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問題的研究往往很復雜,由眾多的因素所決定的,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問題,物理學常采用一種“簡化”的方法,即對實際問題進行科學的抽象化處理,抓住其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經(jīng)過此思維過程所形成的抽象概念或實物體系即物理模型,它是抽象性與形象性、科學性與假設性的辯證統(tǒng)一。
中學物理教材中經(jīng)常碰到的幾種物理模型有:
(1)理想對象模型,即把物理問題中的研究對象模型化。例如在研究物體的機械運動時,當物體的形狀、大小對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忽略不計時,可將物體抽象為物理模型,即質點,從而使所研究的問題大為簡化,便于得出結論。高中物理中的點電荷、理想氣體、理想電流表、理想電壓表等都屬于這一類物理模型。
(2)物理過程模型,即把具體物理過程理想化后所抽象出來的一種物理過程。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在物理學研究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首先分清主次,然后忽略次要因素,只保留運動過程中的主要因素,這樣就得到了過程理想模型,如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斜拋運動、彈性碰撞、完全非彈性碰撞、等溫過程、等壓過程、絕熱過程、恒定電流等,都是以突出某一方面的主要特征,忽略一些次要過程后抽象出來的理想過程,都是一種過程模型。
(3)實驗模型,在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據(jù)邏輯推理法則,對過程進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規(guī)律。例如,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為牛頓第一定律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
(4)數(shù)學模型??陀^世界的一切規(guī)律原則上都可以在數(shù)學中找到它們的表現(xiàn)形式。在建造物理模型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建造表現(xiàn)物理狀態(tài)和物理過程規(guī)律的數(shù)學模型。當然,由于理想化物理模型是客觀實體的一種近似,以理想化物理模型為描述對象的數(shù)學模型,也只能是客觀實體的近似的定量描述。例如,在研究外力一定時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實驗中,認為小車受到的拉力等于鉤碼的重力。其實,小車受到的拉力不完全等于鉤碼的總重力。只有當鉤碼的總質量遠小于小車和砝碼的總質量時,才可近似地認為鉤碼的總重力為小車所受的拉力,這是我們采取簡化計算的一種數(shù)學模型。
縱觀歷年的高考試題,不難看出,試題都是經(jīng)命題專家精心編制和篩選的,有很多典型試題都滲透著物理學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然而,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模型應用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學習物理尤其是在建模和利用模型進行理想實驗時,缺乏必要的想象力。例如在進行力的作用效果講解的時候,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想象不到什么叫做力的相互作用;洛倫茲力和安培力的學習中,想象不出它們的空間關系。此外,部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難以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于物理模型的概念、應用條件模糊不清,不能根據(jù)縝密的思維循序漸進的進行合理化想象。物理模型學習中除了建立物理模型過程學習外,還應涵蓋應用物理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這兩者對于學生來說都是難點。
在實際教學中只有強化學生的模型意識,才能幫助學生領會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為熟 練的建立和運用模型解決實際物理問題打下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物理模型建立的常用方法對學生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合理選擇模型,并加強學生模型思維的訓練。指導和啟發(fā)學生進行變通、歸類,找出所給問題在不同情景下所遵循的規(guī)律、本質與已知的典型題目的物理模型的相同,就能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虛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