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0-000-01
摘 要 在注重素質教育的當今時代背景下,體育課程關系著小學生身體健康,更關系著綜合素質培養(yǎng)。本文以跳繩教學中的團隊精神培養(yǎng)為課題,論述了如何提升小學體育跳繩教學在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培養(yǎng)中作用效果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跳繩 體育教學 小學生 團隊協作能力
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跳繩運動是一項深受小學生們喜愛的運動形式,通過在體育課中加入跳繩課的教學,不僅能夠吸引小學生們的興趣,更能夠通過教學技巧的加入,培養(yǎng)學生更多的優(yōu)秀品質。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復雜的競爭環(huán)境與市場發(fā)展環(huán)境。為了獲得競爭力的提升,僅僅依賴個人的力量已經無法抗拒巨大的競爭壓力,而社會技術的發(fā)展與社會分工的細化,都決定了只有選擇團隊合作,才能發(fā)揮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最終在社會中立足并取得發(fā)展。無論在任何一項社會事務中,團隊協作能力都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之一,從小學生起關注培養(yǎng)其團隊精神與協作能力顯得至關重要。
小學生的思想極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他們而言有趣味的活動往往能夠更多的吸引其注意力,而對于體育教學而言,傳統(tǒng)意識中往往將其單一的定位在身體素質鍛煉的作用上,同時也以此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往往是通過各種身體行為及體驗實現的。跳繩教學中趣味性最強的花樣跳繩,正應了這種需求。相對于普通的單人跳繩,花樣跳繩對學生們之間的配合默契要求更高,一個團隊中的一個成員出現失誤就會影響整個團隊的成績。小學生往往有著較強的榮譽感,而將這種榮譽感放之于團隊中,則必然能夠增強其團隊精神。
理想的團隊模式就是在一個團隊中各個成員都能夠將其作用完整的發(fā)揮,從而實現團隊合作的最好狀態(tài)。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想建立起理想的團隊模式,就只有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經歷和體會,慢慢的把握住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將自身與團隊有機結合起來,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在以體育跳繩教學為實踐形式的條件下,能夠有效的實現。
當前小學生體育教學中,對于跳繩教學的訓練模式幾乎都是學生的自由度較高,教師一般會給出一個標準,然后讓學生們之間不斷地練習、組合,無論是身體素質的訓練效果,還是團隊合作的磨合效果,都不甚理想。因此,要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就只有從訓練模式上進行改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于小學生而言,其訓練模式要想改變學生的能力,就需要增強其實踐體驗,從跳繩教學方面看,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跳繩技術能力與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規(guī)模。
例如,教師可針對學生的不同學期劃分出不同的訓練周期,以體育教學指標和團隊協作能力指標作為基本依據,對每一訓練周期實施科學規(guī)劃,明確每一周期的訓練目標。其次,教師可將學生的跳繩訓練階段分為兩個基本階段,一是個人單獨訓練階段,二是團隊訓練階段,然后由學生們在單獨訓練了一定時期后,再開啟團隊訓練模式,制定合理的團隊組建方案。
在訓練方法方面,體育教師應當關注小學生們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其在進行跳繩訓練時,只有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訓練中,感受團隊的活動,體驗團隊團結氛圍,才能更好地提升協作能力。
例如,把學生們分為三到五個小組,給每一組分別以“蝴蝶”“蜻蜓”“瓢蟲”等昆蟲命名,每組都要發(fā)揮自己的長處,發(fā)揮不同各自的團隊精神,投入訓練,并為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努力。同時教師還應當關注各小組的發(fā)展情況,多與小組長或不同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準確的把握和解決問題,實現團隊協作能力的有效訓練。
小學生處于人生發(fā)展的童年時期,學生們的快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快樂的情緒,才能有利于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體育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在重視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應當以學生的快樂體驗為前提,無論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應當以此為前提條件。適當的約束機制是必要的,但更多還是關注學生體驗,關注學生團隊精神的發(fā)展。在對小學生進行教學時,應當多鼓勵學生們之間的交流、互助互教行為,多關注學生們的興趣點,關注他們的意識變化,使學生們自身的自制力、自控力得到提升,進而實現團隊協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本文以小學生體育教學中的花樣跳繩教學為例,分析了在這種對團隊協作要求較高的體育運動中,如何加入對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培養(yǎng)和加強的措施。指出要從訓練模式、團隊調整、訓練手段、學生體驗、考核方式等五個角度入手,加強各環(huán)節(jié)對小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培養(yǎng)的關注,并采用正確的方式使學生們養(yǎng)成自覺堅持團隊協作的習慣和能力,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生群體的團隊精神。
參考文獻:
[1] 車燕玲.花樣跳繩教學對大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培養(yǎng)[J].內江科技.2015.07:117-118.
[2] 張斌,趙勝國.廣州市中小學體育課程引入花樣跳繩的可行性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3:72-73.
[3] 南天涯,胥志敏,楊風.花樣跳繩對女生健身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4.04:51-53.
[4] 何效永.花樣跳繩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積極影響的探析[J].基礎教育論壇.2014.2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