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長芬,劉 洋
?
北京市學前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需求調查①
谷長芬,劉洋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0~6歲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需求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方法2013年3~6月,采用問卷調查法對154名學齡前孤獨癥兒童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北京市0~6歲孤獨癥兒童家長在各維度都呈現(xiàn)出高培訓需求,其中對專業(yè)指導與專業(yè)合作需求顯著高于其他教育培訓需求。家長的文化程度和兒童性別對家長培訓的內容有顯著影響。結論學前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需求迫切,尤其是在專業(yè)指導與專業(yè)合作方面的需求強烈。
[關鍵詞]孤獨癥;兒童;學齡前;家長;培訓;需求;家庭支持
[本文著錄格式]谷長芬,劉洋.北京市學前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需求調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3):265-269.
CITED AS:Gu CF,Liu Y.Survey on needs of training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Beijing,China[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6,22(3):265-269.
父母是兒童的主要照顧者和養(yǎng)育者,也是尋求早期干預的核心力量。家長提供的教導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在特殊兒童早期干預和教育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早期干預的成功離不開家長的參與。
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以及未來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對他們的支持。眾多研究表明,家長培訓能促進父母參與,提高特殊兒童的認知、溝通與語言表達和行為能力,促進特殊兒童的身心發(fā)展[1-3];有效的家庭支持(family support)可以提高0~6歲殘疾兒童的家庭功能,提升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效果,提高家庭生活質量[4-10]。國外,關于特殊兒童家庭支持已經有相當多的文獻和深入研究[11-17]。
國外一般通過立法,保障殘疾兒童家長培訓服務的實施,對父母的援助已成為特殊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美國從1986年在全國啟動“殘疾兒童早期干預計劃”,殘疾兒童及其家庭能在最短時間內接受專業(yè)人員的服務與指導,幾乎所有的0~5歲殘疾兒童家長都享受到相關的家長教育服務[18]。在中國,針對家庭支持和家長培訓的專門研究很少,現(xiàn)有的社會支持具有很大隨意性,不能持續(xù)有效地促進特殊兒童家長的成長[19]。
隨著孤獨癥診斷和篩查技術的不斷進步,孤獨癥兒童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我國尚沒有開展全國性的流行病調查,2007年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孤獨癥兒童的發(fā)現(xiàn)率為0.56‰[20]。孤獨癥群體的服務需求巨大。由于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障礙、刻板行為和感知覺異常等核心障礙,家長很難和孩子溝通,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孤獨癥兒童的各種問題,感到困惑、沮喪和無助,承受著極大的情感、經濟及教養(yǎng)壓力。孤獨癥兒童家長是一個特別需要支持服務的群體。如何增加孤獨癥兒童父母及家庭的力量,為孤獨癥兒童的家庭提供支持性服務,是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家長培訓是家庭支持的服務模式之一,培訓形式和內容依賴于特殊兒童家庭的動態(tài)需求。家長培訓可以讓家長掌握基本的家庭康復方法,可以加速兒童認知的發(fā)展,促進兒童的社會化以及性格的平衡發(fā)展,使早期干預效果達到最佳狀態(tài)。本研究以北京市0~6歲在正在接受康復和教育的孤獨癥兒童家庭為研究對象,了解家長的培訓需求,為編制家長培訓課程手冊,在全市開展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提供理論依據(jù)和課程框架。
1.1研究對象
2013年3~6月,向在北京公辦和民辦康復機構的0~6歲孤獨癥兒童的家長發(fā)放問卷154份,回收有效問卷140份。有效研究對象包括兒童父親28名,母親101名,親友11名。孤獨癥兒童男孩117名,女孩23名,平均年齡4.5歲。
1.2研究工具
本調查的研究工具分兩部分,第1部分“家庭背景資料調查表”旨在了解兒童和家庭的基本數(shù)據(jù);第二部分“北京市0~6歲孤獨癥兒童父母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在2011年編制的“北京市學前兒童家庭需求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結合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實際情況自行編制而成。問卷把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需求內容分為5個維度,35項。其中殘疾兒童相關的法律政策5項、康復服務信息7項、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與教養(yǎng)技巧10項、專業(yè)指導與專業(yè)合作6項、家長心理建設與成長8項。采取Likert五級記分,“非常不需要”、“不需要”、“不確定”、“需要”、“非常需要”分別為1~5分,分數(shù)越高,需求越高。
1.3調查方法
問卷直接發(fā)給殘疾兒童家長,由調查員現(xiàn)場解決問卷填答過程中家長的疑惑。
1.4統(tǒng)計學分析
2.1家庭一般情況
140人中,在婚占82%,離婚16.9%,喪偶1.1%;主要照料者,母親占76.3%,父親占17%,祖父母占4.9%,其他占1.8%;獨生子女占67.4%,受訪家庭最多有4名子女;43.4%家長不希望生育第二胎,29.9%家長希望再生育一個孩子,26.7%家長不確定。受訪兒童在康復機構接受康復占62%,在普通學?;蛴變簣@上學占10.8%,在特教學校上學占12.8%,在家占13.7%,在托養(yǎng)機構占0.7%。孤獨癥兒童父母的文化程度較高,大專及本科學歷占45%,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17.9%。
2.2家長的態(tài)度及培訓經驗
98.6%的家長認為需要或非常需要家長教育(培訓)。被調查的家長中,79%認為家長的作用無可替代,但需要專業(yè)人士支持;16.7%認為家長是專業(yè)人士的助手,起配合作用。在被調查的家長中,26.1%經常參加培訓,73.9%很少參加或從未參加過家長培訓。79.6%家長最希望的家長教育實施方式是參加家長教育培訓班。80.4%家長認為,知識讀本和面談咨詢是家長培訓的主要實施途徑。
2.3家長的培訓需求
家長總問卷平均得分4.250,教育培訓需求非常強烈。各需求維度平均分從高到低排序為:專業(yè)指導與專業(yè)合作、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與教養(yǎng)技巧、家長心理建設與成長、法律政策和康復服務信息。從整體上看,專業(yè)指導與專業(yè)合作維度標準差小,需求一致性強;而法律政策需求得分波動較大,個體間存在較大差異。見表1。
進一步考察各維度中每項評分,家長最需要了解的法律政策是康復保障政策,其次是醫(yī)療保障政策;康復服務信息中家長最想了解家長培訓信息,其次是早期康復機構信息和服務方式;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與教養(yǎng)技巧維度中,家長最想學習如何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孩子的優(yōu)勢能力,其次是學習如何跟孩子一起游戲和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專業(yè)指導與專業(yè)合作需求中,家長最想學習簡易家庭康復訓練方法,其次是學習如何與專業(yè)人員合作一起指導孩子。家長心理建設和心理服務需求中,家長最想學習積極地應對問題的方法和協(xié)調家人對孩子教養(yǎng)態(tài)度的差異。見表1。
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填表人的文化程度和兒童性別不同,家長培訓需求維度分不同。大專文化程度以上的家長對康復服務信息、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與教養(yǎng)技巧、家長心理建設與成長方面的需求較高。男孩家長的培訓需求高于女孩家長。見表2、表3。
表1 家長培訓需求各維度的評分
表2 不同文化程度家長的培訓需求維度評分
表3 不同性別兒童家長的培訓需求維度評分
從總體上看,北京市0~6歲孤獨癥兒童家長對培訓的需求廣泛而迫切。首先需求范圍廣泛,包括專業(yè)指導與合作、兒童發(fā)展與教養(yǎng)技巧、心理建設、法律政策和康復服務信息,這與諶小猛等[21]、谷長芬等[22]的研究結果類似。
98.6%的家長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開展家長培訓,但只有26.1%的家長參加過家長培訓,家長培訓成為家庭迫切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為家庭提供支持服務應該成為孤獨癥兒童早期康復服務的重要內容。家長強烈的學習愿望為今后開展家長教育培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研究顯示,男孩家長的培訓需求高于女孩家長,這或許和家庭對男孩的期望較高有關,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高學歷家長對家長培訓有更高的學習愿望和要求,這與張海叢等的研究結果一致[23]。
在家長培訓需求的5個維度中,孤獨癥兒童家長的專業(yè)指導與專業(yè)合作需求最高,這與谷長芬等2011年針對北京市0~6歲所有殘疾兒童家長教育需求的調查研究結果略有不同[22]。提示孤獨癥兒童家長對兒童早期康復關注和參與都在持續(xù)深化,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高于其他殘疾類別兒童家長,這是一個好的跡象。眾多研究表明,在兒童早期干預中,家長與專業(yè)人員的合作關系是早期干預能否成功的關鍵。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兒童家長在兒童身心發(fā)展與教養(yǎng)技巧的需求同樣強烈,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同[24-27]。簡易的家庭康復訓練方法是家長需要的;學習如何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孩子的優(yōu)勢能力和學習如何塑造孩子的積極行為的需求排在頭兩位,說明家長更關心孩子的未來發(fā)展,希望發(fā)展孤獨癥兒童的潛能,讓孩子將來能有一技之長。本研究中,64%的家長期望孩子能獨立生活也說明了這一點。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家長的心理建設與成長需求也很大,這表明家長很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也說明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家庭內部壓力相對較大。這或許是因為孤獨癥兒童的特點導致家長的心理狀況更容易波動,家人之間的溝通互動容易出現(xiàn)問題,部分家長需要專業(yè)人員的幫助和專業(yè)服務的介入。提示我們在開展家長培訓的同時,要積極關注家長的心理健康需求,為家長提供相應的心理支持服務。
有效的家長教育可以讓孤獨癥兒童父母明確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qū),接納自己的孩子,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簡單的家庭訓練方法;與特殊教育專業(yè)人員密切合作,共同開發(fā)教育干預方案,主動發(fā)揮教導子女的重要作用。以課程為媒介的家長培訓能促進家長的成長;家長培訓是對特殊兒童家庭進行社會支持的一種有效嘗試,具有客觀現(xiàn)實性與較大實用性。專業(yè)人員應該幫助家長提高教養(yǎng)技能,提高殘疾兒童父母的勝任力,幫助家庭發(fā)現(xiàn)自身優(yōu)勢和資源,更好地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
4.1建立和完善孤獨癥兒童家庭支持服務網絡
對于特殊兒童家庭的支持需要切實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以促進家長培訓的有效性和長期性。提供家庭支持也是政府的責任。建議進一步完善現(xiàn)有法律,通過立法保障殘疾兒童及家庭享有相關家庭服務,保障殘疾兒童家庭獲得可持續(xù)的家庭支持服務。相關部門在制定規(guī)劃時,應將殘疾兒童家庭的教育培訓需求列入,建立殘疾兒童家庭支持服務體系。
4.2加強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
目前,我國沒有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yǎng)體系,除了公立學校,廣大民辦康復機構教師缺乏職業(yè)發(fā)展的目標和規(guī)范,沒有職稱和職稱晉升空間。康復服務機構的教師狀況堪憂,很難為家長提供有效的培訓服務。建議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上把如何與家庭溝通與合作的課程納入到專業(yè)人員職前和繼續(xù)教育培訓課程中,增加與家庭合作的內容,學習如何與家庭合作的技巧。積極開展專業(yè)人員業(yè)務培訓,提高相關服務人員開展家長工作或服務的專業(yè)能力,改變專業(yè)人員與家長合作的態(tài)度。
4.3多形式、多渠道滿足孤獨癥兒童家長的教育培訓需要
孤獨癥兒童家長的教育培訓是一個內涵豐富、連續(xù)相承的發(fā)展過程,家長培訓僅僅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家長培訓實施形式應該靈活多樣,不拘泥于傳統(tǒng)講授,可以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開展。
殘聯(lián)或教育部門可設立孤獨癥家庭支持專門網站,建立家長信息和資源平臺,保障家長獲取信息的渠道。開通家長咨詢專線電話,為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家長教育資料及咨詢服務。相關部門可在分析家長困難與需求的基礎上,系統(tǒng)探討家長培訓課程,編印孤獨癥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宣傳手冊發(fā)放給有需求的家庭。
以特殊學校、康復服務機構和殘聯(lián)為平臺定期舉辦家長課堂,提供家長教育講座,對家長進行集體培訓或者個別指導。同時,康復服務機構在開展家長培訓之前,有必要對家長進行需求評估,以家庭需求為導向,提供實用、具體的訓練方法或解決方案,方便家長在家庭操作與應用。
特殊兒童家庭的培訓需求是一個多層次和動態(tài)發(fā)展的變量,會受到兒童的殘疾程度、康復情況、家庭資源、家長心理歷程、家長的個性、社會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有比較大的個體差異和階段性。本研究結論僅代表本研究時段特定家長群體的一般需求。
[參考文獻]
[1]蔡淑桂.發(fā)展遲緩幼兒之家長親職教育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J].國立臺北師范學院學報,2002,15(9):363-386.
[2]王天苗.心智發(fā)展障礙幼兒家庭支持實施成效及其相關研究[J].特殊教育學刊,1995(12):75-103.
[3]陳明聰,王天苗.臺北市國立小啟智班學生父母參與之研究[J].特殊教育學刊,1997(15):215-235.
[4]Williamson L.Parents as teachers of children program(PATCH)[J].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1997(12):7-16.
[5]Truesdale-Kennedy M,McConkey R,Roberts PFP.An evaluation of a family-centred support service for children with a significant learning disability[J].Child Care Pract,2006,12(4):377-390.
[6]Turnbull AP,Summers JA,Turnbull R,et al.Family supports and services in early intervention:a bold vision[J].J Intervent,2007,29(3):187-206.
[7]Dempsey I,Keen D,Pennell D,et al.Parent stress,parenting competence and family-centered support to young children with an intellectual o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J].Res Dev Disabil,2009,30(3):558-566.
[8]Davis K,Gavidia-Payne S.The impact of child,family,and professional suppor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familie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J].J Intell Dev Disabil,2009,34(2):153-162.
[9]Sung M,Park J.The effects of a family support program including respite care on parenting stress and family quality of life perceived by primary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Korea[J].Int J Spec Edu,2012,27(3):188-198.
[10]Cohen SR,Holloway SD,Dominguez-Pareto I,et al.Receiving or believing in family support? Contributors to the life quality of Latino and non-Latino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J Intel Disabil Res,2014,58(4):333-345.
[11]Hooste AV,Maes B.Family factor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J].J Early Intervent,2003,25(4):296-309.
[12]Shulruf B.Parent support and education programs:a systematic reviews[J].New Zealand Res Early Child Edu,2005(8):81-102.
[13]Canary HE.Creating Supportive Connections:a decade of research on support for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J].Health Commun,2008,23(5):413-426.
[14]Hiebert-Murphy D,Trute B,Wright A.Parents' definition of effective child disability support services:implications for implementing family-centered practice[J].J Family Social Work,2011,14(2):144-158.
[15]Stuttard L,Beresford B,Clarke S,et al.Riding the Rapids:Living with autism or disability—An evaluation of a parenting support intervention for parents of disabled children[J].Res Dev Disabil,2014,35(10):2371-2383.
[16]Wilson S,McKenzie K,Quayle E,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social support and parenting skills in parents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Child Care Health Dev,2014,40(1):7-19.
[17]Tetreault S,Blais-Michaud S,Marier Deschenes P,et al.How to support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ocial support services[J].Child Family Social Work,2014,19(3):272-281.
[18]IDEA.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2004.Part A,Part C,Part D[R].Pub.L.No.108-446.SEC.631.2004.
[19]黃晶晶,劉艷虹.特殊兒童家庭社會支持情況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6(4):3-9.
[20]楊曙光,胡月璋,韓允.兒童孤獨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24):1872-1873.
[21]諶小猛,李敏.特殊兒童家庭親職教育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1):4-11.
[22]谷長芬,陳耀紅,曹雁.北京市0~6歲殘疾兒童家長教育需求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2(4):14-20.
[23]張海叢,劉琳.輕度智力落后兒童父母的學習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3):3-8.
[24]林云強,秦旻,張福娟.重慶市康復機構中自閉癥兒童家長需求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7(12):51-57.
[25]黃辛隱,張銳,邢廷清.71例自閉癥兒童的家庭需求及發(fā)展支持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9(11):44-46.
[26]呂曉彤,高橋智.自閉癥兒童母親在養(yǎng)育兒童過程中的需求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5(7):47-53.
[27]劉愛民.殘疾兒童家庭咨詢需求的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基礎研究·
Survey on Needs of Training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Beijing,China
GU Chang-fen,LIU Yang
Beijing Disabled Persons Rehabilitation Service &Guidance Center,Beijing 100070,China
Correspondence to LIU Yang.E-mail:liuyangshmily@163.com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ed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raining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Beijing.Methods From March to June,2013,154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Beijing were investigated with questionnaire.Results The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needed a wide range of training,especially the professional guidance and cooperation.The degree of education of parents and the gender of children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training.Conclusion The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need a wide range of training,especially the professional guidance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autism;children;pre-school;parents;training;need;family support
(收稿日期:2015-12-30修回日期:2016-02-29)
作者簡介:作者單位:北京市殘疾人康復服務指導中心,北京市100070。谷長芬(1974-),女,漢族,吉林遼源市人,碩士,社會工作師,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特殊兒童康復與教育,家庭支持。通訊作者:劉洋(1975-),男,主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社區(qū)康復、康復管理。E-mail:liuyangshmily@163.com。
DOI:10.3969/j.issn.1006-9771.2016.03.005
[中圖分類號]R749.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771(2016)03-026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