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面對課改,我們教師要快速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了解小學語文的特點、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現代的教學手段,還要了解七年級語文學生是怎么學的,銜接好初中語文教學,使我們學生能有良好的后系后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課改 素質 滲透 銜接 觀念 角色
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一種全新的教育主張,它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兩個全面”:一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二是使每個學生的素質都得到全面提高,同時又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全面發(fā)展。對小學語文來說,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將素質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滲透、貫穿到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必須充分地指向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就是確定素質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必然是多元的教學目標,大體說來,可以分成這樣三類:
一是全面而完整的認知體系。這里不是知識體系而是認知體系。知識體系是客體,小學語文知識體系客觀存在于小學語文的大綱和教材之中;認知體系是主體對于客體的把握。學生應當具備理解、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體系的能力。這類目標是小學語文的核心目標,它是由國家規(guī)定并要接受國家和檢驗的。
二是一般學科能力。各門學科都有一般學科能力,而小學語文的一般學科能力更具有綜合性和基礎性。其中有的屬于技能,例如能寫一手好字,能說一口漂亮的普通話,能流暢地談話和朗讀,還有搜集、整理、運用資料的自學能力和治學能力。這種一般學科能力同第一類的認知能力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而且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說它們之間有聯(lián)系,是它們的相關程度很高,往往相輔相成;說它們有區(qū)別,是因為這種能力不等于認知能力。例如播音員朗讀的能力、相聲演員說話的能力特別強,但要他們考中小學語文知識未必考得過我們的學生。一般學科能力是不要的,但它們恰恰是人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語文素質,尤其是自學能力和治學能力是一個人“可持續(xù)”的基礎,必須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三是動機、興趣、態(tài)度、意志等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過程是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同時發(fā)生、同時發(fā)展的過程,兩者相隨相伴、貫穿始終。當然,認知和情感分別承擔著不同的任務:認知主要解決能不能、懂不懂、會不會的;而學生在能不能、懂不懂、會不會的時候,必然會有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產生愿意不愿意學、喜歡不喜歡學、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學好的情感和態(tài)度。可以說,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決計找不到離開了情感的獨立的認知活動,也決計找不到離開了認知的獨立的情感活動??墒情L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注重認知,注重學生能不能、懂不懂、會不會的問題,而對學生的情感或者輕描淡寫,或者熟視無睹,甚至采取雪上加霜的做法傷害學生積極的情感。有許多小學生不喜歡語文,也有相當一部分小學生有厭學情緒,這當然同各科教學都有關系,但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沒有激發(fā)學生愿意學、喜歡學、相信自己能學好的積極情感,實在是難辭其咎的。有人說:忽視情感,是“忘了教育的另一半”,這是各科教學,也是小學語文教學難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實,認知和情感互為目的和手段。學生愿意學、喜歡學、相信自己能學好的積極情感,應當通過長期的培養(yǎng),使之人格化、品質化,這是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十分重要的方面。三類目標歸納起來,素質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應當是使學生知識和能力協(xié)調,認知和情感和諧發(fā)展。
《大綱》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重讀寫訓練輕聽說訓練、重掌握結果輕實踐過程的現象。由于舊教學模式的束縛,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的語文教學是很難使學生掌握聽說讀寫能力的。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fā),就應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銜接好初中語文教學,我認為在平時教學中應該理解以下幾點:
(1)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的落實。從小語大綱的要求看小語大綱指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力與習慣的形成要靠平時嚴格的訓練。小學閱讀課是一種技能訓練課,要通過讀去理解課文內容,去掌握讀的本領,去領悟和學習作者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還要了解初中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和要求。
(2)從閱讀教學的現狀看目前閱讀教學仍然是讀得少、講得多、問得頻。例如,有很多教師總擔心學生不明白,一味地、不厭其煩他講,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讀的訓練。如,有一位老師講《詹天佑》,40分鐘的時間提出的問題竟達到60多個,連顯而易見一讀就懂的問題也提出來了,學生只忙于回答老師的提問,根本沒有時間讀書。讀的作用遠遠大于講的作用,講是為讀服務的。講的目的是在于講清文章的重點、難點,要講得精確、精煉、精彩,調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有效地組織學生讀書,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讀書增長知識,形成能力,同時受到思想教育。
(3)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當然,閱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于每個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是什么?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扎實的,也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yǎng)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yǎng)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讀文章想畫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fā)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yǎng)求異思維與培養(yǎng)求同思維的關系。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fā)展。
我們教師要快速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現代的教學手段,銜接好初中語文教學,為學生后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讓學生對小學語文課有個終生美好的記憶。
以上幾點是本人根據二十多年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得到的一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