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生成過程直接體現在學生人文精神的生成過程。本文試述了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氛圍,提出了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人文精神的幾條策略,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課堂教學;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造就個體的人的豐富性,把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質、審美價值、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笨梢?,人文精神的滲透一直為教育家們所重視。而如今,把“人文性”直接納入我們的課程標準,更顯現出人文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并不是一個孤立、簡單的過程,它是多方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僅僅靠教師的榜樣作用、課堂的規(guī)范化,是無法完成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的。語文課程中所包含的人文素養(yǎng),才是我們取之不盡的人文精神的源泉。教材中閃爍著的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體現了主體意識、創(chuàng)造思想、責任感、獨立人格、權利意識等方面的內容,包括文化的精華、生命的價值、人生的真情、做人的真諦、生活的激情……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長遠的、隱性的東西。我們語文教師只有抓住了這些隱含在文章中的人文內涵,注重對學生的熏陶感染,才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關懷,對人生的思索,才能讓知識變?yōu)樗麄兊膫€人信念,變?yōu)槿说木褙敻?。筆者就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談一點看法。
(一)反復誦讀
誦讀并不是讓學生一味反復地機械化地去讀文本內容。而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通過反復誦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形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獲得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有這樣一句名言“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笨梢?,讀書對于人的影響,對人的心靈的塑造是如此深刻。就語文教材而言,有的課文描寫了文化積淀的“物”;有的課文記敘了有文化色彩的“事”;有的課文歌頌了人格魅力的“人”;有的課文揭示了哲學啟蒙的“理”。反復誦讀這些美文,必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觀念。再由此延續(xù)開來,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古詩文、童話、名著、科普類圖書……通過這些優(yōu)秀作品的耳濡目染,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影響。讓學生通過與大師對話,與經典對話,感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給學生以真善美的熏陶,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勇于創(chuàng)新等人文精神。
(二)潛心涵詠
潛心涵詠,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學生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等。正如古人所言:“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那些人文因素很強的地方,讓學生多加吟誦、多加揣摩、多加體會、多加積累。
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那時候我有點兒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愛戴”一詞不僅是個句子的中心詞,還是全文的貫通點。此時,我就緊抓這個中心詞,啟發(fā)學生站在魯迅侄女的位置上,發(fā)出同樣的疑問,潛心入文,深入學習“談《水滸》、談‘碰壁’、救護車夫和關心女傭”這四件事,領悟到伯父受到“愛戴”是因為他學習認真,對舊社會的痛恨及對人民的熱愛,感受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又如教《苦柚》一文中老華僑對小姑娘說:“憑著你這顆善良的心,誠實的心,苦柚子也會變甜的。”教師提出:為什么苦柚子會變甜?經過思考,學生不難理解:小姑娘善良誠實,處處為別人著想的崇高品質,老華僑深受感動,所以內心倍感甜蜜。
(三)寫作提升
新課標對學生寫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可見,“我手寫我心”的作文也是人文精神的一個載體。文章中的一些經典語句,不僅熔鑄思想、蘊涵情感,也承載形象,滲透了寫作方法。讓學生在理解掌握的基礎上,或進行遷移訓練,或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去,不正是人文精神的升華嗎?只要得法,寫作訓練的過程,就是同時烙下人文烙印的過程。上完《假如》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仿照課文中的句子寫寫自己的愿望,并適時點撥“假如你心里想到了別人,別人一樣會為你著想”。學生紛紛為他人送去了愛心,最后在《愛的奉獻》的樂曲聲中,我們一起朗誦“人人獻出一點愛,人間永遠是春天”,在學生的心里播下了愛的種子。期末的口試中,針對“冬天到了,你最想變成什么?為什么?”這一問題,雖然那節(jié)課上了已經有兩個來月了,可是學生依然懂得先為別人考慮,有的說:“我想變成圍巾,圍在媽媽的脖子上。”有的說:“我想變成青蛙,明年春天捕捉害蟲?!边€有的說:“我想變成一個太陽,照暖整個冬天。”如此富有人文關懷的句子從他們口中娓娓道來,感動之余,深深體會到寫作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影響。而平時學生作文中表現出來的對周圍世界的關愛、感恩,對人生的關懷、不也充滿人文精神嗎?
當然,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語文課堂的專利,影響它的還有許許多多復雜的因素。它是一個長遠的課題,更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愿我們的語文教學為學生建立起精神的故鄉(xiāng),讓他們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上闖蕩時,有一種內在的資源。學到的知識可以忘卻,但培養(yǎng)的品質卻不可能被忘掉,這是做人的基礎,也是我們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巢宗祺等.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3]汪潮.教學新理念[M].上海:文匯出版社
[4]孫雙金.新課程呼喚新課堂[J].《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