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即是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才氣豪邁、出類拔萃的詩人,他的不少作品中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用質(zhì)樸的形式披露胸襟,詩作“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慷慨中隱悲壯,豁達中觀蒼涼,氣勢雄渾,成為“建安風骨”的風格特征。《短歌行》為其代表性的“言志”之作,昂然回旋地抒發(fā)了自己的雄心壯志、積極進取的豪邁心情和對人生的感慨。這首詩在思想內(nèi)容還是藝術(shù)上都與時代相結(jié)合,雖有年華易逝“人生幾何”的慨嘆,但主題深遠,氣勢充沛,洋溢著積極進取的精神,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發(fā)出了一曲求賢思才“天下歸心”的時代英雄的正義呼聲。
【關(guān)鍵詞】曹操;《短歌行》;言志;求賢思才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歷史上,曹操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但客觀地講,他是一位頗具鴻鵠之志的叱咤風云的政治家和富于遠見卓識、長于運籌帷幄的軍事家,還是一位才氣豪邁、出類拔萃的詩人。
曹操的《短歌行》中,開篇兩韻是說在對酒當歌的時候,感到人生壽命短促,百年易過,猶如朝露易晞。煩憂不解的時候,只有用酒澆愁。曹操從宴會飲酒高歌發(fā)端起勢,感時光之流逝,嘆余年漸少“人生幾何?”憂功業(yè)無成,而不是叫人“及時行樂”。憂思難禁,以慷慨悲歌方式出之,悲壯蒼涼。表面看,曹操是在抒發(fā)個人之情,愁時光如白駒過隙,恐怕來不及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召喚感染廣大賢才,警示賢才們?nèi)松拖瘛俺丁蹦菢右子谙В瑲q月流逝已經(jīng)很多,該干趕緊拿定主意追隨我魏王,到我這里來施展抱負。他慨嘆“人生幾何”毫無消極之感,這里的感慨和他的《秋胡行》所述“不戚年往,亂世不治”是同一心情,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第三四韻才進入詩的主題。從功業(yè)之未竟,憂懷世事,自然而然想到人才的問題,動情的詩人禁不住寫出對賢士的思慕與渴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此兩韻應(yīng)用風雅,表示他延攬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操在這里巧妙應(yīng)用成句,一方面表達他對賢才的渴求思念,更重要的是他省掉原文中的兩句話:“縱我不在,子寧不嗣音?”語意委婉含蓄地提醒“賢才”,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yōu)槭裁床恢鲃觼硗侗嘉夷??語意含而不露,但求賢之心實乃周到感人。這種深細婉轉(zhuǎn)的用心是《求賢令》類所無法表達的。
第五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彼木?,以明月比擬了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賢士良才。他將明月比作賢士良才。皎潔的明月引起人們多少遐想,但他永遠可望而不可即,可愛而不可掇。求賢不得之苦悶和憂思從心中涌起且不可斷絕,表達了思念賢士良才的迫切心情。
第六韻“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陌、阡:田間小路;東西為陌,南北為阡。枉:委屈、枉駕,稱對方來訪問自己的敬辭。存,探問,用探存是屈就以探問之意。契闊,即投合、不疏遠,引申為歡聚久別。“契闊談宴”是指兩情相合,在一起暢談宴飲?!芭f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是說,能使我消愁解憂的是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越陌度阡”長途跋涉不辭辛苦,屈尊前來存恤問候,久別重逢我們客主兩相契合,一起笑談宴飲高歌,以表達舊日的情誼并沒有忘卻。曹操將在求賢過程中既喜又憂的曲折心情通過反復詠嘆,以鮮明地形象表現(xiàn)出賢才既得,喜不自勝,禮遇賢才歡樂無窮的情景。
第七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烏和鵲都是成群的鳥類,在月明之夜,成群的烏鵲繞著樹一圈一圈地飛,卻找不到安穩(wěn)的樹枝棲息下來,這是北方冬夜里常見的景物。又似是眼前的景物。仔細玩味詩意,作者寓情于景,因景生情,詩人以在一片寧靜而悲涼氤氳中揀枝而棲的“驚鵲”比擬賢士及流民當時處境,含蓄蘊藉地將揀枝而棲的驚鵲和自己求賢不得的凄惶心情有機結(jié)合。群雄紛起,競爭帶來的需求固然使賢士們顯得活躍,有了很多發(fā)揮才智的機會;但同時動蕩變化極快的時局,也使不少人得隴望蜀、待價而沽,在不斷的“跳槽”觀望中喪失了建功立業(yè)的大好時機。
第八韻“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北憩F(xiàn)他搜攬人才以完成統(tǒng)一事業(yè)的宏偉抱負?!吧讲粎捀撸2粎捝?。”是說山是高的,但它并不滿足自己的高度;水是深的,但它也不滿足自己的深度。世界上的事物就像山和水一樣,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不斷地進行新的積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無窮無盡沒有止境。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以物及人,賢士呢?多多益善?!爸芄笔俏耐踔?,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歷經(jīng)三朝名聲顯赫。但他絕不自滿,而是兢兢業(yè)業(yè)地協(xié)助成王治理國家。曹操此處借用典故,以周公吐握自喻,重申、表明自己要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希望天下人杰才俊為己有,幫助自己建功立業(yè),并毫不謙虛的展示自己將開創(chuàng)“天下歸心”統(tǒng)一局面的宏偉意圖。這韻畫龍點睛,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總之,這首詩巧用典故和比興的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情調(diào)健康,情理景完全統(tǒng)一。這首帶有建安時代“志深比長”“梗概多氣”的時代特色的詩在思想內(nèi)容還是藝術(shù)上都與時代相結(jié)合,雖有年華易逝“人生幾何”的慨嘆,但主題深遠,氣勢充沛,洋溢著積極進取的精神,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發(fā)出了一曲求賢思才“天下歸心”的時代英雄的正義呼聲。這與我們當今實施“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科技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用人制度“唯才是舉”,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中華民族的復興繁榮需賢才俊杰“只爭朝夕”添磚加瓦,時代呼喚天下賢才惜時若金,順應(yīng)潮流建功立業(yè)。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2]張炯,鄧紹基,樊駿.中華文學通史(第一卷)[M].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