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在這樣活生生的動態(tài)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的。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真正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天地。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認為先決條件應該是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什么叫“活”起來呢?“活”起來,即不呆板,不被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那怎樣才能是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呢?下面就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巧設民主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想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教師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并且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訓斥,不懲罰,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給予及時地肯定,并鼓勵他們。如:我在教學時,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們一起操作,一起討論。對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來表揚他們,對學困生不厭惡、不指責。更是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使他們感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動腦,一起學習。這樣就慢慢地打消了學生對老師的懼怕和隔閡的心理,于是在輕松愉快地合作學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語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闊的知識背景,這一獨特的優(yōu)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如《再見了,親人》一課,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不但能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是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課文時學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媽媽的心情過程中,總傾向于小金花對敵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媽媽的悲痛。因此朗讀這段課文時,要先讓學生通過自由找出最能表現(xiàn)剛強的詞語“腳一跺”、“抽動兩下”,而又引導理解這些詞語中流露出的情感。通過分析,學生體會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媽媽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滿腔的仇恨對準了敵人,化悲痛為力量,發(fā)誓要為媽媽報仇。學生理解了課文,也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基調,進一步體會情感。
二、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發(fā)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如我在教學生朗讀《可愛的草塘》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來了。朗讀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后再讀,再一次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這是上好課的第—步。首先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角色便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xié)助者。例如《翠鳥》,—文第三自然段是寫翠鳥行動的敏捷,這一段學生較難理解。教師可設計這樣—個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翠鳥行動的敏捷?”學生很快找出“難以逃脫”、“銳利”、“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等詞句,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這樣的關鍵句子。此時,通過演示翠鳥釣魚的情景,學生如身臨其境,看到翠鳥活了、飛了,動作是那么敏捷。教師順勢提問:“葦桿的搖晃和水波的蕩漾持續(xù)的時間長嗎?翠鳥到哪里去了?”學生茅塞頓開,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再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精煉。其次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尊重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想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信賴、喜歡的老師,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上課時應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fā)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應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們。回答錯了既不能諷刺,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導這些學生,使之正確的回答完畢,再予以肯定。這樣,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再者,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嚴謹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探索活動要充滿信心,循循善誘。創(chuàng)設師生心理相容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長,也是最可親近,可以與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況下,上課半小時以后一些學生因為端坐時間較長,感覺不太舒服,導致精力的分散和課堂效率的下滑。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會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站起來模仿一個動作,齊誦一句口號,分組朗讀一組對話等。在課堂上,我發(fā)現(xiàn)坐在最前面一個學生似乎有點不耐煩,就急中生智地請他上臺表演了一個節(jié)目:課文中描寫老鷹飛翔的一連串動作。我配音朗讀,他依次表演,學生的精彩表演贏得聽課師生的熱烈掌聲。一個隨意的安排,竟成為一個亮點!最后運用多媒體,調動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電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畫的獨特效果,鮮明的表現(xiàn)力和直觀的形象性,最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喚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的進入教學內容之中,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參與機會,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現(xiàn)自我。一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并在小組內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認為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還比較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表演動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豐富,他又通過評議來引導學生重新體會。一節(jié)課,學生始終在他自然順暢的導引之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實現(xiàn)重點訓練項目人人都有參與機會。每一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并以此為契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的完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教育是門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恒的標準,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句號,只有逗號。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大膽地實踐,不斷地總結,在總結中追求更大的創(chuàng)新,就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活力,把它變成學生樂學、好學的場所,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永遠充滿生命的涌動!還有,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松的學習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