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畢,秋風漸弱,江霧消散,隱隱月光透過江霧,一片澄清明朗,余遂有嘆焉:“月既出,則陰靄終將消盡矣?!?/p>
【關鍵詞】清;美;生;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秋葉瑟瑟,江霧彌漫,點點熒光綴于江岸,穿不過夜霧,橫不過滔滔,叆叆大樹下,僅有一只倦貓,凄涼哀叫著,眺望遠方的微光,如此之靜謐,又如此之悲涼。于這蒼茫大地間,磅礴江渚上,浸骨寒風中,余遂有所思。
何為之清?清,可謂從古至今文人騷客之寵兒,不盡的人慕名而來,為之撞得頭破血流。是以人人獨愛其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自顧自開,孤芳自享。于之孟子,清則是寡欲。修養(yǎng)身心的基本便是見素抱樸,可私寡欲。于之霍爾頓,清則是那一大片麥田的守望者,看護著純真善良的孩子,永不受世俗的干擾。于之盧梭,清則是瓦爾登湖畔那片水域中的水鳥與林邊的小屋。順心而居,心如明鏡,了無塵雜,莫非只有切斷塵緣,遠離世事才能“獨享其清”?非也。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世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同身居臺灣的林清玄先生,身處紛亂的世界,也能“心無外物,隨遇而安”。這不正是處在當代社會我們的最好例子嗎?城市中再如何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倒下的不過是甘愿為之獻身的人罷了,沙漠中可有綠洲,難道萬物雜糅中卻不可有清明嗎?是了,清便是你心中的那口泉眼,一掌大小卻足以浸潤全身,只要你追逐它,便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了。
何為之美?心似光彩照人之明鏡,于你眼中,萬物皆凈,萬物皆美。心似明鏡,察萬物之美?!洞髮W》里說:欲治其國,必先齊家;欲齊其家,先修己身;欲修己身,先正其心。做一切事之源頭就是先正其心。端正心靈之位置,發(fā)現(xiàn)萬物之最美。那截去雙臂的劉偉,10歲因意外觸電失去了雙臂,他沒有因此消沉而放棄自己,堅持用腳做一切正常人做之事,甚至對鋼琴產(chǎn)生了的興趣。憑著超凡的毅力每天堅持7個小時的練習,一年內(nèi)就達到了鋼琴7級的水平。通過中國達人秀成了小有名氣的“無臂鋼琴師”。他透過明鏡似的心靈,看到這世上所有美好的東西,并堅持為之努力下去,樂觀而又勤奮,他成功了。心作明鏡,方能察覺萬物之美。熱愛生活,方能成鏡;淡然處世,方能拭塵。熱愛生活的人,定是心靈純凈的善良人。三毛毫不猶豫地踏上撒哈拉沙漠,不求安平,只求烈烈沙漠中的一抹斜陽和熱烈奔放的冒險生活,在那片貧瘠的土地上書寫出了屬于她自己的美好生活。她心中的明鏡照出了這個她熱愛的、滿意的世界?!暗匆悦髦荆瑢庫o而志遠?!卑蜒矍暗拿吹幂p淡就會有明確的志向。淡然處世,心如止水,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永遠不忘其本,不忘其心。熱愛生活,淡泊處世,對世間美好小事忍俊不禁,對世間功名利祿淡然處之,在你眼中,皆無塵雜。心似明鏡,萬物皆美。
何為之生?或為窗外那棵小苗,舒展的是對生的渴望,抑或為那米湯,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人生在世不過幾十載光陰,既要生存于世,亦要生活于世。于之竹林七賢之屬,生便是放浪形骸之外,捫虱而談,以天地為屋,屋房為褲,活得瀟灑自在,為人興嘆。于之孔明,生便是茍全性命于亂世,守著荒田草屋,淡泊清心,安詳?shù)囟冗^一生。于之三毛,生便是追隨頭頂?shù)奶柵c身邊的愛人,勇敢地踏上未知的土地,自由放縱,不羈地過完一生。古往今來,無數(shù)人擠破頭想要載入史冊,成一生只等發(fā)光,而不惜耗用一生的光陰成就死后的一番成就。人呀!生實在是再相似簡單的一件事了,縱有廣廈千間,安眠卻僅需六尺;縱然家財萬貫,日食也不過三餐,即使再小的人物,生于世,活于世,便能令世界發(fā)出重重的慨嘆。是了,生便是摒棄一切,隨心所想,隨遇而安,或轟轟烈烈地過完一生,或寂靜無聲地悄然死去。
何為之死?有生就有亡,有新必有舊。死既是人的終點,更是世界的新始?!八馈边@樣廣泛深刻的名詞,人人又有不同的定義。于之夏完淳,死即為他揮灑熱血,傾瀉悲憤的方式,他的俠肝義膽,激越豪情。在那動蕩不安的局勢下,卻通過這樣的悲劇的形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怎不令人感慨?于之杜甫,死卻是他痛苦的終結,享樂的開端。多年的苦病孤寂與晚年的一葉小舟,成了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歷經(jīng)滄桑悲涼,死成了他最好的歸宿。于之陶淵明,“死去何所道,拖體同山阿”便是他對死亡的解釋。于他而言,死亡不過如同家常便飯,不過就是成為大山的一部分,尋常而不需多言。這份豁達,實屬難見。是了,死既是終結,又是開端,不過是世上最常見,最不需要多道的東西了。
思畢,秋風漸弱,江霧消散,隱隱月光透過江霧,一片澄清明朗,余遂有嘆焉:“月既出,則暮靄終將消盡矣?!?/p>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