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優(yōu)勢互補,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本文論述了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語文教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標準課程》強調(diào):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即要求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長期固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產(chǎn)生了厭煩情緒,認為課文的閱讀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講意思,存在這種心理現(xiàn)象比比皆是,學語文簡直一點味道都沒有。所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合作學習,讓學生優(yōu)勢互補,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開展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每個孩子都會存在個性的差異。對于同樣的一個問題,學生會有著不同的看法,而教師在教學中如不尊重學生的意見,就會把問題的答案局限于一種,這將會嚴重抑制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應該對言之有理的學生加以鼓勵。語文課中不少問題的答案不只限于一種,這就需要學生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如《烏鴉喝水》一課,讓學生討論:如果烏鴉不用石子可不可喝到水?如果可以,能用什么辦法呢?這一個問題一出現(xiàn)班上自覺展開了一場爭辯。雙方爭論中擺事實講道理,互不相讓。許多的孩子還為烏鴉找到了許多的更好的辦法。有一位孩子居然還說用小石子的辦法不好,因為小石子把水弄臟了。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擴展,在不知不覺中思維得到了訓練。再如《想飛的烏龜》一課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幾個活動:(1)輕聲讀課文,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2)分角色朗讀,想象交流:烏龜在天上還會看到什么?它高興嗎?(3)當當可愛的烏龜,說說從天上掉下時的心情。(4)小組討論:如何幫助烏龜?shù)诙物w上天?這些問題孩子津津樂道,加深了對課文的認識,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二、開展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從素質(zhì)教育的角度來說,教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目的,更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踐活動,特別是查詢資料,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變?yōu)橹鲃拥姆e極探究,獲得主動發(fā)展。
有位教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扣題質(zhì)疑:圓明園是怎樣毀滅的?圓明園毀滅前是什么樣子的?要不要重建圓明園?等,然后教師歸納總結學生提出的重點問題,引導學生合作討論解決問題策略。在探究方法上,學生提出自學、合作、交流的方法:在獲取知識的途徑上,學生提出了閱讀課文,上網(wǎng)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觀看影視作品等方法;在朗讀方式上,學生提出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可默讀、大聲讀、對讀;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上,學生提出抓重點詞句談體會,邊讀邊想象,勾畫圈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結合導讀與課后思考練習題抓重點內(nèi)容學習。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法,讓學生通過充分自學后,教師引導交流。有的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有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有的通過想象把圓明園昔日的美景描述出來;有的讀自己對句子的理解、領悟等。課后,讓學生繼續(xù)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收集圓明園的資料來探究圓明園的有關知識。這樣,學生在相互合作中不僅扮演了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而且在自主的閱讀中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這位教師精心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情境,學生個體主動、獨立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問題的解決辦法,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主動得到發(fā)展。
三、開展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
有些課文的結尾,言猶未盡十分含蓄,能激發(fā)起學生的浮想聯(lián)翩。在學習這些課文時,我往往因勢利導,誘發(fā)學生開展“接續(xù)想象”,如教《窮人》時,抓住課文的結尾“‘你瞧,他們在這里啦?!D壤_帳子。”這一句,我設計了“桑娜拉開帳子以后怎么樣?”為題,讓學生討論,續(xù)想故事情節(jié)。這時同學們有的說漁夫是多么激動,稱贊桑娜做得對;有的說桑娜是多么高興,一切擔憂都煙消云散;有的說七個小孩子醒來后,無憂無慮地玩得多么快樂……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用想象進一步煥發(fā)了窮人美的心靈。學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為題作文,讓學生展開接續(xù)想象,順作者寫作旨意寫了凡卡種種可能發(fā)生的更為悲慘的遭遇。
四、開展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
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對教師而言,決不僅僅是一種教學形式上的簡單轉(zhuǎn)換,而是一種教育觀念上的深刻轉(zhuǎn)變,是對學生主體性的進一步的認識過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擺正學生“主體”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創(chuàng)新潛能,發(fā)揮“主體”作用。而如何擺正其中關系,做到“收”“放”自如,其關鍵就在于教師的“引”。
“引”是指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時,不能袖手旁觀 ,而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適時地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創(chuàng)設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 , 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層浪”;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 , 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有趣味性的問題,設法讓學生“欲罷不能”。
“放”是指教師不要怕孩子暴露問題,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一些看似錯誤的回答也可能蘊含著創(chuàng)新的火花,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的答案,要允許學生對問題有獨特的見解。試想,如果學生絞盡腦汁思考出的一個答案,雖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為不符合老師的標準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學生怎么再能暢所欲言、積極思維呢?當然,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原則性的錯誤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我們應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礎上幫助其分析錯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
總而言之,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真正讓學生搞好合作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大膽探索,放開手腳,努力構建一種合作學習的教學環(huán)境。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