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在閱讀過程中無處不在的,讀寫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諸如課文續(xù)寫、詞句擴寫、想象描寫、讀后感等多種形式,把閱讀教學向縱深發(fā)展,重視課文語言的積累,尤其是一些語言表達上的特點的課文或精彩的段落,則要求學生熟讀成誦,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關鍵詞】隨文練筆;落筆成文;字斟句酌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如果把語文教學看作是一片廣闊的天空,那么閱讀和寫作就好比天空與小鳥。天空廣闊了,小鳥才會自由地飛翔,自由地舞蹈,書寫自己的一片天空,語文教學就是鍛煉實際運用的能力——讀與寫的結合,就是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尋找文中讀寫結合的最佳契合點,巧妙地設置隨文練筆的形式。
近幾年,我從事小學語文高學段教學,在教學中,我不斷地發(fā)現(xiàn),閱讀與寫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往往在講述課文時,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習作教學并引導學生,讓學生不僅得到閱讀能力的提高、知識能力的提高,而且還能得到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那就是寫作能力的提高,我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充分發(fā)揮文本語言的示范性,不失時機地設置仿寫目標
能入選小學語文教科書的語文都是經過小語專家反復推敲、精心篩選的,無論是其思想性,還是文學性都是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起著直接的引領、導向作用,特別是有些課文辭藻華麗,語言優(yōu)美,富有節(jié)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可直接用來規(guī)范小學生的語言表達,教師可有意識地設置一些仿寫訓練。例如《北京的春節(jié)》這一課,老舍先生介紹北京春節(jié)特有的習俗,從節(jié)前的臘月初開始,寫到了臘月二十三、春節(jié)、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幾個具有特殊且熱鬧的幾天,語言簡樸、流暢,學生喜聞樂見,并能說出自己過春節(jié)的感受,在這種引領下,我讓學生體會作者如何抓住按時間順序這一寫法,又讓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此刻,學生已按捺不住心情,個個摩拳擦掌,想要很快地表達出,很快就落筆成文。在課后,我在批改時,看到有一位學生就很好的學以致用,把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文路清晰、有條有理,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學生在今后如遇到按時間的順序來習作的文章,就應該很容易下筆成文了。
二、關注課文精美的插圖,設置看圖寫話
小學語文課本里有許許多多美不勝收的課文插圖,不但色彩鮮艷,而且與課文巧妙結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老師能充分地運用它,既能幫助學生由形象、感性的插圖加深對抽象、理性的語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在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及詩歌的意思以后,就引導觀察書中的插圖:在長滿青青草的小溪邊,一座低矮的茅屋,屋內一位白發(fā)老翁與滿面笑容的老婆婆在濃濃地用鄉(xiāng)音交談著,屋外大兒子在地里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著蓮蓬,多么溫馨的一幅田園風光呀!然后在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溫馨恬淡的氛圍就給渲染出來了,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由說到寫,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描寫,學生寫出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也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瞄準課文內容的空白點,進行拓展想象
在參加了不少語文觀摩課活動后,發(fā)現(xiàn)了很多語文老師往往注重課文的閱讀理解上下功夫,不厭其煩地斟字酌句,力求講解得深刻透徹,而很少有教師愿意在寫作上花時間,費心思,仿佛把書讀完,課文的學習也就結束了,但學生的習作怎能提高呢?學以致用,只有把課文的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引起了學生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同情,一個無依無靠,在大年夜的夜晚,即將凍死在街頭,給學生的心靈上產生了怎樣的撞擊呢?此刻,無聲勝有聲,孩子們那張幼稚的面孔已呈現(xiàn)出對小女孩的同情,情感已溢于言表,孩子們寫下了對小女孩的祝福與祈盼。于是,在課堂上很快完成了對這篇課文的讀后感。長此以往,學生的習作水平又怎能不提高呢?
其實,寫作在閱讀過程中無處不在的,讀寫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諸如課文續(xù)寫、詞句擴寫、想象描寫、讀后感等多種形式,把閱讀教學向縱深發(fā)展,重視課文語言的積累,尤其是一些語言表達上的特點的課文或精彩的段落,則要求學生熟讀成誦,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把讀寫相互滲透,有機結合,不但能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逐漸克服寫作的畏難情緒,把“大作”化為多次的小練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讓課堂中的小練筆散發(fā)熠熠的光芒。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