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20世紀黨史軍史上的偉大壯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長征紅軍湘籍將帥群體,為戰(zhàn)略轉移的勝利建樹了豐功偉績。
第一個群體:中共中央湘籍領袖群體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毛澤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劉少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弼時;中共中央委員彭德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夏曦;中共中央委員李維漢;中共中央委員林伯渠;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李富春。
第二個群體:湘籍軍事家群體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的36位軍事家中,湖南籍軍事家15位:毛澤東、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段德昌、曾中生、蔡申熙、左權、黃公略,占軍事家總數(shù)的41%以上。15位湘籍軍事家中,有11位軍事家參加了長征先遣和長征。其他4位軍事家,許光達不在國內(nèi),段德昌、蔡申熙、黃公略在長征前已經(jīng)壯烈犧牲。
第三個群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群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全國工農(nóng)民主政權的最高領導機關。參加長征的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彭德懷、任弼時、賀龍、夏曦、劉少奇、李富春、蔡暢、何長工、蕭克、李維漢、林伯渠、王震、羅榮桓、徐特立、李卓然、王如癡、陳光、尋淮洲、張純清、袁國平、劉疇西、成仿吾、劉曉、羅梓銘、周昆。
第四個群體:湘籍開國將帥群體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其間,共有202名湘籍將領被授予將帥軍銜。其中有171名開國將帥參加了紅軍長征先遣和長征,占湘籍開國將帥的85%。
參加長征的有:湘籍開國元帥:彭德懷、賀龍、羅榮桓;湘籍開國大將: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湘籍開國上將:王震、鄧華、甘泗淇、朱良才、蘇振華、李濤、李志民、李聚奎、楊勇、楊得志、宋任窮、宋時輪、唐亮、蕭克、彭紹輝;湘籍開國中將:丁秋生、王紫峰、文年生、方強、方正平、孔石泉、甘渭漢、向仲華、湯平、劉先勝、劉志堅、劉轉連、劉金軒、劉道生、楊梅生、李壽軒、吳信泉、何德全、邱創(chuàng)成、張震、張令彬、張經(jīng)武、張翼翔、陳正湘、歐陽文、歐陽毅、周仁杰、周玉成、鐘赤兵、饒子健、姚喆、晏福生、郭鵬、唐天際、唐延杰、曹里懷、蕭新槐、彭明治、賴毅、廖漢生、譚希林、譚冠三、譚家述。
129位湘籍開國少將中,只有21位沒有參加過紅軍長征。171位湘籍長征將帥,當時的平均年齡23歲。年齡最大的是資鳳少將39歲、賀龍元帥38歲;年齡最小的是鄭國少將16歲,李元明、劉月生、謝福林、顏德明少將17歲。李貞少將是唯一的長征女將軍。
第五個群體:紅星獎章獲得者群體
紅軍時期,中央軍委授予工農(nóng)紅軍指戰(zhàn)員以紅星獎章是最高榮譽,兩次授勛只有100余位紅軍將帥獲獎,其中湘籍將帥40余位。
參加長征的湘籍將帥有:一等紅星獎章獲得者彭德懷;二等紅星獎章獲得者蕭克、何長工、袁國平、李聚奎、彭紹輝、曾希圣、朱良才、陳光、尋淮洲、劉疇西、王如癡、羅榮桓、張純清、易蕩平、何德全、張平凱、周子昆、周昆:三等紅星獎章獲得者王震、楊得志、楊勇、蘇振華、陳正湘、鐘赤兵、姚喆、郭鵬、蕭新槐、羅云、謝嵩、毛振華、王松青、鐘福元、邱創(chuàng)成、胡浚、鄒畢兆、周文龍、楊梅生、歐陽毅。
下面擇要簡介長征湘籍將帥:
毛澤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
中共中央指出:“長征途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解決了關乎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三個全局性問題,即引領紅軍向哪里去的戰(zhàn)略方向問題,使黨和紅軍擺脫被動局面的軍事指揮問題,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問題,從思想上確保了紅軍長征勝利?!?/p>
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重新回到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上,“英明領袖來掌舵”,實現(xiàn)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才能夠“三軍過后盡開顏”。
劉少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
中共中央指出:劉少奇“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擔任過紅軍第八軍團、第五軍團黨中央代表和第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薄八麉⒓恿酥醒爰t軍長征,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上堅定支持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主張。”
任弼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紅二方面軍政治委員
中共中央指出:任弼時1934年“率領紅六軍團西征,與賀龍同志領導的紅二軍團共同創(chuàng)建湘鄂川黔根據(jù)地,成功策應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任弼時同志是紅二方面軍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長征途中,他與朱德、劉伯承、賀龍、關向應、徐向前等同志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堅決斗爭,堅決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統(tǒng)一,為勝利實現(xiàn)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作出了貢獻?!?/p>
彭德懷中共中央委員,紅三軍團軍團長
中共中央指出:彭德懷“在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他指揮部隊打了許多硬仗、惡仗和勝仗。在遵義會議上,他旗幟鮮明地站在毛澤東同志代表的正確路線一邊,嚴肅批評了黨內(nèi)的‘左’傾錯誤。長征途中,他堅決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毅然率部隨黨中央北上,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p>
李維漢中共中央委員
中共中央指出:李維漢“1934年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長征中,任軍委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總政地方工作部部長。1935年1月,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革命。李維漢同志無保留地擁護遵義會議的決議,擁護毛澤東同志在中央的領導,以后又積極地參與了對張國燾反黨活動的斗爭。”1935年1月增選為中央委員。
李富春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中共中央指出:李富春“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第二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長征期間,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三軍團政治委員、代理總政治部主任、陜甘省委書記。1935年1月,參加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擁護遵義會議的決議,擁護毛澤東同志在中央的領導?!?/p>
林伯渠中共中央委員
林伯渠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央委員。長征時任中華蘇維埃政府國民經(jīng)濟部部長、財政部部長、紅軍沒收征發(fā)委員會主任、總供給部部長。他懷著必勝信心,憑著堅強意志,用自己的雙腳爬過了終年積雪的大雪山,走過了茫茫無際的大草地,越過了急流天險的金沙江與大渡河。不論有多大的艱難困苦,他總是同群眾一起,時時關心群眾,處處嚴于律己,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堅持執(zhí)行黨的政策和紅軍紀律,集中體現(xiàn)了偉大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風格和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情操。
夏曦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夏曦是中共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擔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時犯了嚴重的肅反擴大化錯誤。長征時經(jīng)過批評幫助,對錯誤有所認識,調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28日長征途經(jīng)貴州畢節(jié)時犧牲。
賀龍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總指揮
1934年10月黔東會師后,在賀龍、任弼時等同志指揮下,紅二、六軍團發(fā)動了湘西攻勢,繼而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八十多個團的大規(guī)模“圍剿”,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鉗制和殲滅了大量國民黨部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1935年11月,在賀龍、任弼時率領下,紅二、六軍團撤離湘鄂川黔根據(jù)地開始長征。南下湘中,西進烏蒙,轉戰(zhàn)云南,巧渡金沙江,與敵周旋,勝利北上川康,與紅四方面軍會師,賀龍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他堅決擁護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旗幟鮮明地同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行徑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維護了黨的團結,促進了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羅榮桓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
羅榮桓參加長征,走出草地后,毛澤東在團以上干部會上特意表揚了“咬緊牙關,堅持著把部隊帶出了草地”的羅榮桓。毛澤東問羅榮桓:“你有什么妙計啊?”羅榮桓笑了一笑,旁邊的羅瑞卿忍不住了,說:“羅榮桓的妙計就是堅持同群眾生活在一起,依靠群眾又帶領群眾前進?!焙髞恚珴蓶|回憶紅軍時期的艱難歲月,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同我相處這么多年,就是一個羅榮桓”。
黃克誠紅三軍團第四師政治委員
1934年10月,黃克誠率部從江西于都出發(fā),擔任前衛(wèi)。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連續(xù)突破敵人封鎖線,與數(shù)倍于己之敵鏖戰(zhàn)。強渡湘江,攻占婁山關,兩進遵義城。爬雪山,過草地,戰(zhàn)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終于取得了長征的勝利。他堅決擁護遵義會議和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決策,反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
陳賡中革軍委干部團團長
中央紅軍長征中,陳賡任軍委干部團團長,率部參加強渡烏江、爭奪土城鎮(zhèn)、巧渡金沙江等重要戰(zhàn)斗。1935年,紅一、四方面軍長征會師后,他同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行為進行了堅決斗爭,為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起了重要作用。
蕭勁光紅軍大學上干隊隊長
長征時蕭勁光任軍委干部團上級干部隊隊長。遵義會議后,中央糾正了對蕭勁光同志的錯誤處理。1935年6月,他被任命為紅三軍團參謀長。
譚政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
在長征途中,譚政參加了紅一師為掩護中央縱隊突破敵人封鎖線以及遵義會議后作為全軍先頭部隊所經(jīng)歷的許多艱苦戰(zhàn)斗。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和長征途中,他利用戰(zhàn)斗間隙,組織部隊進行政治教育和文化學習,親自給部隊上黨課、講時事,宣傳黨的各項政策,用英雄模范事跡教育干部戰(zhàn)士。
曾中山紅四方面軍參謀長
曾中生,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參加創(chuàng)建川陜蘇區(qū)。長征途中,繼續(xù)對張國燾的錯誤進行斗爭。1933年8月被監(jiān)禁,1935年8月被秘密殺害于四川理番縣卓克基。
左權紅一軍團參謀長
長征開始后,左權參與指揮了突破國民黨軍隊四道封鎖線、占領施秉城、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等戰(zhàn)斗。
胡耀邦少共中央局秘書長
1934年10月,胡耀邦同志隨中央紅軍開始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雖患重病和被敵機炸傷,仍保持著堅定的革命意志,先后在三軍團政治部做民運工作和青年工作。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磨煉了他的革命意志。
王震紅六軍團政治委員
在任弼時同志的領導下,王震和蕭克同志率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會合后,建立了湘鄂川黔蘇區(qū)。1934年底,王震作為紅二方面軍的領導人之一,率部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途中,他和賀龍等同志一起,堅決抵制了張國燾分裂紅軍、另立中央的陰謀活動。
蕭克紅六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
1934年7月,蕭克擔任紅六軍團軍團長,奉命率部先遣西征。1935年11月,他與任弼時、賀龍、王震等一起,率紅二、六軍團撤出湘鄂川黔蘇區(qū),聲東擊西,威逼貴陽,回旋烏蒙,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帶領部隊爬雪山、過草地,為實現(xiàn)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作出了重大貢獻。
何長工紅九軍團政治委員
長征開始時,何長工去新組建的中央軍委教導師任政治委員,繼任軍委縱隊第二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遵義會議后,他任第一方面軍紅九軍團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同羅炳輝同志一起率領部隊執(zhí)行策應、掩護黨中央及主力紅軍北上抗日的使命,勝利完成了“戰(zhàn)略奇兵”的任務。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后,紅九軍團改稱三十二軍,他任政治委員。
王首道軍委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
王首道長征時任軍委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通過彝族區(qū)時,受中央委派,在川南冕寧開辟革命根據(jù)地。長征到達陜北后,受毛主席、黨中央的委派,釋放劉志丹等一批被錯誤拘捕的干部,為黨領導下的紅軍的團結,為鞏固和發(fā)展陜甘根據(jù)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江華紅三軍團直屬隊政治處主任
1934年10月,江華隨紅軍三軍團長征。當時他瘧疾初愈,行走艱難,以對黨、對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念緊緊地跟上隊伍。遵義會議前夕恢復工作,任紅三軍團直屬隊政治處主任。
宋時輪紅軍大學第二大隊大隊長
1934年,宋時輪被錯誤開除黨籍,但他始終堅信黨組織,更加努力地戰(zhàn)斗和工作。在長征的特殊環(huán)境里,他跟隨紅軍干部團,既要警衛(wèi)黨中央和軍委機關,又要隨時參加戰(zhàn)斗。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后,重新入黨。
袁國平中革軍委第二野戰(zhàn)縱隊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
袁國平參加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的指示,堅定不移地維護毛澤東同志的核心領導地位。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寫作一首《和毛主席長征詩》:“萬里長征有何難?中原百戰(zhàn)也等閑。馳騁瀟湘翻濁浪,縱橫云貴等彈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殺氣寒。最喜臘子口外雪,夜辟?;男﹂_顏。”
李志民紅三軍團衛(wèi)生部政治委員
李志民帶著傷病參加長征,承擔了紅三軍團的后衛(wèi)掩護、收容任務。過雪山草地時,先頭部隊繳獲100多只牛羊,統(tǒng)交他們看管。他身體很虛弱,但以身作則,并教育部隊嚴守政策紀律,寧愿自己忍饑挨餓,也不殺繳獲來的牛羊。
李聚奎紅一軍團一師師長
李聚奎1934年參加長征,率領紅一師擔負先遣任務,突破烏江,攻占遵義城,四渡赤水河,強渡大渡河,為掩護中央機關,屢建奇功。1935年8月,調任紅四方面軍軍參謀長,協(xié)助軍長王樹聲克服戰(zhàn)爭中極為嚴重的困難。西路軍失敗后,他千里跋涉,歷盡艱險,歷時近兩個月,1937年2月終于找到了黨中央。
張啟龍紅六軍團供給部長
在蒙受不白之冤的情況下,張啟龍懷著共產(chǎn)主義必勝的信念,隨紅六軍團突圍,后任紅六軍團供給部長。任勞任怨地做物資籌集和供應工作。1936年秋,紅六軍團黨委恢復了他的黨籍,任紅六軍團統(tǒng)戰(zhàn)部長、軍團黨委常委。
李卓然紅五軍團政治委員
李卓然參加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擁護確立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1935年9月任紅四方面軍前敵政治部副主任,支持任弼時關于黨、軍隊要統(tǒng)一的正確主張。后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常委兼政治部主任。
彭紹輝紅一軍團第三師師長
長征前后,彭紹輝曾在紅軍三個方面軍擔任過師、軍級指揮員。歷時24個月,長途跋涉數(shù)萬里,3次爬雪山、過草地,經(jīng)歷了三個方面軍長征的浴血奮戰(zhàn)和艱難困苦,參加了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
甘泗淇紅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
長征到達甘孜時,甘泗淇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堅決的斗爭。注重部隊的政治工作,采取各種形式開展宣傳鼓動工作,同時注意培養(yǎng)和發(fā)展新黨員。帶領政治部同志尋找野菜,試吃證明無毒后,擬出電報稿,詳述此種野菜形態(tài),發(fā)往各部隊派人采集。戰(zhàn)士們深受感動,各級干部則受到啟發(fā)——應該怎樣發(fā)揮表率作用。任弼時評價說:“甘主任是個忠誠的同志?!?/p>
朱良才中革軍委總衛(wèi)生部政治委員
朱良才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任軍委總衛(wèi)生部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紅三十一軍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三十軍政治部副主任。西路軍失敗后,他只身一人,風餐露宿,經(jīng)過36天的沿途乞討和化裝潛行,終于回到革命隊伍。
李濤紅九軍團政治部主任
一路長征,李濤歷任紅一方面軍政治保衛(wèi)局執(zhí)行科長、軍委縱隊先遣突擊隊長、軍委二局政委、軍委四局科長。直接負責中央領導人的警衛(wèi)工作,直接指揮保衛(wèi)團、警備分隊、炮兵分隊,隨時防備意外。為保證軍委一、二、三局的工作不間斷,他在行軍前安排梯次轉移,組織運輸分隊為他們減負。
曾希圣軍委縱隊司令員、中央軍委秘書長、軍委二局局長
1934年,曾希圣隨中央紅軍長征,任軍委縱隊司令員、中央軍委秘書長、軍委二局局長和軍委作戰(zhàn)部部長兼一局局長。毛澤東高度評價說,沒有二局,長征是難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們就像打著燈籠走夜路。長征路上,他領導的軍委二局充分發(fā)揮了“千里眼”“順風耳”作用。
劉曉紅一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
1934年10月,劉曉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任工農(nóng)紅軍一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到達陜北后,任東征紅軍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西征紅軍政治部主任、工農(nóng)紅軍援西軍政治部主任。
宋任窮中央縱隊干部團政治委員
宋任窮參加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在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四渡赤水、南渡烏江等戰(zhàn)斗中,他和陳賡率紅軍干部團為掩護中央軍委英勇作戰(zhàn)。1935年5月,他率部日夜兼程160里,搶占皎平渡,掩護紅一方面軍安全渡過金沙江。
耿飚紅一軍團第二師團團長,第一師參謀長
紅軍長征中,耿飚率部擔任第二師前衛(wèi),激戰(zhàn)九峰山,夜渡瀟水河,奔襲道州城,血戰(zhàn)湘江邊,沿途斬關奪隘,屢破強敵。他率部在江界渡口強渡烏江,首奪天險婁山關,為中央縱隊和大部隊開辟前進通道。毛澤東曾就此事寫信表揚耿飚。遵義會議后,率部參加四渡赤水、再克遵義、南渡烏江、搶渡大渡河,使中央紅軍擺脫險境。堅定地站在黨的正確路線一邊。
鄧華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二軍團政治委員
鄧華參加攻占桐梓、婁山關、遵義等戰(zhàn)斗中,率部英勇善戰(zhàn),沖鋒陷陣,殲滅了大量敵人。
唐亮紅三軍團隨營學校黨總支書記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唐亮因病未愈即到紅三軍團隨營學校任黨總支書記。由于籌糧、籌款和收容工作做得好,曾兩次受到上級表揚。周恩來對唐亮顧全大局精神,一再稱贊“很好”。
楊得志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團長
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楊得志帶領紅一團擔負先遣任務。遵義會議后,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他率部參加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組織指揮“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紅軍順利北上抗日開辟了通路。到達陜北任紅一軍團第一師副師長。
廖漢生紅二軍團第六師政治委員
廖漢生率部參加開辟湘鄂川黔蘇區(qū)。以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動員和激勵全師指戰(zhàn)員堅決貫徹“主力紅軍會師西北、建立抗日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方針,為實現(xiàn)與紅四方面軍、紅一方面軍大會師作出了貢獻。
蘇振華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二團政治委員
蘇振華曾榮獲中央軍委頒發(fā)的紅星獎章。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在許多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中,屢建戰(zhàn)功。
楊勇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團政治委員
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楊勇堅決果敢,率部浴血奮戰(zhàn),和兄弟部隊一起,突破湘江封鎖線,轉戰(zhàn)云貴高原,過雪山草地,到達陜北,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各項戰(zhàn)斗任務。郭化若寫詩稱贊他:“長征勇突四重圍”“金沙浪急軍行疾,瀘定橋殘火爐微”。
楊奇清紅三軍團保衛(wèi)句執(zhí)行部長
1934年10月,楊奇清參加長征。翌年6月,中央紅軍和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黨中央在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紅軍繼續(xù)北上,建立川陜根據(jù)地。張國燾自恃四方面軍人多槍好,向黨中央爭權。黨中央指派他親自擔負控制電臺要害部門的工作。
陳光紅一軍團第二師師長
陳光歷任少共國際師師長、紅二師師長。長征中率部搶渡烏江天險、攻取遵義,搶占婁山關,飛奪瀘定橋,攻克臘子口,攻克直羅鎮(zhèn)。
楊立三紅軍總兵站部部長
長征途中,楊立三帶頭組成擔架隊,把重病的周恩來抬出草地,后來自己也病倒了。宋任窮立刻派人用擔架拾著他繼續(xù)前進。經(jīng)過精心照顧,周恩來終于化險為夷。
紅七軍團軍團長
1934年7月7日,為擺脫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為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創(chuàng)造條件,中共中央決定以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參謀長粟裕)組成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前進。12月14日,在安徽譚家橋戰(zhàn)斗中,尋淮洲英勇犧牲,年僅22歲。
劉疇西閩浙贛軍區(qū)司令員兼紅十軍軍長,紅十軍團軍團長
劉疇西率紅十軍團6000余人北上皖南。在突圍戰(zhàn)斗中右臂再負重傷,與方志敏于1935年1月落入敵手,堅貞不屈。方志敏記述說:“我與劉疇西同志冒雨冒雪,不分晝夜的爬山過嶺,要偷過敵人封鎖線!雖然七天沒有吃飯,餓得兩腳走不穩(wěn),打跛腳;雖然整天凍得發(fā)抖:雖然每晚不得睡眠,人是疲勞到了萬分。但我總是咬緊牙關,忍受下去!吃不得苦,革不得命!”
粟裕紅七軍團、紅十軍團參謀長
粟裕奉命參與率部先遣長征。1934年7月,中央決定以紅七軍團組成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前進。11月,紅七軍團奉命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粟裕歷任紅七軍團、紅十軍團參謀長,北上抗日先遣隊失敗后他率余部挺進浙西南堅持了三年游擊戰(zhàn)爭。
王如癡紅十軍軍長兼政治委員
紅十軍與轉戰(zhàn)到閩浙贛蘇區(qū)的紅七軍團合編為紅十軍團,王如癡任十九師參謀長。師長尋淮洲犧牲后,他接任師長。1935年1月24日,因彈盡糧絕被俘。8月6日與方志敏、劉疇西一同在南昌下沙窩壯烈犧牲。
蔡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
蔡暢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在草地行軍中,她和戰(zhàn)士們一樣步行,一起摘茴茴菜,給大家講述蘇聯(lián)革命戰(zhàn)爭的故事。蔡暢會講法語,又善唱歌,用法語高唱馬賽曲,鼓舞紅軍指戰(zhàn)員的斗志??悼饲宸Q她為長征中的“精神食糧”。
徐特立中華蘇維埃共和臨時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員部部長
長征中,58歲的徐特立抓著馬尾巴行軍,是一大發(fā)明。在過雪山草地的時候,干部休養(yǎng)連的女同志紛紛效法。他身上那件長袍上,縫綴了好幾個口袋,分別裝著老花鏡、文件、書籍和人民教育委員部的公章。大家稱贊:“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騎馬兒跟馬跑”。
曾日三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
曾日三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員,率部擔任后衛(wèi)。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混編后,任紅五軍代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他堅決支持黨中央的北上方針,反對分裂。后調任紅九軍政治部主任、西路軍政治部組織部長、紅九軍代政治委員。艱苦轉戰(zhàn)祁連山區(qū),在生命的最后關頭,高喊“紅軍萬歲”,壯烈犧牲,時年33歲。
謝覺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秘書長
長征途中,謝覺哉年已半百,仍精神抖擻,不避艱險。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他當時正患瘧疾,天天發(fā)燒,但一聲令下,爬起就隨軍出發(fā),咬著牙跟在隊伍后面?!皩幙赏峡澹膊浑x開黨中央一步。”他隨身帶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內(nèi)務部”印章,長征中寧可把毯子扔掉,也要把印章掛在脖子上,一直帶到陜北。
被炸傷的開國中將文年生、李壽軒、鐘赤兵、姚喆、劉志堅
長征時,文年生任軍委教導師第一團團長、紅三軍團五師十四團團長、十一團團長。在貴州青巖縣與國民黨軍鏖戰(zhàn)一晝夜,他再次負傷,炸傷了腰椎,帶著傷殘繼續(xù)長征。紅三軍團政治部青年部長劉志堅左膝骨傷未愈,咬緊牙關,拖著騾子尾巴,艱難地爬過了大雪紛飛又十分缺氧的夾金山。21歲的鐘赤兵指揮十二團攻克婁山關戰(zhàn)斗時,右腿被9枚子彈打傷,撕開了一塊肉,血流如注,但他拖著傷腿堅持指揮,直至昏迷。截肢手術時,沒有麻藥,醫(yī)生就用繃帶把鐘赤兵綁在門板上,手術工具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條斷成半截的木匠鋸。半個月內(nèi),三次截肢,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他對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說:“就是爬,我也要跟上部隊,不離開紅軍。”毛澤東說:“鐘赤兵很能打仗,是有戰(zhàn)功的,就是抬也要把他抬著北上!”
參加紅軍長征的湘籍指揮員還有:
中革軍委第一縱隊參謀長鐘偉劍;中革軍委第二縱隊參謀長張經(jīng)武;中革軍委第三局副局長伍云甫;總參謀部第四局局長宋裕和;紅軍先遣工作團副團長毛澤民;《紅色中華報》社長向仲華;中革軍委警衛(wèi)團團長譚希林;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二團代團長彭明治: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劉道生: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張際春:紅一軍團教導隊總支書記王紫峰:紅一軍團后方工作部政治委員劉炎: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二團團長謝嵩;紅三軍團第六師師長曹里懷:紅三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歐陽欽;紅三軍團保衛(wèi)局長張純清;紅三軍團供給部政治委員丘B(yǎng)創(chuàng)成:紅五軍團副參謀長周子昆;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政治委員程翠林;紅五軍團保衛(wèi)局長歐陽毅:紅五軍團后勤部政治委員劉型:紅八軍團軍團長周昆:紅八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甘渭漢:紅九軍團第二十二師師長周子昆;紅九軍團衛(wèi)生部長張令彬:紅九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劉先勝;紅二軍團第四師師長盧冬生;紅二軍團第六師政治委員袁任遠;紅二軍團第六師政治部主任劉亞球;紅六軍團參謀長譚家述;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張子意:紅六軍團第十六師師長周球保;紅六軍團第十六師政治委員晏福生:紅六軍團第十七師師長劉轉連;紅六軍團第十八師師長龍云;紅六軍團第十八師師長張振坤:紅六軍團第十八師副師長蘇鰲:紅六軍團第十八師參謀長劉子奇:紅六軍團組織部長李貞:紅二、六軍團組織部長李信:紅三十四師政治部主任蔡中;黔東獨立師師長王光澤;紅三軍團第六師師長曹德清:紅三軍團第六師參謀長曾春鑒;紅五師參謀長胡震;川陜省工農(nóng)民主政府秘書長任炳煌;西路軍紅五軍保衛(wèi)局局長梁曠生:西路軍紅五軍地方工作部部長盛夢吾;西路軍紅五軍第十三師參謀長、騎兵師參謀長彭德軒:西路軍紅五軍供給部部長傅長壽:西路軍紅三十軍政治部宣傳部長俞榮華;西路軍紅三十軍第八十九師政治部主任陳智才;紅三軍團政治部秘書長李鳴鐵:紅十軍團第二十師師長黃英特;紅十軍團參謀處長曹仰山;紅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政治委員龍厚生:紅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政治委員張鳳光;紅二軍團第四師政治委員方理明:紅二軍團第四師參謀長金承忠;紅二軍團第四師參謀長向國登:紅二軍團第四師參謀長湯福林;紅二軍團第六師政治委員余導群:紅六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李樸;紅六軍團第十八師參謀長馬赤……
在成千上萬的湘籍長征紅軍指戰(zhàn)員中,上述將帥是一批載入史冊的代表人物,還有數(shù)不清的無名英雄。但是這些,已經(jīng)足以反映湖南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戰(zhàn)士響應黨中央戰(zhàn)略轉移、北上抗日的號令,英勇參加兩萬五千里長征,譜寫洋溢著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獻身主義精神的英雄史詩和不朽戰(zhàn)歌,令后人緬懷和歷史銘記的壯舉和業(yè)績。正如習近平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時所說:“長征迸發(fā)出一種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長征是一部中國革命的百科全書,長征精神集中體現(xiàn)了黨和紅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全面展示,更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精神動力?!泵珴蓶|和湘籍紅軍指戰(zhàn)員所創(chuàng)造和踐行的長征精神,成為我們今天繼續(xù)新長征,堅持五大發(fā)展理念,充分發(fā)揮“一帶一部”區(qū)位優(yōu)勢,深入實施“一核三極四帶多點”發(fā)展戰(zhàn)略,促進“三量齊升”,推進“五化同步”,在決勝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加快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