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軒
?
千古文人陶淵明:兼論陶淵明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郭世軒*
(阜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著名詩人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文人。他以自己獨特的人生與創(chuàng)作書寫了光輝的一頁,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給今天后現代語境下浮躁與困惑的人們以審美啟示和人生啟迪。在作為詩人、文人、名人和常人等方面,他皆有可圈可點之處。前人對他高度認同與稱贊,今人還應該積極繼承與發(fā)掘,帶著這筆充滿正能量的精神遺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然前行。
千古文人;陶淵明;當代價值;審美啟迪
在當今工具理性、科技理性長驅直入的生存語境下,價值理性、人文理性受到冷遇。人們在享受極大豐富的物質文明之時,精神上倍加渴望寬松自由的心靈慰藉。建設和諧中國和小康社會,是全民族的期盼,美麗中國的夢想更是提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議事日程。如何使個體身心平衡全面發(fā)展、社會文明和諧進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全面和諧,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前提。因此,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我們迫切需要了解與研究的對象。深入研究陶淵明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對陶淵明的理解由感性直覺上升到理性敬仰,而且還可以為功利的社會和浮躁的心靈帶來諸多審美啟迪:只有減少功利性,注重體驗性,才能找到安頓心靈家園的最佳選擇,實現詩意的棲居。
陶淵明是“千古文人”,為歷代有識之士所敬仰。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無可爭議的歷史事實。在這里,“千古”即“千載”,有年代與價值久遠等含義?!熬词⒋X,掩淚悲千古”(李白《丁都護歌》),這是指年代久遠?!白源艘院?,北宋諸公皆奉杜為正宗,而杜之名遂獨有千古。”(趙翼《甌北詩話·杜少陵詩》)這是指具有長遠存在的價值。“王初以才名自詡,目中實無千古。”(蒲松齡《聊齋志異·仙人島》)這里指歷史知識?!昂鰝髑Ч判?,虛抱一生疑?!保ㄈ~適《贈夏肯甫》)這里是死的婉辭,有永別與不朽之意。在這里,“千古文人”是指在久遠年代中具有長存價值的文人,雖已作古,但卻成為一個無法忘卻與忽略的歷史存在。在此意義上,陶淵明是地地道道的“千古文人”。謂予不信,有史料與評說為證?!坝星лd魂,斯文或宜當?!盵1]37這是北宋著名詩人、江西詩派盟主黃庭堅在《宿舊彭澤懷陶令》的心聲。“千載淵明翁,誰謂不知道?!盵1]119這是金代詩人趙秉文在《和淵明飲酒》詩中的斷語,當然也是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誤解陶淵明的反駁[1]18。元代學者王若虛的《題淵明歸去來圖》這樣稱賞:“折腰不樂翻然去,此老猶為千古人?!盵1]120另外,高度評價陶淵明的還有不少,如“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1]121“因君寄高韻,千古動遐矚”[1]123等。需要補充的是,陶淵明為后世文人所景仰,經過了一個艱難曲折的認同與發(fā)現過程。大致說來,在陶淵明生前的東晉末年與南朝宋初,作為文人的他是寂寞的。在公共社會文化空間,他主要以“隱士”著稱。拜訪者多為奉命赴任的官員或遭受貶謫的文人。前者如檀道濟,后者如顏延之。在他死后的南朝,陶淵明的文名與詩名相對寂寞,只有蕭統(tǒng)、鐘嶸等人予以認同與發(fā)現。到了隋唐五代,作為詩人的陶淵明正式引起王績、李白、白居易等不少詩人的重視。進入北宋,陶淵明作為著名詩人被歐陽修、梅堯臣和蘇軾等人經典化,陶淵明的接受與研究呈現第一次高潮。稍后,元代短暫的統(tǒng)治影響了陶淵明的接受,研究者相對較少。進入明代,陶淵明研究呈現出群體接受的趨勢。到了清代,陶淵明的接受出現了第二次高潮。“五四”運動之后,陶淵明在現當代文人眼中主要成為詩意的象征。事實證明,在晉以后的古代與現代文學史上,大凡著名的文人,不論是褒貶好惡,與陶淵明多有結緣。由此可見,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千古流傳的文人,代表著一種理想、一種希望和一種境界。這種理想,引無數文壇英才競折腰;這種希望,開拓了士人超越世俗困境的詩意空間;這種境界,引渡我們穿越日常生活的繁瑣與無奈,走向藝術化的人生之路。在紛繁復雜、急功近利的今天,陶淵明仍然是值得我們仰望的星空。走進陶淵明,有助于我們擁抱美好的人生;感悟陶淵明,讓我們開始新的里程——詩意的棲居。
陶淵明憑什么能夠成為千古文人并令后世文人膜拜有加?他之所以成為后代文人的夢想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可以說,作為千古文人,陶淵明最值得后人欽佩之處,就是作為一個大寫的“人”,他是一個最本真、最純粹的人。無論是作為詩人、文人、名人、常人,他皆有可圈可點之處,成為永恒的話題。在西方,莎士比亞成為“說不盡”的話題[2]217-230。在中國,陶淵明很早就成為“說不盡”的焦點。其人品、傳奇、創(chuàng)作與精神足以令后人“‘高山仰止,景行景止?!m不能至,心向往之”[3]1566。歌德認為,讀了莎士比亞的作品,世界就會變得完全透明,并且以最簡單的方式來實現[2]217。同樣,陶淵明也具有這種偉大品格。其“說不盡”之處可以用最簡單的形式表現出來,集中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作為詩人,他具有難以超越的單純;作為文人,他擁有收放自如的本色;作為名人,他富有安頓心靈的和諧;作為常人,他享有甘于平淡的真實?!八谷苏嬗械溃c日月懸。”在這里,趙孟頫把陶淵明與屈原相并列,足以見出他對陶淵明的高度認同與崇拜。作為南宋的皇室后裔,趙孟頫的評價很值得玩味。司馬遷曾高度評價屈原的用語在陶淵明身上亦適用,在愛國求真、固守家園等方面被視為高度的一致?!坝鄧L謂楚之屈大夫,韓之張司徒,漢之諸葛丞相,晉之陶征士,是四君子者……”[1]125在這里,吳澄視陶淵明為四君子之一,其共性在于忠義堅貞、固守節(jié)操。
作為詩人,陶淵明具有難以超越的單純。這種單純不僅表現在心地的單純,而且表征為用語的平淡。在代表作《歸園田居》中,他把自己決心歸隱田園的心路歷程毫無保留地呈現,不做作、不虛飾、不矯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表明自己歸園田居的理由?!傲b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4]76,表現了自己歸園田居的本性與決心。在他看來,“歸園”如同鳥兒留戀舊林、魚兒思念故淵那樣自然,是一種不可遏止的心靈沖動和精神需求。與之相對應,“離園”是為了謀生,尋求更好的生活狀態(tài)以改變“親老家貧”的困境,盡人子和人父的責任,正如同鳥兒出巢覓食以奉老愛親、反哺報恩一樣。這種離園之舉如同鳥兒飛翔、魚兒出游那樣是體現自由本性的運動。“開荒南野際……雞鳴桑樹巔。”這是真正的“田居”體驗和心靈的高度認同,而非沽名釣譽、曲線救國式的炒作。這也是他與“尋陽三隱”之一周續(xù)之的巨大區(qū)別之所在[5]332-334。僅此一點足以獲得南宋大儒朱熹的高度認同與評價:“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要清淡,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zhèn)€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盵1]75詩人的真正需求是“余閑”與“自然”。詩人沒有自我拔高、自我貼金,向政治愛國、固窮守節(jié)等宏大敘事上靠攏,而是非常低調、平淡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精神需求。這是《歸園田居五首》第一首的內容,也是詩人歸隱后首次面對自己心靈的真情告白?!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被貧w大自然,力耕自給,早出晚歸,辛苦中飽含隱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边@是第五首的真實想法?!皻w園”不是為了虛名浮利,而是為了心安理得的“田居”:遠離異化和憂患的生活,渴望真正的詩意生活和安居樂業(yè)。這種平淡的語言和單純的心地,既是他的不足也是他的優(yōu)點。做田家人,說田家事,用“田家語”,在詩歌發(fā)展史上頗具開創(chuàng)性。正因為如此,在南朝文壇,他不被視作純粹詩人與文人。蕭統(tǒng)與鐘嶸極力為之辯護。只有到了北宋,這種形式的詩歌才得到極高的評價?!坝鄧L評陶公詩語造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也?!盵1]50由“隱逸詩人之冠冕”到“真詩人之冠冕”,這是一次質的飛躍?!八F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盵1]30來自曠世文豪蘇軾等人的評價最終確證了陶淵明及其詩歌的價值。這種發(fā)自內心的單純令后來許多慕陶者望塵莫及,其和陶詩也難以與之比肩。即使大才如蘇軾者也概莫能外?!皽Y明詩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學他平淡,便相去遠矣?!盵1]74“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于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東坡乃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雖其才高,似不費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盵1]75
作為文人,陶淵明具有常人所無法企及的地方就是收放自如的本色。一般說來,詩歌是詩人真實心靈的本色表現。只有真詩人才有真本色,只有真本色才有真詩歌;反之亦然。陶淵明的詩歌之所以贏得后世文人的高度認同,恰恰在于它具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本色與純真?!翱鬃硬蝗∥⑸撸献硬蝗§读曛僮?,惡其不情也。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在其真?!盵1]33蘇軾在“直”與“廉”的對比中充分肯定了陶淵明的可取與可貴之處。微生高、於陵仲子等隱士之所以不為孔孟等儒家創(chuàng)始人所肯定,是因為他們的“不情”——不近情理、不合人情之常,甚至有無情、矯情之嫌。前者借物與人,雖有美名,但非率真、誠實[6]51-52;后者故作清高,前后不一[7]158-161。相比之下,陶淵明卻符合常人常情的心理:率性而為,本色天真。官場的出入進退最能見出一個人的品行與本性。能入能出,處之泰然,榮辱度外,率真任情。想出來做官,就出來做官,并不認為這是丟人之事。感覺到壓抑了就抽身而退,并不認為這是清高之事。這里既沒有任何的扭捏與不適,也沒有進退皆憂的猶豫徘徊。這種超越與本色足令擁有“進退皆憂”[8]224情結的宋代文人心生羨慕。除了自由的出處進退令人羨慕之外,尤為常人所難以做到的就是直面困境的態(tài)度。面對饑餓與貧窮,一般人出于虛榮等考慮選擇回避與退讓。面對富足與飽暖,又常常難以自持,往往得意忘形,胡作非為,飽暖思淫逸。而只有陶淵明才能如此淡定與豁達:“饑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盵1]33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子:只有拳拳之心,而無扭捏之態(tài)。正因為如此,他才引古今文人學士競折腰。
作為名人,陶淵明追求的是能夠安頓心靈的和諧。陶淵明在仕途上的自由出入、在名利場中的抽身而退以及生活中的率性而為,就是為了求得心靈的安泰與和諧。正因為他在心靈上的和諧,才不至于在出處定奪上錙銖必較、政治得失上劍拔弩張和人際關系上據理力爭。陶淵明生活的語境迥異于屈原生活的戰(zhàn)國。因此之故,面對一個弱不禁風的小朝廷,他沒有必要面折廷爭。同時他也沒有這種機會與資格。屈原是三閭大夫,屬于上層貴族階層,直接參與國家大事的制定與貫徹。眼看楚國被秦國的奸計逐漸銷蝕而成日落西山之勢,他試圖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但忠言逆耳不為楚懷王所接納,小人的甜言蜜語終占上風,屈原忠君愛國的主張和抱負落空,最終在貶謫中走向死亡:自沉汨羅江以明志。屈原的愛國之情可與日月同輝,但這種以死抗爭、以死明節(jié)的壯舉頗受非議:或以為以死殉節(jié)不值得[9]287-288,或以為露才揚己陷君王于不義[9]585。這種爭論從兩漢直至魏晉南北朝以后從未間斷。當然,隨著大一統(tǒng)局面的結束,長期的分裂割據趨勢逐漸淡漠著儒家忠君愛國的觀念,從一而終的士人節(jié)操也被稀釋殆盡。陶淵明始終奉行的是儒家的觀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10]207“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7]304。他所處的時代,無論東晉末年還是劉宋時代,皆以無道為主,有道之時可謂寥寥。弱小的司馬王朝無法左右政治局面,始終在軍事強人的要挾之下蹣跚而行。在十數年出入官場的幾度徘徊中,他那小吏的身份是無法左右時局大政的。既然無法通達,兼濟天下的宏愿也就自然落空。在天下無道之時隱居時局之外,卻始終能夠做到獨善其身。在亂世之中,“不求聞達于諸侯”[11]433,而只奉行“生貴于天下”[12]1953的生命哲學常常使人更傾向于獨善其身?!肮沤衤勅耍朴谵o,而克行之者鮮。踐其所言,能始終而不易者,其惟淵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盵1]122如果假以機緣與時日,陶淵明也能夠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的。也許,陶淵明就在對政治局勢兇險趨勢的覺察中悄然離去,歸園田居,以求得最終心靈的和諧。在政治和諧與身心和諧兩者的權衡之下,他始終定位于身心和諧,義無反顧,從未動搖過。因此,歷代高人雅士皆難做到的,陶淵明悄悄地踐行并做到了!正因為如此,朱熹對他才推崇備至?!坝枭лd后,尚友千載前。每尋《高士傳》,獨嘆陶淵明?!盵1]76即使在歸隱之后,在別人眼中成為名人的他依然如此:只求內心的和諧,而不刻意打扮與作秀。史料所載,在達官貴人的前來拜訪中,他不為所動,只以本真示人。陶淵明“不待安排”[1]75的詩歌正是其為人“不待安排”的最直接表現。在他心目中,只有一種人:那就是真人、常人,而無官人、名人、庸人、俗人之分。即使“被名人”,也依然故我,始終如一。試想,古今又有幾人能夠如此?
作為常人,他享有甘于平淡的真實。既然內心和諧成為他的最高追求,那么言行一致、和諧自然就是最大的真實,否則,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假象?!叭醪缓门?,長實素心,學非稱師,文取旨達,在眾不失其寡,處言愈見其默……年在中身,視死如歸,臨兇若吉;藥劑弗嘗,禱祀非恤……陳書輟卷,置酒弦琴。居備勤儉,躬兼貧病,人否其憂,子然其命……仁焉而終,智焉而斃?!盵5]269-270在顏延之看來,人可分仁者與智者兩類,仁者壽終,智者斃命。在那戰(zhàn)亂年代,六十歲以上者應該是長壽的。63歲而終的陶淵明無疑屬于仁者、壽者。陶淵明年少之時,不喜歡出風頭,擁有一顆平常“素心”。好讀書,不求甚解,不為稱師成名;寫文章,只求文辭通順意旨暢達;為人處世,沉默寡言,保持心靈的寧靜,其他的則屬多余。這是他對待名利的態(tài)度,足以讓人嘖嘖稱贊。在那個玄言為高滔滔不絕的語境中,保持清心寡欲、惜言如金的心態(tài)是多么地不易與可貴!事實證明,那些“咄咄逼人”[14]536語境下的玄學家無一不在人為的名利紛爭所釀成的災難面前灰飛煙滅、身首異處。機而生智,智而生詐,詐而生奸,奸而生禍,禍而生難。這也許就是眾多玄學家的心態(tài)與歸宿吧!再看陶淵明是如何對待生死禍福的。人到中年,不是萬事休,而是看得開、悟得透。所謂“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0]52。當時的達官貴人都在祈求長生不老和延年益壽,或者功名之心過于強烈而被政治漩渦所吞噬,而陶淵明卻能“視死如歸,臨兇若吉”卻得善終,怎能不令人驚嘆?!面對疾病與死亡,不喜亦不懼,只求“縱浪大化中”[4]67。只有這樣的心態(tài),才能做到臨兇若吉、藥劑弗嘗、不禱不祀。他的興趣愛好就在與詩書琴酒為伍,勤儉持家,與貧病交加相伴卻能甘之若飴,自得其樂?!皽Y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盵5]332他并不是胸無大志者,而是當抱負無法實現之時,靜處以默,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與個性,做到任真自得。這就是一顆平常之心、真實之心。
在當今后現代語境下,面對物欲的誘惑、圖像的沉迷和心靈的煎熬,我們如何保持一顆平常之心,以和諧的心靈應對來自于環(huán)境的壓力、生存的困惑、功利的焦慮,以走出“現代人的困境”?陶淵明可以為心靈焦渴的我們帶來一絲清涼之風,給我們以審美啟迪與心靈洗禮。如前所述,陶淵明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是一碗心靈雞湯,而是心靈的春風洗禮和源頭活水:憂慮之時慎取舍,取舍之中見智慧,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為心靈安頓找到詩意棲居的家園。
陶淵明在當代語境下的意義與價值主要表現在“自我”完善與“自我”實現上。具體說來,那就是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尊重自我、完善自我以達到實現自我和詩意自我?!罢J識你自己”,是雅典娜神廟的箴言。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除了偶然因素和外力所致外,主要就在于自我認識的缺失。當然,有了清醒的自我認識之后,還必須具有果敢踐行的勇氣。許多天才文人的悲劇既與認識不足有關,也與缺少勇氣相連。既要慧于“知”、認清自己,還要勇于“行”、把握自己。要做到真知與真行的辯證統(tǒng)一: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陶淵明經過多次“試錯”之后,勇敢地從官場之路全身而退:“覺今是而昨非?!盵4]460正如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只有成為真人,才不至于誤人和自誤。把握你自己,就是敢于面對各種誘惑,勇于做出淡定、慎重與獨立的選擇,使自己不迷失方向、人云亦云。真正做到:我選擇,我負責,無怨無悔。尊重你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的內心需求,不為外在物欲所誘惑與動搖。這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尊重自己的心靈認同和良知選擇,對自己的未來和命運負責。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贏得別人最大的尊重!陶淵明勇敢告別官場回歸田園,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相形之下,動輒見異思遷、好高騖遠則是對自己未來的輕率選擇。完善你自己,是指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是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的。自我認識是一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的。有時候甚至是非常痛苦的,非有壯士斷臂的決心而難以實現。既然慎重地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與處境,就要勇敢地去承擔,無怨無悔,無畏無懼,身體力行,慎始慎終,更要慎獨;在各方面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和完善:日日新、又日新。實現你自己,是自我完善的高峰。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自我實現是人內在價值的最大實現,充分展現人性的光輝,尋找詩意的棲居,皈依自己的精神家園,以使自己得到最大的精神快樂[13]146-148。只要是自我實現,不論職務高低、職業(yè)貴賤,只要你高度認同自己的選擇,你就是在實現自我、幸福自我。詩意你自己就是使自己的生活與人生充滿著情趣與快樂。自我實現的人,是最強大的人。戰(zhàn)勝自己,就是最好的強者?!皠偃苏哂辛?,自勝者強?!盵15]198只有遵循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的人生目標,才是美好的生活和自由的境界。陶淵明使我們充分感受到詩意棲居和詩意人生的重要意義與價值??梢哉f,陶淵明進行時空穿越,為當代意亂情迷的人們點亮一盞“心燈”,指引人們走向和諧健康的航程。
作為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詩人,陶淵明千百年來一直活躍在仁人志士心中,尤其是宋代以來成為文人敬仰的對象?,F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陶淵明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陶淵明的背影——隱者形象,陌生的是陶淵明的精神——詩意形象。前者是歷史的定位和誤解,后者是深入的研究和當代的對話,尤其是今天焦慮不安的人們所應該坦然面對和欣然接受的。作為詩人、文人、名人和常人的陶淵明永不過時,作為人們心靈慰藉的“偶像”更不會走向黃昏!讓我們與陶淵明攜手同行,一起走向未來,以身心和諧的姿態(tài)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1]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陶淵明資料匯編(上、下冊)[G].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歌德.論文學與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5]郁沅,張明高.魏晉南北朝文論選[G].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8]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張少康,盧永璘.先秦兩漢文論選[G].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10]李澤厚.論語今讀[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11]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M].長沙:岳麓書社,1984.
[1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科林.威爾森.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義[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14]許紹早,王萬莊.世說新語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5]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Tao Yuan-Ming as an Eternal Literati: On Hi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Significance
GUO Shi-xu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 famous poet Tao Yuan-ming is an eternal literati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In his own unique and creative writing he has written a glorious chapter in life, sparkling in the history sky, given rash and confusing people with aesthetic revelation and life inspiration, in the today’s postmodern context. In terms of as poets, literaties, celebrities and ordinary people, who are worthy of it. Our predecessors have highly agreed with and praised it, today we should also actively inherit and explore him, take this spiritual heritage full of positive energy to move 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eternal literati; Tao Yuan-ming; contemporary value; aesthetic inspiration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6.16
I206.09
A
1004-4310(2016)06-0078-05
2016-10-05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晉-宋時期的文學傳播與陶淵明的經典化歷程”(ahskf09-10d79)。
郭世軒,男,安徽臨泉人,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博士,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點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與中國古代文化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