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國”字講起,國字寫法至少有二十種,絕大部分今人不識。固為古寫,口中有或,“或”古音讀玉(yu),從土部首為域,疆域,“或”劃界為固,至宋諧音簡化為玉,國字而生。大英博物館有一方著名宋枕,上有四字:家國永安。
你看,宋人將家置于國之前,“家國”,我們今天將國置于家之前,“國家”,由此可見各自重視程度不一?!墩f文解字》注:國,邦也。邦呢,國也??粗孟癜顕环帧嶋H上還是有個小區(qū)別,按周禮注:大曰邦,小曰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華大地尚未統(tǒng)一,大邦小國構成一派繁榮,秦一統(tǒng)天下后,邦國概念的差異逐漸消亡。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先有自我意識,再有家庭意識,后有社會意識,最后產(chǎn)生國家意識。國家對于個人,多數(shù)時間比較抽象,我翻闊了手頭的詞書,解釋如下:《古代漢語辭典》(商務印書館)國家條目:①古代諸侯稱國,大夫稱家。亦泛指整個國家。②帝王的別稱。例句:國家(成帝)年小,不出胸懷(《晉書》)。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國家條目:①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同時兼有社會管理的職能。②指一個國家的整個區(qū)域。至于英文,關于國家的概念更加繁雜,恕不贅述。
百多年來,我們的愛國的思潮、運動、事件層出不窮,多數(shù)時候參與者都站在“家”的角度,缺少“國”的思維,以為義憤填膺就可以解決問題,其實稍有失控就會在歷史上留下一道傷痕,并不能解決問題。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高屋建瓴地說過: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此語兩千七百年來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稱頌,但能做好的時候寥寥。今天面臨世界格局之變化,還是格言有力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