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少奇家做客》片斷:1959年秋天的一個早晨,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室的電話鈴響了。老校長拿起話筒。突然,她的手由于過分激動不禁顫抖起來:啊,國家主席劉少奇邀請我們學校的老師到他家里做客哩!
他親切地和老師們一一握手,并且說:“你們辛苦了!孩子們在你們學校念書,給老師們添了不少麻煩?!?/p>
“你們要把我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那樣管。不要遷就他們,不要因為是我的孩子就加以照顧。應當更嚴格要求他們,千萬不能讓他們特殊?!?/p>
我的隨想:我相信,這篇文章,劉少奇是不可能看到的。為什么?且不說成文年代的原因,即使劉主席活到看到,也斷然不會讓這樣的文章發(fā)表到教材中來。讓我們走進文中,去找找那些令人難受的語言。
(1)“ 老校長拿起話筒。突然,她的手由于過分激動不禁顫抖起來?!边@是一個多么可憐的老校長啊,老得手都顫抖了。在那個時代,可能那個時代的老同志,確實會因為會見中央領導而激動,但這個顫抖要告訴祖國的未來——天真的孩子們什么信息?位卑者,當懼于上?我們是要培養(yǎng)見到領導就顫抖的接班人,還是培養(yǎng)寵辱不驚,自信自愛的接班人?
(2)啊,國家主席劉少奇邀請我們學校的老師到他家里做客哩!兩個語氣詞,一個啊,一個哩,外加一個感嘆號。且不說內(nèi)容到底是不是真實,單就這個哩,我就覺得甚為不妥,為什么?一個老校長,會有這樣的口吻嗎?我怎么想象都無法完成這句話的朗讀,總得角色錯位,一個老者,竟如此以孩童式的天真口吻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
(3)應當更嚴格要求他們,千萬不能讓他們特殊。其實文章一開頭,作者已經(jīng)把劉主席特殊了,要是不特殊,怎么令一個老者的手顫抖?要是不特殊,怎會讓一個老者發(fā)出年齡錯位的感嘆?要是不特殊,怎會讓一個普通的家校聯(lián)系變成一場兩會接見?
在這樣的形象塑造手法面前,我們的好主席,怎會給后世留下真正的美好形象?這樣的文章,一定不是在贊美先輩。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片斷: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币灿械恼f:“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fā)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的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么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我的隨想:這篇文章,相對可讀性相對高一些。
其一:文章中有許多說真話的人,這個話題, 雖然是一個讀書目的性話題,其實更是一個理想命題的思考。回答還是比較全面的,第一個是文化界代表:為明理,文化人最講理,有句話就這么說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為啥?一個很能講理的,碰上一個完全不講理的,哎!第二個是政界的,學而優(yōu)則仕。第三個是商界的。第四個是農(nóng)業(yè)界的。你看,一個班級,全國各界精英匯聚,工農(nóng)政商兼?zhèn)洌媸锹槿鸽m小,五臟俱全??!你們相不相信是同一個班里孩子發(fā)出的聲音,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其二:人物形象描寫亦靜亦動,人物形象高冷而又不失熱情。你看,“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fā)言?!边@是以靜制動,還是守株待兔?或者他認為這個問題,實在不是一個愿意回答的問題。但好像我們的猜測都錯了,你看:“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的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到這里,我忽然想起一句話送給敬愛的周總理——你那么與眾不同,就像黑夜里的螢火蟲一樣,躲到哪里都沒有用的,果不其然,魏校長果然發(fā)現(xiàn)了他。然后,小周一下子拋去原先的高冷,轉眼之間變成了熱情洋溢的五四青年。前面是一個靜態(tài)的動作描寫,后面是一句動感的語言描寫,人物形象有變化,描寫手法也有變化,可見作者還是在語言上下過苦功夫的。
其三:次要人物襯托力量極大。除了小周同學之外,其他同學要么愛錢,要么愛吃,要么愛權,要么愛酸(講理的文化人最酸),校長倒是有情懷的,可惜太喜歡標準答案了,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真心話,一點都沒有給予理睬,既沒有點滴贊,也沒有引導,好像他在等一個標準答案,當這個答案出現(xiàn)的時候,其他同學都沒有必要放在眼里,掛在心上了。在這些人物的共同作用下,小周同學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上起來。
相比較以前的教材,這類文章的比例已經(jīng)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說明對于閱讀題材,大家也越來越認識到,假大空的東西,不僅難讀,而且難教。歷史在進步,而且步伐很大,從數(shù)字上看,已經(jīng)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我們縱觀歷史長河中,一切流傳千古而生生不息的文學作品,都是關乎人性的思考。
有人說,《西游記》就寫了唐朝的皇帝,但你要知道,誰在作品中記住了唐朝皇帝,都記住了專門打皇帝的孫悟空,記住了他的勇敢與忠誠,堅定與善良。有人說,《三國演義》不都是講帝王權謀嗎?三個國家,為了銀子,為了米飯,為了女人,爭來斗去,但你要知道,一部三國,誰能比一個諸葛亮還亮?我們記住了他的鞠躬盡瘁,我們記住了他的運籌帷幄,我們記住了他的羽扇綸巾,我們記住了他對劉姓蜀國的忠貞與堅守。有人說,《水滸傳》不都是在講豐功偉業(yè)嗎?不都是在講農(nóng)民與政府之間的野蠻博奕史嗎?請問又有誰記住了他們到底是怎么打架的?我們記住了李的率真與忠誠;我們記住了林沖的隱忍,我們記住了武松的勇猛與正直;我們記住了魯智深的豪情與義氣,我們記住了梁山上,曾經(jīng)有那么108個好漢。
《紅樓夢》自更不要我多說,多少愛恨情仇,多少悲歡離合,“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比诵灾凶罟廨x與最黑暗的元素在里面交織纏繞,成為我國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
領袖之所以穿越時代的令我們敬仰,那是因為他們本身和文字一樣,本身具有感動我們的溫度,我們只要用人性的筆觸去書寫他們,那樣的文字才有力量,哪怕是一粒沙子,你也可以看到它身上撒哈拉的漫天飛舞;那怕是一塊石頭,你也可以穿越其堅硬本身,觸摸到其鮮活赤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