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來臨,小城里的很多人都盼望那口玉米粥,以及那一家賣粥的鄉(xiāng)下人。
他們一家三口,一對老人和一個很秀氣的姑娘。他的攤點,會總在距我很近的飲食一條街的尾巴上,看起來很不起眼,可是生意卻異常的火爆,每天早上6點到10點,來喝粥的人幾乎都得排隊。
其實,老人的“玉米粥”并不是什么飲食專家在電視上鼓吹的那種,而是被老百姓稱之為“玉米糊糊一鍋粥”。做生意的老人知道現(xiàn)在城里很多人,身在城里,根卻還在農(nóng)村,他們都吃膩了城里的大魚大肉白米細面,渴望著老家農(nóng)村里純天然的那口飯,改改口味,講講營養(yǎng),壯壯身子骨,暖暖鄉(xiāng)愁,所以就試著在這條街上做起了家鄉(xiāng)的玉米糊糊粥。令老人沒想到的是,這看著不起眼的糊糊粥不久就成為這個小城人早上的“市飯”。更神奇的是,竟然還有了傳說,傳說,有一對高血壓老人,因為天天來喝一碗這種“糊糊粥”竟然間沒了病,壯實得像要返老還童。
這種糊糊粥其實就是六七十年代廣大農(nóng)村農(nóng)民們經(jīng)常喝的一種粥。那時候糧食緊張,為了填飽肚子,農(nóng)民們就在玉米面做的咸粥里加填些“輔食”,譬如紅薯粉絲,田野里的“地饌”、野菜胡蘿卜綠大豆等東西。那時候人盡管吃的都是這些簡單而沒有油水的粗食,然而身體卻很好,精氣神卻很好,遠沒有現(xiàn)在人害病的多。
這種粥的食材也很好買到手。精細的黃玉米面,純紅薯粉絲,胡蘿卜這三大類,都是一些鄉(xiāng)下人土生土長的純天然地道貨。所謂講究的也就是老人公開所說的,“這三樣物必須是不上化肥的那種,和手工加工的那種?!?/p>
當然真正做起來,還是有些講究的。我開始也學著老人做這種糊糊粥,可是不管怎么做都不是老人做的那個味兒。因而就花大力氣去偷師。我有個起早跑幾步的好習慣,正好在縣城跑一圈兒到老人攤上排隊喝一碗糊糊粥。為了學做這種糊糊粥,我就特意縮短了跑步的路程,總是在老人開火的時候及時到達老人的攤點。老人很和藹,總是給我說,你起得太早了,還沒糊糊粥哩!而我則笑笑說,不早不早,起早了不用排隊,再說也能跟你學學做。
我常常是一邊給老人拉家常,一邊幫他做事情。當然我是有心的,我看老人做糊糊粥的程序,火候和佐料,以及一些輔助添加物的調(diào)配。老人看我很有誠意想學,就一邊干活一邊給我說。這樣一來,我很快就學會做老人這種糊糊粥了。
老人說,這種糊糊粥之所以講究不要上化肥長出的物,就在于不上化肥的物有味道,也養(yǎng)人,能健身壯氣。至于這糊糊粥為何味道好,大眾都喜歡,就在于,它什么奇怪的調(diào)料也不要,就是一把鹽,一勺芝麻油,一把蔥花兒。至于佐料調(diào)多少,老人說很好辦,先少后多,調(diào)一次親口嘗一次,甜咸適中就可。
老人說,做粥時可以適當附加一點兒花生糝(把花生壓成顆粒),如果有“地饌”放一些則最佳。“地饌”這東西也是只有鄉(xiāng)下的野地里才會有,往往是天一下雨,坡上的地皮就會生起一種像陰濕的木耳一樣的東西,那就是“地饌”,營養(yǎng)價值特高。老人的糊糊粥里總有這種“地饌”做配料。老人說,“地饌”可以儲存,下雨時你把它撿回來洗凈,然后曬干,吃的時候拿熱水浸泡就恢復了原態(tài),其實真沒“地饌”時,也可用上好的木耳來代替。
其實來老人這里喝粥的人大多都還是想和鄉(xiāng)下的老人拉拉家常,問問鄉(xiāng)下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些風俗,那些自己曾經(jīng)過往的童年和少年的影子……那些根里永遠不能忘懷的家園親情……
漫漫的冬天異常的寒冷,可是有老人的這口富含鄉(xiāng)愁的玉米粥,我們這些城里人就會感到心田溫暖,鄉(xiāng)愁回歸……能在小城里喝口家鄉(xiāng)的玉米糊糊粥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