在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意義雋永,令人回味無窮。譯文None of the others can compare with her句意明了、句式簡單,符合念奴作為侍女的身份地位。作為宮女的她,講話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語氣更接近非正式性和口語化。“制譜曲”被處理為she compose some music,是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楊譯似乎特意設計了這一有悖于語法的語句,旨在說明宮女永新的話語相對蒼白和她地位的相對卑微,正確表達應是:she will compose some music??梢?,楊譯文采用改寫的方法,再現(xiàn)了宮女這一人物形象的身份和個性化話語:自然本色、通俗易懂,使譯文讀者更容易接受。
戲劇獨白用以解釋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是個人抒發(fā)情感和表達觀點所說的話,是一種內(nèi)心所想的有聲表達語言。對白由連續(xù)的對話構成,話論之間有緊密的銜接程度,形式多樣。帶白是唱腔中夾帶的白,主要調節(jié)曲中唱詞,補充唱詞難以表達的內(nèi)容,最能體現(xiàn)戲曲中曲白相生的特色。楊譯本中是如何翻譯散白呢?
通過中英對比發(fā)現(xiàn),楊譯獨白、對白和帶白時皆以小段落和對話形式呈現(xiàn),打破了原來的謀篇格局,重新進行編排,原文中的段落于是就被拆分成若干輪對話式小段落,原文中同一人物角色的賓白和唱詞有的不屬同一段落,英文則置于同一段落中。如第十九出《絮閣》中“(丑一面暗上望科)呀”這一段,旦角獨白、及其與丑角的對白在原文中屬于同一段落,譯文卻呈現(xiàn)四輪九段式,其中高力士的部分對白“娘娘且請暫坐……”與其唱詞“【南畫眉序】只為政勤勞……”被譯成一個段落。高力士的獨白是一個完整的意群,楊譯本單獨成段,高力士對楊貴妃的問候則另起一行,置于下一段落中,可見譯者以意群為單位翻譯獨白。楊貴妃和高力士的交流是帶白,基本上是一問一答式,譯文以話論為翻譯單位,同樣再現(xiàn)了問—答式話論模式,楊貴妃的問是白,高力士的答主要是唱。唱詞韻文押au韻,聲韻動聽,帶白則平仄調和,形成了曲白相間、音律相諧的藝術效果,推動情節(jié)的不斷向前發(fā)展。
2.1.3 科介的翻譯
科介是關于劇中人物的動作、表情等的舞臺提示,語言雖簡明精煉,但具有高度傳神的效果,在原文中置于小括號之內(nèi)。仍以第十九出《絮閣》中“(丑一面暗上望科)呀”這一段及下段中有關“丑”的科介為例?!耙幻姘瞪贤?、“忙見”、“慌”、“慌叩頭”一系列動作把高力士在翠華西閣看守時面對楊貴妃的突然來臨與盤問表現(xiàn)出來的驚慌失措心理描寫得入木三分?!耙幻姘瞪贤北惶幚頌閏omes in again, and sees her,“上”的方式“暗”被省略,表動作的“望”轉換成表結果的sees?!懊σ姟币庾g為bows,引發(fā)動作的進一步向前發(fā)展,更加貼切?!盎拧焙汀盎胚殿^”分別直譯和音譯為In panic和Kowtowing in confusion,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高力士內(nèi)心情感的轉變,從面對楊貴妃突進翠華西閣讓其開門時的“驚慌”心理,到面對楊貴妃識破自己為唐明皇尋找托辭后進而想進入樓閣時“更加恐慌、不知所措”的心理。楊譯反復推敲與斟酌,體現(xiàn)了戲劇語言“重機趣”的特點。
可見,楊譯雖沒有再現(xiàn)原文的語言形式,但傳遞了原文的語言特色。對曲牌名及人物行當角色,楊譯采用省譯法,以散文體譯詩性語言(詩、詞、曲、賦、韻白);對于定場白的翻譯,楊譯移植了原文中個性化的語言,譯文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獨白、對白和帶白等的翻譯,楊譯以對話譯段落,適應了西方戲劇以對話為主的形式。對于科介的翻譯,楊譯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用簡潔凝練、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傳神地再現(xiàn)了原文中戲劇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2.2 文化層面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把文化視為“一個復合的載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援引方夢之,2013: 294)。牛津高階英漢雙語詞典中對culture的界定為“the customs and beliefs, art, way of lif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 particular country or group (國家或群體的風俗、信仰、藝術、生活方式及社會組織)”(陸谷孫,2014: 497)?!爸袊诺鋺騽≡趦?nèi)容上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大量吸收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賦予了其作品深厚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汪榕培、王宏,2009: 167)。而“中國文化指由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化”(仲偉合,2014: 11),筆者認為,《長生殿》中的文化,指作者洪昇創(chuàng)作過程中融入的中國文化,如專有名詞、指代、音樂、比喻、典故、宗教等等,這承載著中國古老的審美價值、民族特性、文化特色?!胺g不僅僅是語言轉換,……更是文化轉換”(方夢之,2011: 304)。且看楊譯本文化層面翻譯策略。
2.2.1 音譯
上陽樓Shangyan Pavilion 華清池 Hua Qing Pool 長安 Chang’an
馬嵬驛Mawei Station 涪州Fuzhou 驪山Lishan
楊玉環(huán)Yang Yuhuan 郭子儀Guo Ziyi 念奴Niannu
高力士Gao Lishi 楊國忠Yang Guozhong 永新Yongxin
《長生殿》故事發(fā)生在中國,必然涉及中國的一些地名和人名,對于這些專有名詞,楊譯采用了以音譯為主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中的語音信息,又為譯文增添新穎語素,帶給讀者異域情懷,同時到達了譯文追求簡潔易懂之目的。另外,楊譯還采用其他方法,如“長生殿”意譯為 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2.2.2 直譯
原文:攝鬼招魂,游神地府?!言Y就法壇,今晚登壇宣召。(徐朔方校注,2005:201)
楊譯:I can…summon spirits and ghosts and wander in hell. …The altar is prepared, and this evening I shall mount it to call her spirit. (楊憲益、戴乃迭, 2010: 503)
法壇、招魂、地府等皆屬于道教詞語用語,“道教儀式中的一些重大項目包括齋酷祈禱誦經(jīng)禮草超度、解攘、招魂、笠卜、圓夢之類,洪異在劇本中,一一關合劇情,盡量地通盤呈現(xiàn)”(黃天驥,2009: 83)。楊譯整體上采用直譯的方法,將“鬼”、“魂”、“神地府”、“法壇”分別譯為ghosts、spirit(s)、hell、the altar,再現(xiàn)了原文中的宗教內(nèi)涵,其中“神地府”還采用省略的方法。大量道教祭神科儀的描寫不僅增加了戲劇的表演性,而且使觀眾親眼目睹整個過程,增添了故事的如真氛圍。楊譯采用直譯法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形象,使外國讀者切身體會植根于中國人內(nèi)心的宗教意識和中國人對生命和生活的宗教詮釋。
2.2.3 意譯
原文:漏鼓三交,且自隱幾而臥。哎,今夜呀,知甚夢兒得到俺眼里來也?。ㄐ焖贩叫W?,2005: 198)
楊譯:So it is midnight now. I will sleep here on the couch. I wonder what dreams will come to me tonight? (楊憲益、戴乃迭,2010: 495)
“漏”指古代用滴水以計時的器具,“鼓”指打更使用的鼓;“漏鼓”指報更的鼓(戚海燕,2011: 52)。古代用“漏鼓”計算時間,“三交”指三更時刻,即漏鼓三交,相當于半夜23點至1點這段時間。楊譯舍其形取其意,采用意譯的方法,譯文it is midnight 簡潔易懂,傳遞了原文中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避免了直譯所帶了的晦澀難懂。楊譯以目標語讀者為取向,采用明白、曉暢的語言為值得借鑒的。
2.2.4 加注
原文:那里有獨醒行吟楚大夫?……悵釣魚人去,射虎人遙,屠狗人無!(徐朔方校注,2005: 43)
楊譯:
They are all like drunkards; where is Qu Yuan7 the poet
Who alone stayed sober to sing in a land of drunkards?
…
The leader who was a fisherman, 8
The general who shot the tiger. 9
And the warrior who worked first as a butcher.10 (楊憲益、戴乃迭,2010: 99)
原文四處指代,“楚大夫”指代戰(zhàn)國末期楚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釣魚人”指代西周的開國功臣姜太公呂尚,“射虎人”指代西漢著名將領李廣,“屠狗人”指代漢初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樊噲。郭子儀的忠烈、豪壯、英勇、功深、憂國憂民情懷堪比屈原、呂尚、李廣、樊噲,郭子儀的英雄形象與此四人相得益彰。加注翻譯法有兩種形式:文內(nèi)注釋和文外注釋,而后者又包括腳注和尾注。楊譯在此采用了尾注的形式,同時有對“楚大夫”、“射虎人”進行了文內(nèi)注釋,是兩種具體方法的綜合運用。7A great patriot and poet (340-278 B.C.)…. 8Jiang Shang,…. 9Li Guang…. 10Fan Kuai,….(Yang Xianyi Gladys Yang, 575-576)加注的運用,尤其是文外注釋的適度運用能起到引起讀者興趣的目的,讀者會對中國古典戲劇中出現(xiàn)的典型文化產(chǎn)生好感,對譯文中異質因素產(chǎn)生新鮮感。
2.2.5 泛化處理
原文:細十番如前,老旦、貼內(nèi)唱,小生笛合介。(徐朔方校注,2005: 66)
譯文:Music sounds again and the maids sings again, while Li Mo plays his flute.(楊憲益、戴乃迭,2010: 149)
“細十番”,即十番鼓, “由笛、管、簫、弦、提琴、云鑼、湯鑼、木魚、檀板、大鼓十種樂器組成,可奏多種樂曲” (戚海燕,2011: 52)。一般的外國讀者沒有必要了解如此專業(yè)的音樂知識,楊譯用簡潔的語言泛化處理為music,旨在告訴讀者,此僅僅是音樂而已。
2.2.6 省略
原文:那里是高漸離擊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簫也那乞丐。(徐朔方校注,2005:69)
楊譯:Not an avenging hero chanting a dirge,
Only a beggar playing his instrument. (楊憲益、戴乃迭, 2010: 419)
“高漸離”是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人,為荊軻使秦擊筑,荊軻和而歌?!爸笔枪糯那脫纛惞芟覙菲?。譯文an avenging hero 除了采用泛化處理外,還采用了省譯法,將原文中的語義信息“擊筑”省掉?!拔樽玉恪笔菓?zhàn)國時期楚國人,曾為父兄報仇逃至吳國,以吹簫行乞謀生。譯文a beggar采用的是省略法,省略人物姓名,只譯人物的乞丐形象。樂工李龜年與高漸離和伍子胥雖皆演奏樂器,但命運去不相同,譯文通過高建離的雄壯影射李龜年同伍子胥一樣悲壯,起到了傳神的效果。
戲劇《長生殿》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蘊含的文化豐富多彩。楊譯處理文化層面翻譯時,采用了音譯、直譯、意譯、譯注、泛化處理、省略等多種方法。文化因素的處理往往涉及到翻譯方法的綜合運用,原文中的文化得以部分再現(xiàn)、完全再現(xiàn)、舍棄或替換。
3. 楊譯本《長生殿》英譯策略的商榷之處
楊譯本并非完美無缺、無懈可擊,如第43頁,將control 誤印成comtrol。筆者認為,以下翻譯策略是否恰當值得進一步商榷。
楊譯以散文體譯詩體語言?!堕L生殿》中含有大量的膾炙人口的詩、詞、曲、賦,楊譯以散文體譯之,是因他認為“各國文字不同,詩歌規(guī)律自然也不同。追求詩歌格律上的‘信’,必然造成內(nèi)容上的不夠‘信’”(楊憲益,2010:340)。翻譯韻律雖然并非易事,但這并不意味著詩體語言無法再現(xiàn)。許淵沖和許明(2012)以詩譯詩,借鑒英文詩歌的韻律,在傳遞原文意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音美、形美,是對原文的“深化”,譯文結構形式、音響效果比原文更勝一籌。楊譯文雖然流暢通順,但失去了原文中的節(jié)湊美和韻律美,目標讀者和聽眾無法欣賞原文中蘊含的結構和音律之美?!暗浼姆g要求譯者盡量全方位地推介它”(楊成虎,2004:55),筆者認為,可以借鑒許譯中以詩譯詩的方法,“與小說、詩歌的翻譯不同,戲劇翻譯藝術的固有雙重性要求語言要與表演相結合,通過聲音和視覺形象來體現(xiàn)”(Mona Baker Gabriela Saldanha,2009:92)。
楊譯把曲牌名、人物角色行當名、下場詩等中國戲劇特有元素省略不譯。曲牌是曲調的標記功能,與曲詞內(nèi)容并無關聯(lián),只表示曲調和填詞的樣式。對于曲牌名的翻譯,汪榕培、周秦、王宏(2006)采用“to the tune of + 曲牌名的音譯”法,再現(xiàn)了曲牌的語音信息和功能;許譯采用“to the tune of + 曲牌名的直譯”法,再現(xiàn)了曲牌的語義信息和功能;賀淯濱(2004)運用“sing to +音譯+[直譯]”法,再現(xiàn)了曲牌的語音、語義信息和功能;汪班(2009)則用sing和recitative來區(qū)分曲和賓白,只是再現(xiàn)了曲牌的功能。筆者認為,這些方法皆值得楊譯借鑒。劇中生、旦、凈、末、丑等角色行當基本上有固定的表演特色和人物形象,為中國戲劇所特有,以上譯者與楊譯采用的方法相同,皆只譯出了人物的姓名。
筆者主張音譯加解釋的方法,以保持中國戲劇的原汁原味,如 “旦”譯為Dan—one female character of four main roles in Chinese opera。下場詩是一首集句詩,內(nèi)容概括劇情或抒發(fā)情感,為下一出設置懸念,引人思考,給人以啟發(fā),是中國戲劇創(chuàng)作獨有的元素。楊譯舍棄了集句詩,譯文雖然更加符合西方戲劇的規(guī)范和習慣,內(nèi)容和形式適合國外讀者的需求,但原文集句詩的魅力和作用無法傳遞給目標讀者。許譯以詩譯詩,再現(xiàn)了原文中的詩美,但每句詩的作者予以省略,致使譯文讀者無法一目了然。賀淯濱(2004)采用散體形式譯出每句詩的作者。許譯和賀譯各有千秋,倘若能取二者之長進行重譯,定能精彩無限,即便如此,較之楊譯更勝一籌。
4. 結語
《長生殿》是一部中國戲劇史上最杰出的劇作之一,其不朽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正是通過翻譯才能跨越時空得以傳承。楊譯在語言、文化層面的翻譯策略值得我們借鑒。楊譯不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形式,以自然流暢的英語再現(xiàn)原文的語言魅力,同時注重原文的精神,重視譯文的“神似”,傳遞了原文中的文化,“把自己體驗到的原作的風格和特點傳達給讀者”(潘智丹,2009: 333)。然而楊譯本卻并非完美無瑕,也有值得商榷之處。然而瑕不掩瑜,楊譯本對中國文化的對外推廣和傳播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無法估量的?!暗浼⒆g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再創(chuàng)造,在實踐中必須既有統(tǒng)一性又有靈活性,針對特定讀者群和具體文本的特點進行操作,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王宏,2012: 12),筆者認為,楊譯本和其他譯本應取長補短,歸化異化相結合,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的翻譯策略應是《長生殿》未來重譯的新模式,先“借腦共譯”(中外譯者合作),再“借船出?!保▏鴥?nèi)外出版社合作)是《長生殿》未來重譯的新路徑,這對于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參 考 文 獻
Baker,M. G. Saldanh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方夢之. 中國譯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賀淯濱 譯. 長生殿[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黃麗奇. 翻譯美學視角下《長生殿》兩英譯本對比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李曉麗. 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譯評標準看《長生殿》的兩個英譯本[D].河南大學,2012.
李勝機.《長生殿》兩譯本對比研究——從譯者主體性視角[D].鄭州大學,2010.
林 芳. 論文戲曲藝術的賓白[D].揚州大學,2010.
柳曉萍. 從功能對等角度分析楊憲益和戴乃迭《長生殿》英譯本[D].福建師范大學,2011.
陸谷森.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潘智丹. 濃妝淡抹總相宜:明清傳奇的英譯[D].蘇州大學,2009.
戚海燕 譯注. 長生殿選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汪 班. 悲歡集:昆曲選劇英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王 宏. 中國典籍英譯:成績、問題與對策[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3): 9-14.
王麗梅. 洪昇研究[D].廈門大學,2007.
汪榕培、王宏. 中國典籍英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汪榕培、周秦、王宏. 昆曲精華[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
舒 密. 接受美學視野下的戲劇翻譯——楊憲益和許淵沖英譯《長生殿》對比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2.
韋錦澤. 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在昆曲《長生殿》英譯本中的移植[D].廣西民族大學,2011.
徐晶晶. 接受美學視野下的戲劇翻譯——許淵沖英譯《長生殿》為例[D].華中師范大 學,2011.
許 婷. 接受美學視角下《長生殿》兩個英譯本的比較[D].華中師范大學,2014.
許淵沖、許明譯. 《長生殿》:漢英對照[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2.
楊成虎. 典籍的翻譯與研究——《楚辭》幾種英譯本得失談[J].寧波大學學報,2004,(4): 55-61.
楊憲益、戴乃迭 譯. 大中華文庫——長生殿(漢英對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楊憲益. 楊憲益自傳[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禹一奇. 東西方思維模式的交融——楊憲益翻譯風格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仲偉合. 文化對外傳播路徑創(chuàng)新與翻譯專業(yè)教育[J].中國翻譯,2014,(5): 11-15.
Abstract: Chang Shengdian,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ancient Chinese dramas, enjoys an excellent reput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s version—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was selected into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in a Chinese-English format, a Chinese key cultural engineering project introduc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ranslation.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s version does not strictly adopt original linguistic forms but successfully reproduce the original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m in natural and fluent English; it vividly transfers the original cultural content via employing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skills such as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notation, generalization, omission and so on.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s version and others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ang Shengdian, t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translation skills, is a new path to its future re-translation, which is greatly beneficial to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world.
Key wor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ang Shengdian;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s version—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作者簡介:張其海,男,碩士,濱州學院外語系講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國典籍英譯、翻譯教學及英語教學研究。
王宏,男,碩士,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中國典籍英譯首席教授。主要從事中外翻譯理論、中國典籍英譯研究。
通訊地址:山東省濱州市黃河五路391號濱州學院外語系,郵編 256600
E-mail: zhangqihai423@163.com
(責任編輯:魏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