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省職業(yè)學校文化課教材《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琵琶行·并序》一文的重點與難點是作者白居易描寫音樂的語段,本教學設計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三篇同是描寫音樂的篇章為綱,進行比較,求同求異,活學活用,以講代練,以練促學,講練結(jié)合,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知解。
【關(guān)鍵詞】音樂語段;描寫方法;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設計理念
高職二年級學生已初具鑒賞詩歌的藝術(shù)水平,但針對詩歌藝術(shù)手法的鑒別與運用上還有一定的模糊性。高職語文課堂實踐應向?qū)W生所得傾斜,向45分鐘要效率。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是高職語文課的落腳點,關(guān)鍵是方法的掌握。同樣是描寫音樂的語段,在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上又各有千秋,求同求異,甄別借鑒,活學活用;以講代練,講練結(jié)合,以練促學,綻放語文課堂的思維火花。
二、教學目標
1.結(jié)合詩歌和小序,梳理并概括作品的主要情節(jié)。(知識與能力)
2.賞析作者是怎樣運用比喻、烘托等藝術(shù)手法描摹音樂的。(過程與方法)
3.領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三、單元特點
本單元由四首唐詩和四首宋詞組元,通過對這些作品真淳深摯的情感美、形神兼?zhèn)涞男蜗竺篮妄X頰生香的語言美的涵詠品味,感悟唐詩宋詞的藝術(shù)魅力。視聽交融,動靜結(jié)合的空靜之美;悲涼身世和失意蟄居綰結(jié)的感人至情;境界闊達,孤高淡泊,麗語警人,柔情感人的至美是本單元的特點。
四、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作者描寫琵琶女彈奏技藝的段落,通過比較音樂描寫的手法,能夠靈活運用。
五、教學過程
(一)問題式導入
音樂是流動的藝術(shù),通過音符高低起伏與旋律的變化,訴諸人們的聽覺器官,在彈者與聽者之間構(gòu)成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藝術(shù)空間。在以往已學的課文中,哪些篇目是描寫音樂的?學生回憶,教師點撥。通過多媒體直接打出三篇文章的選段:《明湖居聽書》《五月的鮮花》《琵琶行·并序》。
今天這次課我們一起來比較這三篇描寫音樂的文章,從中是否能看出什么?(選段略)
(二)文本比較(選段)
1.學會默讀(“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唯見江心秋月白”)
2.再讀《明湖居聽書》選段(“聲音初不甚大”至“轟然雷動”)
學生通過閱讀,感受音樂賦予心靈的美,增添一份情感的激越與慰藉,在閱讀中領會音樂的律動與文字背后的藝術(shù)魅力。教師順勢點撥,在音樂背后隱藏著作者深刻的人生際遇與悲喜,在作者情感張力的浸染中,進一步活學活用,掌握音樂描寫的藝術(shù)表達。
3.勾勒出兩段文本中描寫音樂的句子,試從修辭角度分析?
學生在初讀文本的過程中簡單勾勒相關(guān)的修辭手法,從修辭角度辨別短文各自的修辭技巧,音樂是流動的,能將流動的音符用文字形式凝固在紙張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可能就是修辭。語文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字、詞、句、篇、語、修、邏、文。
明確:比喻 "A“像”:像熨斗熨過、像吃了……、像一線鋼絲……、像放煙火
B.“如……、恍如……”(登泰山的景象)
C “如”:……如急雨;……如私語;……如裂帛;
4.找出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相結(jié)合的語句?
除修辭手法的運用之外,還可以使用其他手段描摹音樂,也是音樂描寫的方法。流動的音符訴諸人的聽覺器官,將聽覺轉(zhuǎn)換為視覺、觸覺也是比較常見的方式,比如本單元的第一篇詩歌王維《山居秋暝》,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感官,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溫故知新”。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為切入點,啟發(fā)學生自主思考。
A“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像放那東洋煙火”“像一條飛 蛇……盤旋穿插” ……
B“音樂的舒緩,正與視覺廣闊相通”
C“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銀瓶乍破”“鐵騎突出”
作者以一連串精彩的比喻,如急雨、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銀瓶乍破、鐵騎突出等等,將琵琶聲律的急切、幽咽、清脆、流暢、滯澀、激揚、雄放形容的淋漓盡致、就在聲聲婉轉(zhuǎn)的過程中,彈者與聽者打通感官界限,實現(xiàn)了情感共鳴,用敘事寫出了情事,最終感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5.“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在藝術(shù)上的表達作用?
明確:側(cè)面烘托
詩句寫聽者沉浸于琵琶聲的余韻之中,像被磁石吸附一般,襯托出音樂的藝術(shù)感染力,連周遭的自然景象都靜止一樣,停止了一切的喧囂,江水忘記了流動,秋風忘記了瑟瑟地吹動楓葉秋花,月亮也忘記了升落,這一曲與大自然相融相和,回響在茫茫的水天之間。
追問:《明湖居聽書》選段中能否找出一例?
明確:白妞演唱后,觀眾評論。
“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余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么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
6.結(jié)合《五月的鮮花》《明湖居聽書》《琵琶行·并序》三個選段,簡單概括樂聲的變化脈絡,在文中畫出關(guān)鍵語句。
A.聲音初不甚大 " " " 越唱越高(拔了一個尖) " " "極高的地方回環(huán)轉(zhuǎn)折
又高一層(節(jié)節(jié)高起) " " "陡然一落 " " " "愈唱愈低 愈低愈細 " " " 忽又揚起 " " "人弦俱寂
B.C大調(diào)下行音節(jié) 1 76 55 | 06 54 32 1 | 1 ……
C.由抑到揚的過程 三兩生 先有情(和緩低沉) " " "大弦 小弦(委婉清脆)
冷澀 "凝絕 "聲暫歇 " " "銀瓶乍破 "鐵騎突出(高亢強烈)
從三篇選段音樂過程的描寫來看,作者將音樂的律動賦予了個人的情感體驗與認知,比如《五月的鮮花》的作者李皖,一位音樂評論家,從音樂內(nèi)部進行分析,將音樂與人融于一體,文本結(jié)構(gòu)本身就賦予一定藝術(shù)氣息,將作者帶入音樂殿堂的人與樂,恰恰就是文章的主旨。再看《明湖居聽書》,作者將登山的體驗切入到音樂中,忽高忽低、此起彼伏,甚至音樂到了高潮有如放煙火的感覺。再比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作者對音樂確有一定了解,但訴諸詩,將琵琶曲與身世凄苦融于一體,就需要文字藝術(shù)的表達與感染才能發(fā)揮到極致?!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著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品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時代、階級的局限,成為后世飽經(jīng)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p>
7.舉例分析作者巧用疊字、雙聲疊韻詞,描繪樂聲。
明確:“嘈嘈”“切切”“嘈嘈切切”;“間關(guān)”“幽咽”富于音樂感。
8.小結(jié)。
同 異
①把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聯(lián)合起來通比音樂。
②充分運用聯(lián)想、想象豐富音樂的體驗和感受。 ①白詩巧用疊字、雙聲疊韻詞,富于音樂感。
②劉鶚使用讀者想象出的體驗作比喻,如同攀登泰山。
③白詩也有使用比喻的修辭,但除了明喻之外,還施以暗喻的方法。
④李皖作為樂評人,從音樂本身進行分析(歌譜、歌詞)。
⑤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引起懸念。
綜合來看,將流動的音樂用文字凝固下來,一定要綜合使用幾種手段,才能有繪聲繪色的藝術(shù)效果,而比喻、通感、聯(lián)想、想象甚至是個人的生活體驗等幾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倘若讓你去寫一篇關(guān)于音樂的語段,你會采用什么方法?正如有學者提出:作文就是生活,作文就是聯(lián)想和想象。如果沒有豐富的人生體驗或者閱歷,想要將流動的音符捕捉到內(nèi)心深處并非一日之功。
9.設疑:一位演奏技藝如此高超的琵琶女,到底何許人也?(為下一次課鋪墊)。
10.作業(yè)布置(語段訓練)。
結(jié)合本課所學知識,介紹一首你喜歡的歌曲,并作簡要描寫與評述。(200—300字)
六、教學反思
高職語文課的春天在哪里?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語文教學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丹妙藥”,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語文課堂應向?qū)W生所得傾斜,45分鐘,哪怕只學會了一個知識點,那也是收獲?!杜眯小げ⑿颉芬晃模n堂節(jié)奏把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一堂文學課的流弊。高職語文課不同于任何形式的課堂,它要兼顧多層次、多角度教學,既要學生吃得飽,又要學有所用,不是簡單的聽完了事。學與沒學,聽與沒聽是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通過作業(yè)布置來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用”相得益彰。
七、板書設計
文體 文本背景 切入點 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明湖居聽書》A 譴責小說 老殘游記 說書 ①比喻生動形象,視覺與聽覺相通。
②融入個人體驗及想象、聯(lián)想。
③側(cè)面烘托
《五月的鮮花》B 音樂評論 歌曲
回憶 歌曲
班主任:李連軍 ①對音樂本身進行分析:歌譜、歌詞。
②運用聯(lián)想、通感,聽覺與視覺相通。
《琵琶行》C 敘事詩 送客、貶謫
感同身受 琵琶女 ①用生動比喻的手法描摹聲音,充分調(diào)動視覺、聽覺形象。
②側(cè)面烘托
③疊字、雙聲疊韻詞描摹聲音
參考文獻
[1]江蘇省職業(yè)學校語文教材編寫組.語文·教師用書(第四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2).
[2]李寶麗.《琵琶行》教學設計[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2(4).
[3]姜愛華.《琵琶行》教學設計[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