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索了課內(nèi)外勾連閱讀的相應策略,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主動勾連的意識,為語文閱讀教學拓展新的思路。
【關鍵詞】文本勾連;語文閱讀;思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將課內(nèi)外文本進行適當?shù)墓催B,進行整體性閱讀是必要的。借助勾連改進閱讀策略,可以推動學生閱讀,貼近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需求。在學習中,將語文文本作為一個引子,勾連課內(nèi)外閱讀,將閱讀文本進行拓展,有助于學生閱讀視野的拓寬,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及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抓住主題勾連,變碎片化為整體性
一篇課文文本不是孤立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教材的能力”“整體把握教材”,就是語文學習中把握教材的整體結構,把教材作為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教材獲得全方位的認知與感悟。文本整體要求我們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品味文本的語言,抓住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還要將文本放在更大的閱讀范圍中。以整體性的角度去考慮,從而對文本有更準確的理解。以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以一個單元為整體,為其確定一個主題,并對主題進行分析,用勾連的思維和形式去學習:
課題內(nèi)容:《古詩兩首》(《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學與問》《大自然的文字》《養(yǎng)成讀報的好習慣》練習7《古今賢文(讀書篇)》。主題分析:本單元的主題為“讀書有方”,旨在讓學生體會到讀書的方法和讀書的重要性,學會一些讀書的基本方法,激發(fā)學生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和好讀書的意識。相關勾連:閱讀推薦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伊林《大自然的文字》《幾點鐘》,電視節(jié)目《讀書》……活動安排:(1)本單元中人物了解,搜集名人讀書故事或名言。(2)小組成員用各自的方式共讀一本書并交流各自讀書方法。(3)交流自己的讀書故事和讀后感?!?/p>
孤立的文本學習只會導致學生獲取知識的碎片化。教材無論一個單元或是一個年段,都有其編寫特點,我們在用教材文本教的同時應關注與編者之間的對話。作為教者,應認真研讀教材,領會編者的意圖,勾連出更多相應的閱讀素材,合理、靈活地運用,與課文文本緊密結合。勾連式閱讀將碎片化的過程變成一個系統(tǒng)整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調(diào)動更多閱讀資源和相關活動,使之變成一個整體性的學習過程。
二、自主閱讀勾連,引被動學為主動探
在一個單元主題確定時,老師提供一些閱讀推薦和活動安排,留下一些余地給學生在預習或?qū)W習的過程中填補,學生進行自主課外閱讀推薦,將課內(nèi)外與之關聯(lián)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以生為本的主題閱讀勾連策略,在閱讀過程中給師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素材,并且不以之作為最后的呈現(xiàn),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充實,不斷地使閱讀更加豐富。在單篇課文學習時,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在課前以前置作業(yè)的形式引導學生將要學的內(nèi)容進行勾連,引導他們搜集更多相關的資料,先行進入學習的角色,變被動為主動。
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文字》前,引導學生完成自主閱讀要求:1.搜集關于星星、云、石頭這幾種大自然文字的諺語、詩詞、文章等。2.你觀察到大自然中的哪些現(xiàn)象?從電腦或書籍中查找相關文字說明。3.你知道的說明方法和修辭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又是什么?4.聯(lián)系閱讀經(jīng)驗或生活實際,你想到了哪些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串聯(lián)起這些前置,進一步運用,如“你觀察到大自然中的哪些現(xiàn)象?從電腦或書籍中查找相關文字說明?!闭垖W生搜集課外閱讀資料上科學性文字的表述,在課堂上練習寫作時,將自己先前搜集的表述運用一些修辭手法或說明方法進行改寫,既對科學知識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又在改寫自己搜集的片段時激發(fā)出更大的興趣。同學們看著搜集的資料變成自己的科學小品文片段,探索知識的欲望變得更加強烈。
整個閱讀勾連的過程,是學生學語文,發(fā)展語文思維,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充當主體,提煉主題、前置搜集、課內(nèi)探索、課后完善,變原來的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探索,激發(fā)更多閱讀需求。
三、多樣文本勾連,品不同文思價值觀
多元的閱讀體驗、更深層次的閱讀必須依據(jù)課內(nèi)外文本的勾連。課內(nèi)外閱讀資料經(jīng)過選擇,再進行有機整合,必然能引導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激發(fā)學生更多的思考。
(一)課內(nèi)—課外
《珍珠鳥》一課的主題為“信賴”,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信賴”體會文本語言,并在教學中概括出“學品讀,會想象”這樣的學習方法,在文本學習結束后,拓展同一主題的文本《不經(jīng)意的背棄》,引導學生用同樣的閱讀方法去閱讀?!度虬坠蔷分校瑢W生從課內(nèi)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中認識了一個疾惡如仇、足智多謀的孫悟空,課外勾連部分,引學生繼續(xù)閱讀《三借芭蕉扇》,繼續(xù)探索在不同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豐富人物形象。
不同的文本,勾連的內(nèi)容、方式等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文本學習中,把握正確的閱讀方向,拓展文本閱讀,引導學生在這樣的勾連中取得更多的收獲。
(二)課內(nèi)—課外—課內(nèi)
《大自然的文字》中學到石塊“爬”這個動詞時,老師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勾連拓展“漂礫”這一概念。并依據(jù)這段描述體會“爬”的妙處,引導學生從石塊的大小等知識認識到這樣的地質(zhì)變遷是一個緩慢而久遠的過程。不僅如此,我們再勾連回到課文,從書上找到相關介紹,引出“寒冷的北方”“好久好久以前”等散落在段落中的詞,在充滿神奇和趣味的閱讀過程中品味這篇科學小品文用詞的準確性。
這種由課內(nèi)到課外再回到課內(nèi)的勾連方式,整合了文本的閱讀,對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起到了推進作用,使學生對課文文本內(nèi)容與文本體裁特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課外—課內(nèi)
《魯濱遜漂流記》的閱讀交流中,魯濱遜不屈服于困難,與困難頑強斗爭的形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課外這本書的閱讀,勾連我們的課內(nèi)文本,很容易就聯(lián)系到霍金、海倫·凱勒、司馬遷等一些名人,從人物的性格品質(zhì)上將他們歸類探討,這樣的學習給了學生很多的啟發(fā),也增加了交流的廣度和深度。
總之,勾連的閱讀策略是豐富的,我們將繼續(xù)探索課內(nèi)外勾連閱讀的相應策略,不斷在課堂中實踐,并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主動勾連的意識,為語文閱讀教學拓展新的思路。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