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詩中的“獨釣寒江”的漁翁就是一個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赤壁懷古》中的周瑜、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形象等),也指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這有別于小說中的“我”(如《雨霖鈴》中的“我”、陶淵明《飲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古代詩歌常見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八類:①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xiàn)了他淡于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痹娙瞬⒉粌H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xiàn)的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xiàn)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渡骄忧镪浴吠ㄟ^對晚秋時節(jié)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⑤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陸游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⑥友人送別、思念故鄉(xiāng)的形象。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⑦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表現(xiàn)了他們忠心報國,獻身邊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車行》則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zhàn)爭。⑧愛恨情長的形象。如柳永?!队炅剽彙穼懪c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
人物形象鑒賞題的一般問法:詩歌刻畫了一個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詩歌中人物形象的特點。探討詩歌鑒賞的答題思路不能拋開詩歌的本質和讀懂詩歌的方法,否則,便不會有好的效果。詩歌區(qū)別于其它文學樣式根本特征是語言,詩歌是通過凝練性、形象性、跳躍性、韻律性的語言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文學樣式。讀懂古代詩歌一般要經過三步:一“譯”,二“悟”,三“情感”。因為詩歌語言“四性”特點,又是古代詩歌,所以,將詩歌語言補足翻譯成白話散文的語言,這當是第一步;由第一步再加上詩歌的表現(xiàn)技巧,你能由此及彼,以小見大,由字面暗示等的“言簡”感悟其“意豐”,最終把握住詩歌的情感,這才叫讀懂詩歌。我們所說的鑒賞人物形象,是建立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之上的,否則,便無思路可言。
一、怎樣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高考詩詞一般都注明了作者,這些詩人絕大多數(shù)在課本中出現(xiàn)過,是考生比較熟悉的。雖不是考查他們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創(chuàng)風格的。這就為我們理解詩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條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對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從詩歌內容中揣摩其寫作背景,更多的時候,出題者會在詩詞后附注釋給我們以暗示。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唐代詩人,官至右拾遺,參與東征契丹,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降職。幽州臺: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用于招納賢才。師的前兩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寫出了空間的遼闊,第四句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突出孤獨的詩人形象。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為:塑造了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異常孤獨苦悶的詩人形象。
(2)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畫,詩歌也不例外。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說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tài)、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等等。通過精當?shù)拿鑼?,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要注意詩人對詩中人物形象才描寫,通過其語言、肖像、動作,特別是細節(jié)描寫,體悟情感,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結合詩中的“逢”“抱膝”“伴”“夜深坐”“說”等動詞,再聯(lián)想當時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將形象定格為:刻畫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館、徹夜難眠、思念親人的孤獨的游子形象。
(3)借助意向、重要詞語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風”等意象,還要了解“老馬識途”這個典故。本詩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xiāng)、孤苦無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報國思用的儒士形象。詩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寫自己孤獨漂泊之苦,還用“落日”“秋風”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尾聯(lián)用“老馬識途”的典故表明還可以為國家效力,也含有對朝廷的怨憤。
把握住了人物形象接著就是解決怎么答的問題:鑒賞形象,三步模式:第一,感知形象;第二,分析形象特點;第三,體會形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答題模式:可先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總體特征和意義,并以此為“論點”,抓住形象的具體特點或個性特征,結合詩句進行分析論證。具體而言,回答這種題:①找到詩人描繪的形象的有關詩句;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③結合詩歌主旨分析詩人為什么要描繪這一形象;④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二、例題分析
(1)簡析下面這首宋詞的人物形象。訴衷情——陸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戊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注:滄洲,水邊,古時隱者所居之地。陸游晚年居于紹興鏡湖邊的三山。
(2)技巧點撥:分析詩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風格,寫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內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義。①詞后“滄州”的注釋,暗示此詞是詩人晚年閑居滄州時所寫。詩人是否獨享這一份清閑?胡賊未滅,功業(yè)未成,滿懷報國熱情的陸游卻是請纓無路,有志難伸,怎不感慨萬千,怎不唏噓長嘆?領會了注釋的深意,我們對詞意就不難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難把握了。②抓人物心理:“萬里匹馬”、“關河夢斷”、“身老滄州”,抓人物神態(tài):“淚空流”等詞句理解全詞。這首詞前兩句回憶當年在抗金前線的戰(zhàn)斗生活,匹馬征萬里,其颯爽英姿、卓犖不凡之氣可見;“關河夢斷何處”是說一覺醒來,關河要塞不知在何處,意謂脫離了前線;“塵暗舊貂?”是說塵土積滿從軍時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達敵人尚未消滅,自己衰鬢先斑的慨嘆,“天山”代指抗金前線。“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表達了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幽憤。
參考答案: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xiàn)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詩歌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附錄:常見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詞語:豪放瀟灑、英姿颯爽、武藝不凡、斗志昂揚、不拘禮節(jié)、天真頑皮、勇猛剽悍、干練果決、英武豪邁、寂寞惆悵、飽經磨難、顧影自憐、身孤影單、百無聊賴、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悠閑自得、怡然自得、安閑寧靜、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獨苦悶、輾轉漂泊、羈旅天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