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倡導用新文化運動的時代精神,用“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教育民眾,提高民眾的覺悟。魯迅的鞭笞國民性的小說,色調(diào)灰暗,格調(diào)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緒,他的取材特點,“取自病態(tài)社會,揭出病痛,引起療救的注意”。本文就魯迅小說中的“國民性問題”做了相關(guān)探討。
【關(guān)鍵詞】魯迅小說;國民性;探討
【中圖分類號】I210 【文獻標識碼】A
一、魯迅對國民性問題的探索由來已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生于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從小就體驗了世態(tài)炎涼,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他以批判的態(tài)度看待國民性。南京求學,接受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西方社會進化論,形成自己獨特的進化發(fā)展論。在洋務(wù)派的影響下,他抱著學醫(yī)救國的理想東渡日本。
二、國民劣根性的表現(xiàn)
(一)充滿溫和忍耐的奴性
溫和忍耐的奴性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自強、自立、自信”的本性被生活環(huán)境折磨,個性被同化,性格趨向軟弱。《故鄉(xiāng)》的閏土少年時期,見多識廣,智勇雙全,堪稱“小英雄”。人過中年,畏畏縮縮,愚昧拙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
(二)缺乏人道主義的同情與關(guān)愛
人際關(guān)系冷漠無情,對別人的痛苦尤其是對為公益犧牲無法理解。夏瑜犧牲了,華老栓拿他的血作饅頭給兒子治病,劊子手康大叔竟為沒有拿到衣服和賞銀而遺憾,阿義勒索未遂打了夏瑜兩記耳光,夏瑜鄙視他的人格“可憐”,茶客們無法理解,竟然說“瘋話,簡直是發(fā)瘋了。”咸亨酒店的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一次比一次尖酸、刻薄,最后就是謾罵。柳媽對祥林嫂的抗婚悲劇不但不同情,反而當新聞傳播,并怪她當初沒有“索性撞一個死。”
(三)缺乏進取精神
一方面美化過去,固步自封。九斤老太“自從慶了五十大壽以后,便漸漸的變了不平家,常說:“伊年輕的時候,天氣沒有現(xiàn)在這么熱,豆子沒有現(xiàn)在這么硬?!彼裨梗骸罢媸且淮蝗缫淮!卑慣于未莊的生活,對未莊的風土人情,安之若泰,未莊的長凳、未莊的煎魚、未莊的三十二張竹牌、未莊的女人走路扭屁股等都是美的。城里的條凳,城里的蔥絲魚,城里的麻將,城里的女人扭屁股等實在有點“媽媽的”。
三、國民劣性的病根
(一)幾千年的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觀根深蒂固
孔子的“克己復禮”,孟子的“孝悌忠信”,韓非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等無不左右著人們的思想言行。阿Q之所以有懲罰男女交往的勇氣,是因為他有“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親”的清規(guī)戒律。七夫人親自出馬鎮(zhèn)壓愛姑,因為“夫為妻綱”。閏土見到兒時的伙伴終于恭敬地叫一聲“老爺”,因為“天有九重,民有九等”。
(二)長期的封建壓迫是培育國民畸形心理的溫床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悠久,由于政治、經(jīng)濟、宗教的壓迫,使得國民長期處于受奴役的地位。雖然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農(nóng)民革命,但沒有改變國民尤其是農(nóng)民受奴役的命運。阿Q在政治、經(jīng)濟、宗教的壓迫下,姓氏、工錢、布衫、氈帽、棉被以及愛的愿望等一切都沒有了,只剩下一條萬不能脫的短褲。
(三)特定的歷史時代是阿Q主義產(chǎn)生與傳播的根源
魯迅探索國民性問題一個最杰出的貢獻是發(fā)現(xiàn)了阿Q主義。阿Q主義的精髓是精神勝利法。張畢來在《新文學史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3月北京新1版)中對精神勝利法的作了精辟的論述:“精神勝利法是歷史的,也是現(xiàn)代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也是勞動人民的;是阿Q的,也是全民的?!?/p>
四、如何改造國民性
(一)正本清源,提倡革命的戰(zhàn)斗精神
魯迅在《燈下漫筆》中說:“中國的社會不過是安排給闊人們享用的人肉筵宴和廚房”“有文明以來,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但是,“要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濒斞竻群埃骸熬染群⒆印?。從孩子開始造就新人。
魯迅提倡用革命的戰(zhàn)斗精神“去毀壞這鐵屋子,爭到希望”?!跋M潜緹o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舞民眾用任性的戰(zhàn)斗“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笆郎先绻€有正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哭、敢思、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p>
推翻封建制度并不意味著改造國民性的任務(wù)已完成。改造國民性比改革社會的道路更曲折,歷時更漫長,任務(wù)更艱巨。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最初的革命是排滿,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國民改革自己的壞根性,于是就不肯了”(《魯迅全集·兩地書》1981年北京第1版,第31頁)。
(二)用教育去提高國民的覺悟
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教育的成敗直接關(guān)系到國民素質(zhì)的高低。文學史上把魯迅文化貧乏,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中國農(nóng)民只知“專制”,不知民主;只知家天下,不知公天下。思想愚昧。柳媽篤信鬼神,祥林嫂去捐門檻,閏土要香爐,六斤仍然纏腳,阿Q把革命當作報私仇的工具,夏瑜說“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茶客們嗤之以鼻。所以要變革社會就必須加強對農(nóng)民的革命民主思想的教育;要改變國民的精神面,就必須加強對國民的科學思想的教育。對知識分子同樣需要教育,教育他們走出書齋,直面人生。總之,魯迅認為應(yīng)該用新文化運動的時代精神,用“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教育民眾,提高民眾的覺悟。
魯迅的鞭笞國民性的小說,色調(diào)灰暗,格調(diào)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緒。同時代的某些“文人”都說魯迅的作品簡直讓人受不了。這正是他的取材特點,“取自病態(tài)社會,揭出病痛,引起療救的注意”。其實魯迅的小說作品無不蘊含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畢來.新文學史綱(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2]黨秀臣.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參考資料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