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慧
摘 要:在翻譯與跨文化交際中,中外雙方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導致誤譯、交際失敗等問題的出現(xiàn)。語言是人類用于交流的一種任意的言語符號的系統(tǒng),它是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又是一種文化實踐。而交際民族志學則是研究語言人類學的一個重要視角,是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關系研究的傳統(tǒng)流派之一,用于分析語言在社會文化聯(lián)系中的使用問題。本文將運用交際民族志學中的一些理論來分析處理翻譯中出現(xiàn)的文化點,以減少翻譯和交際中出現(xiàn)的誤譯等常見問題。
關鍵詞:翻譯與跨文化交際;交際民族志學;交際能力
一、引言
近年來,中外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國內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可是能達到翻譯市場要求標準的人才卻不多,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許多翻譯者在翻譯時出現(xiàn)誤譯和交際失敗等問題。在翻譯與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不同,這些翻譯和交際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用一些方法來分析處理翻譯中的文化點,以減少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某些誤譯及交際失敗問題。
二、交際民族志學
交際民族志學是20世紀60年代由海姆斯和甘柏茲最先提出的,該理論是人類學家研究語言現(xiàn)象時所運用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關系研究的傳統(tǒng)流派之一,用于分析語言在社會文化聯(lián)系中的使用問題。雖然是20世紀提出的理論,可是對如今的翻譯與跨文化交際還是起著重要作用。
中外文化具有許多不同之處,不論是從政治、經濟、道德等方面均有不同價值觀念,這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因為這需要翻譯者對中西方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了解。交際民族志注重跟語言交際相關民俗文化方面的因素,這就需要研究者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盡可能地用當地人的眼光解讀交際代碼和文化意義。在翻譯過程中,很多問題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翻譯工作者不了解譯入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一些民俗習慣,因此如果運用海姆斯的交際民族志學的相關理論,先了解文化背景,則可更加準確地翻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了解一個國家的民俗對交際和翻譯有很重要的意義,這不僅適用于跨國交流,同樣也適用于本國內不同民族的交流。例如:在中國,宗教間存在一些不同,尤其應說的是清真教,在和他們交際時,忌諱用左手握手、遞物等等,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骯臟的;在點餐等場合不能點含有豬肉的,豬在清真教中被視為不潔的動物,你也切記不能罵他們是豬,或提起豬的字眼,還有很多和其他民族交際時需要了解的相關民俗文化,尤其像維吾爾族,回族等,在此本文作者就不一一贅述了。在外國也存在一些民俗交際問題,如:在見面打招呼時,外國人通常會說: “How are you?” or “How do you do?”。而在中國見面時,則會說:“你吃了嗎?”或者是“你要去哪?”。這兩個打招呼的方式都會引起外國人的誤解或者反感。國外人很注重隱私,因此,如果問你要去哪,外國人則會很不舒服,覺得這是自己的隱私,不需要向別人解釋,相反,在中國,這只是一個見面打招呼,一種寒暄的方式。其實,上面這些都是日常交際中很常見的問題,通過上述例子相信讀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交際民俗志學在翻譯和交際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例句解析
在一次作業(yè)中,老師布置了一篇名為《京劇》的翻譯作業(yè),相信中國讀者都知道,京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歷史,它是中國的國劇,是東方藝術璀璨的明珠,對于這樣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翻譯,其中必定會出現(xiàn)許多這個民族的一些文化點,如若對此不了解,那翻譯出來的東西也很難被外國人所接受。在這樣一個翻譯作業(yè)中,翻譯者需要注意情景的選擇,需要確定翻譯目標以及用何種方式進行翻譯。下文作者將針對翻譯時出現(xiàn)的一些文化點做具體解釋。
例1:京劇演員在舞臺上主要使用四種基本的表演形式:唱(唱腔)、念(道白)、做(面部、身體造型和表演)、打(武打)。
翻譯1:Peking Opera performers use four basic performance techniques: singing (music for voices in opera), speaking (speaking in opera), acting (facial/ body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in opera) and fighting (fighting in opera).
翻譯1中,如果中國人看到上述英文無疑可以正確理解原文本想表達的意思,可是外國人看到則會一頭霧水。因為中外民俗文化背景不同,這句話是為了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國劇,因此,對“唱念做打”的翻譯,最好采用拼音翻譯法,直接用拼音翻譯,可以更好地讓讀者了解中國的文化;其次,對于“打”的解釋,如果單純的解釋為“fighting”,外國讀者很可能會將其理解為打架斗毆,引起誤解。因此,下文作者給出了一個較為恰當地翻譯。
翻譯2:Its actors and actresses use four basic performing methods on stage: chang (music for voices in opera), nian (recitation), zuo (facial and body posturing and acting) and da (martial arts).
以上關于京劇翻譯點方面的小例子,作者都是根據民俗志學的相關理論,在了解這個民俗文化背景后,對原文本做出的一些修改與分析,由此,讀者應不難發(fā)現(xiàn),在跨文化翻譯與交際過程中,民俗志學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總結
在翻譯與跨文化交際中,有很多誤解、誤譯以及交際失敗等問題存在,這些問題多半是由對文化點不理解或對于目的語國家民俗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導致,因此,在翻譯與跨文化交流中,翻譯工作者需運用相關理論分析問題進而給出恰當的譯文。而本文作者所述關于交際民族志學的一些理論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理論,僅供大家參考與學習。該理論是人類學家研究語言現(xiàn)象時所運用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關系研究的傳統(tǒng)流派之一,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減少翻譯時出現(xiàn)的誤譯及文化障礙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Ammon U., Dittmar, N. and Matteier, K.J., Sociolinguis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and Society.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7. Print.
[2] 陳建平,《翻譯與跨文化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 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 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