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涼紅
摘 要: 教學生活化的實現,是教師在深入學習《課標》,充分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設計的過程,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是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教學的大智慧,設計有意義的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更高效地實現教學三維目標。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內容生活化 過程生活化 實現策略
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實踐與探索的漸進過程,教材內容的更新總是或多或少滯后于教學理念的更新。因此新課標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有跨越學科界限的勇氣,善于積累資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加工、整合,使之成為學生熟悉的,有親身體驗的、看得見摸得著、有興趣學習的知識,使一幅幅遠離學生真實生活的理想圖景回歸生活世界,實現數學知識與生活世界的融合,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確定“主體教育觀”,這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時代精神。所謂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并強調發(fā)揮學生這一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使學生學會生活,磨礪人生,強化學生主體的情感、能力、個性與人格品質。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教材與時俱進
“在生活中學習”,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應是一種真實情境。數學的符號、公式和定理,都是因為生活中的需要而發(fā)現或發(fā)展而成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活生生的素材,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和加工,使枯燥的書本知識變得生動活潑、簡明易懂,會讓教學事半功倍。例如:“相遇問題”的教學,我做了如下嘗試,效果較好。師: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今天李明同學的作業(yè)本忘記帶來,現在又要急著上交,可以采取什么辦法?生1:李明回家拿。生2:可是,學校規(guī)定上課時間學生不能離開校園。我認為可以借老師的手機打電話給他爸爸,讓他爸爸送來,李明去校門口接。師:好辦法?,F在要求兩人同時出發(fā),怎么辦?生3:還是打個電話,比如說好8:05同時出發(fā)。要求他爸爸騎車送過來更快。(8分鐘后,李明回教室。)師:請李明同學說說見到他爸爸的一些具體情況。李明:我走到校門口時,是8:10,爸爸恰好也到校門口,我接過作業(yè)本就往回跑。生4:說明兩人在校門口相會了。師:對?,F在李明平均每分鐘走50米,他爸爸騎車每分鐘行500米,教室與李明家相距2750米。請你求出李明拿到練習本所需的時間。
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感到問題就是生活中的事件,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動力;同時,問題的產生促使學生對問題解決方式的探索,以及對選擇的方法分析,從而引發(fā)學生對相遇問題的學習,促使學生主動發(fā)展,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把兒童熟悉的生活和感興趣的事物組織加工成富有生成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是組織教學者和編寫教材者遇到的難題之一。經過實踐,我們認為:(1)用兒童的眼光看生活。要呈現豐富的生活場景,關注有趣的童話世界,讓學生提前熟悉比較抽象的學習材料。(2)按發(fā)展的要求去選擇,能體現多學科的知識融合;啟發(fā)多層次的數學思考;承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3)從學習的角度去加工,留出自由的選擇,組合和處理信息的空間;設置與認識水平相適應的挑戰(zhàn)性問題。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實現三維目標
1.運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有:語言直觀、實物演示、游戲、多媒體教學、社區(qū)教學實踐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呈現方式創(chuàng)設現實化、活動化、生活化情境,幫助學生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上下樓梯誰走錯了”一課。一位教師在部分學生毫無生活體驗的情況下,先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如果我們班48名同學一齊上樓(無論從哪個方向)的同時,另一個班級的小朋友(48名)下樓,會有什么情況發(fā)生?”學生回答:“擠!”“會碰撞!”“走不動……”“那么,怎樣上下樓才能有秩序呢?”一語激起千層浪,教室內頓時沸騰起來。通過激烈討論,同學們達成一致:無論上、下樓都沿著右邊走。最后,教師帶領他們走進生活——驗證結論。這樣教學,不僅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2.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發(fā)展學生數學能力。
學生的生活經驗,包括其經由學校以外的生活實踐而形成的各種數學知識和技能(這就是所謂的“日常教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們在此也就必須明確強調超出生活經驗而上升到“學校數學”的必要性,追求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計算能力、概括能力、空間觀念等,同時滲透一些必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例如:在一年級“長方體、正方體的初步認識”一課中,學生已初步實現了從“模型”到“圖形”的轉化,不要到此為止,要繼續(xù)對比“模型”和“圖形”,觀察、再觀察。如:一個學生提出正方體圖形的側面為什么看上去是斜的”(平行四邊形),這就是富有思考的體驗。在比較了長方體和圓柱體實物進,有一個學生說:“我試一下,圓柱可以滾動,而長方體實物不能滾動。”這就是對具體事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這樣,學生真正成為認識事物的主體,樹立了自信,多種能力得以發(fā)展。
3.在生活化的數學過程中,讓學生形成情感價值觀。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就是說學生通過這方面的學習能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形成良好的、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而借助生活化的教學,讓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返璞歸真,更能培養(yǎng)學生愛學的情感、頑強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懂得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總能找到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抓住了聯系,就能把活學到的知識進行活用。如在學習“百分數意義”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班有30%左右的學生在家使用電腦上網,其中2/3的學生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而1/3的學生卻在玩網絡游戲,就這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這樣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思考、解決身邊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思想教育。
人的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之中才有意義,小學數學教學走生活化道路,緊密聯系生活實踐或盡量挖掘與生活有聯系的,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才能使數學教學充滿活力,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綜合實踐能力和個性品質,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和人自身發(fā)展,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