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體驗就沒有學習!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讓學生有體驗成功的機會。前些年每上完一節(jié)課,感覺一個字“累”,我急切的講,不時的提問,卻總覺得和學生的思想意識產(chǎn)生不了共鳴。教學重點內(nèi)容我要求學生當堂就記住了,卻不會應(yīng)用,有一次我生氣了,發(fā)火了,責怪了學生。在課后反思時我迷茫了:怪學生笨嗎,可是他們當堂記住了呀!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陷入了深深地迷茫中。
課堂不應(yīng)成為老師的天下,應(yīng)是學生展示的舞臺。的確講臺不是老師的專屬和領(lǐng)地,老師更不能霸占整個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重點是“學”而不是“教”。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可通過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讓學生爭當小老師,講給老師和同學們聽,把老師講學生聽,轉(zhuǎn)變?yōu)閷W生講老師聽等方法。留給學生思考和磨練的機會,這樣學生們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興趣會高漲起來。
若一堂課,老師滔滔不絕,面面俱到,占滿整個課堂,那么學生就會收效甚微,老師講的再詳盡也代替不了學生的思考和對知識的消化吸收。為求速度硬塞給學生的知識,是很快就會被丟棄的?,F(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的目的地不能及時到達時,很可能是我們沒有找準方向,方向與目標偏離了,欲速則不達!相信學生有自主消化的能力,該放手時就放手!
若新知識、疑難問題很快就被老師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學生不勞就有收獲,這樣惰性就會滋長,依賴心理越來越強,從而就會造成越來越不想動手動腦的厭學狀況。畢竟學生的學習我們誰也代替不了,代替不了學生消化和吸收!每天應(yīng)當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和余地。只有把學到的知識回味、嚼碎、消化、整合、理順,才能真正吸收和利用,才能升華為能力和情感,才能形成穩(wěn)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給學生自主發(fā)揮的機會,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激情,自己探索花開的路。
花開的路,成功的路,需要學生自己去走,去探索, 去品味成功路上的花香,才能有繼續(xù)前行的動力和磁力。
我們的使命:鼓勵學生自己探索花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