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年
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性情,影響人對事物的理解和價值觀,從而指導人的行為。語文與音樂皆為心靈的產物,他們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一、音樂與語文教學的淵源
1.音樂,心靈的引路人。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xiàn)思想和感情表現(xiàn)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承擔著傳遞信息與交流情感的職能,起著組織與協(xié)調人的意志行為的作用。
2.音樂,語文教學的得力助手。音樂可以讓文學教育的聲音更加優(yōu)美,更加感人。然而綜觀當前的語文教學,一方面,一支粉筆一本書走上講臺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語文課堂成了教師的單向表演,甚至是對學生的單向灌輸,語文教學不能讓學生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方塊字對心靈的粗暴撞擊;另一方面,由于文本與學生的時空阻隔,或者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需要輔助,學生的思想情感的升華需要推動,而有時候,音樂便能發(fā)揮它獨特的作用;第三,很多教師意識到了音樂媒體對于語文教學的作用,但在具體運用中,卻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能使音樂真正發(fā)揮作用。成功的案例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而巧妙地運用音樂,能夠溝通學生與文本以及教師的心靈,啟迪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音樂所獨有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那動人心弦的節(jié)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練的歌詞,很容易為學生所接納,音樂聲中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維能超越時空飛進那美妙的語言文字的殿堂。
二、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有些案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證明了音樂在語文教學中舉足重輕的作用。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音樂溝通生本。讀懂一篇文章的最高境界,莫過于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達到心靈的溝通,形成情感上的共鳴。而有時,由于多種原因,學生很難進入文本情境,走進文本的情感世界,實現(xiàn)與文本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受到審美的熏陶,接受思想的洗禮。更多的時候,就差那么一點,學生就只能在文本的大門之外徘徊。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過程中,當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難以體驗時,巧妙地用一首哀婉凄苦的洞簫曲《憶友人》,叩開了學生的心扉,讓學生與文本實現(xiàn)了有效的溝通:
師:詩人王維漂泊他鄉(xiāng),兩年了,沒見到親人的面,沒聽到親人的聲音。他只能將所有的思念,凝聚筆端,化作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
(大屏幕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師在音樂聲中聲情并茂地范讀。)
師: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xiāng)求學,重陽佳節(jié)這天,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jié)日的熱鬧場面,不禁想起了在家鄉(xiāng)時和兄弟們歡聚的情景,思鄉(xiāng)之情更濃了。讓我們也做一回大詩人王維,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
(學生在音樂聲中,深情吟誦這首詩。整個課堂沉浸在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愁緒之中。)
雖然是一首耳熟能詳?shù)墓旁?,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之前,學生由于沒有切身的體驗,始終無法與文本中所表現(xiàn)的情感形成共鳴,學生雖然讀得抑揚頓挫,但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卻是空洞的、虛無的。就在這時,如泣如訴的洞簫悠悠響起,“九九年年有,今朝分兩地?!蹦菃柩实男桑橹陶呗暻椴⒚囊髡b,帶著詩人遠離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愁緒敲擊著孩子們的心房。
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以音樂解讀文本。課堂上成功的文本解讀,往往是學生視界、文本視界及教師視界在對話中有效融合的過程。這種融合應該是一種自然的、圓融的融合,是悄無聲息的,是心領神會的。在語文教學中,音樂有時就像一把鑰匙,能夠解開文本的密碼,讓文本思想意蘊的風景一下子變得明亮起來,讓孩子們迅速占有文本,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師、生、本的有效對話,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解讀。在《珍珠鳥》一課的教學中,一首《搖籃曲》用她深深的母愛,帶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師:就是這樣一只膽小的小家伙,有一天,它跑到哪里了?你看到什么了?( 出示圖片“小鳥在作者肩頭睡覺”,配樂:《搖籃曲》)
生:我看到,珍珠鳥站在作者的肩頭。
生:它在“我”的肩頭睡著了。
師:這小家伙睡得好熟呀,瞧,作者的眼光里充滿愛意。如果請你給這幅圖畫起個名字,你會想到什么呢?
生:信任
師:本來那么膽小的鳥兒,竟然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這是多大的信任啊!
生:我和鳥的故事
生:人鳥情深
生:幸福的珍珠鳥
師:就讓我們懷著和小鳥一樣的心境,伴隨著輕松的音樂一同走進這美好的境界吧!
初見課文插圖時,只看到一只鳥兒站在“我”的肩頭,顯得很小,不太清晰,所以一時還不能明白圖畫的意思。但伴隨著溫柔舒緩的《搖籃曲》的響起,圖畫的意思也隨之清晰起來:珍珠鳥在“我”的肩頭睡著了,就像孩子在母親的懷里一樣,很舒服,很安全?!稉u籃曲》又稱催眠曲,是母親在搖籃旁為使嬰兒安靜入睡而唱的歌曲,具有溫存、安寧、甜美的特點。本來特別膽小的珍珠鳥竟敢落在作者的肩頭甜甜地睡著了,這不就像孩子對母親一樣的信賴嗎?在《搖籃曲》恬靜的旋律中,孩子們的靈魂被輕撫著,課堂上充滿著溫馨的氛圍,這為孩子們進一步解讀文本奠定了基礎,事實證明,本堂課孩子們始終圍繞著“信賴”自由地感悟著文本的語言,深情地朗讀著課文的文字。一首《搖籃曲》,讓文本解讀更加輕松,卻又更加深刻!
我們相信,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音樂作為一種教學媒體,一定會越來越被廣大師生所青睞,音樂的靈性,音樂的美感,音樂具有的生命價值,不斷被發(fā)現(xiàn),被欣賞,被喚醒,當音樂響起的時候,往往就是課堂亮點出現(xiàn)的時候。
【作者單位: 寶應縣望直港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