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作家哈珀·李7月出版的小說《設立守望者》震驚文壇:出版前后的種種疑云,主人公阿提克斯正義形象的顛覆,文本中對種族主義深入的批判,以及由于回憶與現(xiàn)實的巨大差異而帶來的的激烈沖突,彰顯主人公露易斯對南方小鎮(zhèn)以及單純兒童時代的留戀,伴隨陣痛的蛻變,體驗成長的豁然。種族主義歷史事件與南方小鎮(zhèn)個人經(jīng)歷相得益彰,現(xiàn)實反映50年代美國社會的復雜性,而記憶和親情是擺脫困境的一劑人文良藥,作品為我們帶來成長的共鳴。
關鍵詞:種族主義;過去記憶;個人成長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822(2016)04-0108-04
2015年7月14日,備受期待的哈珀·李新作——《殺死一只知更鳥》的續(xù)集《設立守望者》(Go Set a Watchman)在美出版,根據(jù)尼爾森圖書監(jiān)測(Nielson Bookscan)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設立守望者》新書首周已銷售110萬冊榮登亞馬遜熱賣圖書榜。該書作者哈珀·李曾憑借1960年出版的處女作《殺死一只知更鳥》一舉成名,并于1961年獲得美國文學藝術領域的最高獎項之一—普利策獎,1962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獲第35屆奧斯卡三項大獎。在此盛名下,今年2月初美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新書消息后,立刻在英美、乃至全球文壇引起強烈反響。出版商一再強調(diào),《設立守望者》是《殺死一只知更鳥》的續(xù)集,不過《設立守望者》哈珀·李1957年已經(jīng)寫完,只是編輯建議她以兒童斯科特的視角改寫后,才有了大家熟知的《殺死一只知更鳥》。這位年屆88,享譽盛名卻拒絕接受任何正式采訪的女作家,在50多年來一直拒絕為《殺死一只知更鳥》再添續(xù)篇,此次舊作的出版真的是她本人的意愿嗎?而改寫前后的兩部小說:一個跌宕起伏的、關于年輕女子在發(fā)現(xiàn)父親偏執(zhí)觀點之后充滿悲傷的故事,如何演變成一個典型意義上的、關于兩個孩子和一個疼愛子女的鰥夫父親的成長小說?一個悲傷的、主人公道出噴射仇恨言論的故事,如何轉變成與民權運動有關的救贖小說?我們也會不禁疑惑,哈珀何以會對小說做跨度如此之大的改寫?而《設立守望者》出版的種種疑云從一開始就長期占據(jù)各大媒體網(wǎng)站的醒目位置。一時間媒體評論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蛟S沒有人能對此給出準確的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兩部小說都反映了20世紀美國——尤其是美國南方,白人和黑人之間曠日持久的種族沖突。盡管白人在內(nèi)戰(zhàn)后,深諳自己對黑人統(tǒng)治已久,但不愿洗心革面,一味陷入種種恐懼之中,擔心黑人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稓⑺酪恢恢B》中的美國南方民權運動的確前進了一大步——白人律師阿提克斯為黑人做無罪辯護,但文本中關于黑人的選舉權、黑人與白人同校等敏感話題,阿提克斯并沒有道出任何異于阿拉巴馬州人習以為常的見解。而《設立守望者》中,作者以第三者視角,卻全方位地真實描述了南方民權運動所面臨的巨大阻力以及對美國政治生活帶來的深遠影響。
《設立守望者》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歷史上具有指標意義的訴訟案“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 就發(fā)生在這時,以及當時為爭取黑人權利的活躍組織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NAACP)都出現(xiàn)在文本中。故事講述了26歲的珍·露易絲(斯科特)從紐約回到阿拉巴馬州的梅崗鎮(zhèn),探望已經(jīng)72歲高齡的父親阿提克斯,小說中,我們不僅捕捉到小鎮(zhèn)日常生活的節(jié)奏,體會作者對沉睡小鎮(zhèn)和往日時光的眷念;同時,也和露易絲感受甚至目睹梅崗鎮(zhèn)乃至整個南方的種族主義偏見,感到憤怒、受傷;震驚于父親蛻變成參加三K黨的種族主義者,姑媽亞歷山大對黑人的偏見和冷漠、叔叔杰克的淡然接受種族主義觀和現(xiàn)在幫父親做事,并一直在追求她的老朋友亨利的隨波逐流,以及周圍親人對黑人那份深入骨髓的歧視。和露易絲一樣,最讓我們無法接受的是那位她深愛的父親——曾經(jīng)教會她關于公正和同情心的父親,何以會成為瘋狂的反對取消種族隔離者?在《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為表現(xiàn)人性的存在,小說中“鮑勃·尤厄爾似乎是梅崗鎮(zhèn)上唯一的種族主義者,唯一應該對美國整個一部丑陋的種族主義歷史負責的人”(伯科維奇,2012);《設立守望者》卻大相徑庭,小鎮(zhèn)極端保守勢力的普遍存在,觸目驚心。
斯科特敬愛的父親阿提克斯被推下神壇,成了一個參加三K黨會議的種族主義者,不可否認,文本對當時種族問題進行直率毫不留情地審視,但震撼之余,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更復雜、有更多缺點的阿提克斯身上的價值,在種族主義觀強勁的南方,歸鄉(xiāng)的露易斯難免會有外來者的感受。文本中露易絲的成長經(jīng)歷與個人思想的成熟,歷史敘事與私人敘述相得益彰,帶給我們成長的共鳴以及人性的反思。小說家兼文學評論家托馬斯·瑪倫讀了《設立守望者》公開發(fā)表的節(jié)選后說?!叭绻⑻峥怂共煌耆恰稓⑺酪恢恢B》里那個無暇的圣人。這里面可能有某些豐富而迷人的東西。……《殺死一只知更鳥》里的道德確定性從第一頁開始就顯示出來,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覺得它并不是一部探討美國令人痛苦的種族問題的偉大小說,但是如果新的這本書中有更加細微的不同,那么它或許會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呢?!保▉啔v山德拉,2015)美國公共電視網(wǎng)PBS的高端訪談中,杰弗瑞·布朗同美國商界桂冠詩人塔莎·特雷塞韋和奧本大學的韋恩·福林特談到該作品如何在美國文化中產(chǎn)生共鳴,如何反映李的目的:新書出版時又恰逢7月10日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首府哥倫比亞市州議會大樓前飄揚53年的美國聯(lián)邦旗降下,盡管這面旗幟已經(jīng)降下來,但很多美國人心中的那面“聯(lián)邦旗”還在飄揚嗎?種族主義觀念還有多深?而且我們都經(jīng)歷了“6到9歲時,父親是完美的形象,可26歲時,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父親就不再完美了。”;《芝加哥論壇報》發(fā)表評論,“盡管這本被稱作今年最受期待的小說在敘述上存在缺陷,甚至十分惱人,但是書中閃爍的道德熱情,對社會正義的深層渴望,讓它的意義不限于是對沉睡小鎮(zhèn)和消逝時代的懷舊。在這一點上,它是引人注目且鼓舞人心的?!保↘eller,2015)《設立守望者》一開始,珍·露易絲就開啟了回憶的閘門——兒時家中的父親和親戚,以及她和哥哥杰姆、好友迪爾的幸福童年時光,16歲離家追女孩子的杰姆,與杰姆、亨利去舞蹈課上,露易絲假胸的尷尬,以及在鎮(zhèn)上小學校長塔菲特先生寫作課上的惡作劇。教堂里唱詩樂趣和冷冰冰的斯通(Stone,指石頭)牧師,河水里的嬉戲。但杰姆22歲死于心臟病,迪爾離家當兵,這才發(fā)現(xiàn)兒時的最大玩伴竟是自己的父親阿提克斯,回憶起父親的生活,自己的童真時代,百感交集。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露易斯強調(diào)父親不僅是自己的玩伴,而且從小時候起,少女時代露易絲對父親近乎狂熱的熱愛:“站在她身后,她生命中最強大的道德力量,就是父親的愛……在她做出任何重要決定時,總會條件反射般地想:‘阿提克斯會怎么做?’”(Lee, 2015)
一開始也為成長的變化埋下了伏筆,露易絲歸鄉(xiāng)乘坐的火車都已經(jīng)大不相同,見到故鄉(xiāng)的一景一貌,不禁感嘆盡管梅崗鎮(zhèn)的外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依然認為新的居所中跳動的心依舊;人們戴上動漫面具,掩飾著內(nèi)心的情感,但梅崗鎮(zhèn)的老樹依然承載著傳統(tǒng)的負荷;而梅崗鎮(zhèn)的人,梅崗鎮(zhèn)的生活有沒有發(fā)生變化,也不是露易絲所能左右的,正如亨利對她的忠告“你想阻止時鐘的運轉,但那不可能”(Lee, 2015)??墒牵芙^成長變化的露易絲還在處處盛贊梅崗鎮(zhèn)一直沒有變化的事物,如佛瑞德一直營業(yè)的食品商店,宛如歡迎異鄉(xiāng)歸來的游子,是經(jīng)歷生活變化帶來劇痛的露易絲的驛站。甚至早餐時端詳父親的露易絲認為阿提克斯容貌未變,但卻不知為什么希望父親像道林·格雷——一個永遠不會衰老的形象。但是,阿提克斯也是人,當阿提克斯說出“這里的黑人還處于低幼期”,而且質問女兒:“你希望黑人乘著貨車來到我們學校、教堂和劇院嗎?你希望他們出現(xiàn)在我們世界嗎?”(Lee, 2015)那個她深愛的父親,那個曾經(jīng)教會她關于公正和同情心等一切事物的父親,已經(jīng)成為瘋狂的反對取消種族隔離者和反對黑人的瘋子,甚至是參加三K黨會議的種族主義者。這種英雄崇拜只會導致信賴感的幻滅,父女間的沖突也日益加深。當經(jīng)歷這種種變化的露易絲迷失了自我,否定了父親阿提克斯,拒絕了漢克的友好,而姑媽的敵意和小時候奶媽一樣的親人凱爾弗妮婭只是客套禮儀的寒暄。變化的世界讓露易絲意識到并不是別人的改變,是自己的問題,深深陷入尋找自我的精神泥潭。分裂的自我需要記憶充當橋梁,搭建起個人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真實而完整的主體性。而露易絲試圖停留在過去,自己的生活不要被煩擾,不愿長大,不愿改變。食品店老板佛瑞德告訴她,自己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并不曾想回來,在外面待了十年,時間越久,越懷念梅崗鎮(zhèn),故鄉(xiāng)的回憶是找到自我的唯一途徑。記憶幫助主人公回歸了社會。“記憶是一種有著身份指向的知識,是一種關于其自身的知識?!保ˋssmann Conrad, 2010)
《設立守望者》以第三人稱敘述展開,不受時空限制,人物有比較廣闊的活動范圍,但文本中經(jīng)常通過露易斯與家人的對話或個人獨白,講述親身經(jīng)歷的事和心理活動。尤其是露易絲對少女時代的回憶,以兒童的視角來展示自己的世界,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童年時光的無限眷念。文本中露易絲回憶六年級時班上有一群從老塞勒姆轉來的大孩子,有的都快20歲了,其中有個叫艾伯特的男孩在課間親了她的嘴,艾達·貝拉以成人口吻談論著親嘴直接導致懷孕,露易絲驚恐不已,十月臨盆之感更是讓她惶恐不安,每天早上醒來時偷偷摸摸、帶著極度恐懼尋找生下的孩子,這種想法白天也一直縈繞在她心頭,像在對她喃喃自語。露易絲終日魂不守舍,懷孕的陰影痛苦地折磨著她。當傭人凱爾弗妮婭告知懷孕不可能時,露易絲重新品味到生活的氣息,小小年紀體會到平凡生活的樂趣。讀者跟隨文字回歸到兒童時期,與露易絲共同經(jīng)歷成長的輩與喜。為我們?yōu)l危的純真找到了一種表達方式。
在個人成長中,文本也進一步引領我們進行社會性的思考。就像小說里阿提克斯對露易絲說的:“你永遠無法理解一個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保↙ee, 2015) 與《殺死一只知更鳥》相似,作者認為年輕的一代也許能夠解決他們繼承的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上帝離我們很遠”,這是叔叔給26歲露易絲的忠告,“他們永遠都不會屈就到人類的層級?!保↙ee, 2015)叔叔的成長指導,露易絲對生命的思考,才會有文本最后露易絲的坦言:那個和她發(fā)生激烈爭論,貌似無法接受的父親正是以這種方式守護著她的個人世界。而露易絲在梅崗鎮(zhèn)的種種經(jīng)歷,不得不令人深思成長的痛苦和困惑。陣痛依然存在,但露易絲在小說結尾坦言“不想自己的世界受煩擾,但我想做的是壓碎這個盡力為我維護這個世界的人,我甚至想踐踏所有像他一樣的人。這好比一架飛機,他們是阻力,我們是推力,組在一起飛機才能飛行。當推力太大時,機頭重,當阻力太大時,機尾重——這是平衡。我無法擊敗他,但我也不會與他同謀。”(Lee, 2015)。而親情是注入成長陣痛的一劑止痛藥,露易絲和父親最終達成了和解。正如很多評論家在經(jīng)歷了最初的震撼后所肯定的:《設立守望者》或許更像是一劑苦口良藥,更準確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哈珀的改寫本身,事實上恰恰凸顯了美國種族問題的復雜,及其給美國民眾帶來的同樣復雜的深刻影響。
參 考 文 獻
Assmann, A. S. Conrad. Memory in a Global Age: Discourses, Practices and Trajectories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Lee Harper. Go Set a Watchman [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15.
Keller, Julia. Review:‘Go Set a Watchman’by Harper Lee[OL]. http://www.chicagotribune.com/lifestyles/books/ct-prj-go-set-a-watchman-harper-lee-20150710-story.html/ (accessed 25/5/2016)
伯科維奇·薩克文.《劍橋美國文學史》(第7卷)[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亞歷山德拉·阿爾特、董楠 譯.哈珀·李新書:殺死心中那只知更鳥?[OL] . http://cn.nytstyle.com/books/20150716/t16watchman/(accessed 25/5/2016)
Harper Lee’s Go Set a Watchman: Our Growth Story
JIANG Ying
(Basic Course Department, 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American writer Harper Lee's novel, published in July, 2015 Go Set a Watchman shocks the literary world: all sorts of suspicions before and after its publication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idol of justice on the law altar Atticus. In the text, not only is widespread racism in the South exposed to the public view, but also it is highlighted that the protagonist, Jean Louise, experiences the growing pains and her own personal maturity by the conflict between her memory and reality in the town.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racism in the southern town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reflect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ality in the 1950s in America. But, memory and family is a doze of human medicine to solve such a dilemma, which resonates with readers.
Key words: racism; past memory; personal growth
作者簡介:江穎,女,碩士,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課部副教授。主要從事當代美國文學研究。
通訊地址:南京棲霞區(qū)仙林大學城誠品城19-406,郵編210033
E-mail:jiangyingr@126.com
(責任編輯:張?zhí)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