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
郭玉瓊
(皖南醫(yī)學院 思政部,安徽 蕪湖 241001)
?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第二課堂建設芻議
——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
郭玉瓊
(皖南醫(yī)學院 思政部,安徽 蕪湖 241001)
摘要:在大學生中弘揚和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性特征以及教育內容,決定了該課程在高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為提高實效,必須充分發(fā)揮“基礎”課第二課堂獨特優(yōu)勢。從提高學生參與度、為學生提供自主獲得資源的機會、建立反饋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加強“基礎”課第二課堂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第二課堂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旨在引導青年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基礎”課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性特征以及教育內容,決定了該課程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更充分、更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基礎”課教材在2015年再次進行了修訂,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論體系到教材體系的轉化。然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真正內化為青年學生的價值追求、外化為青年學生的自覺行動,關鍵在于能否完成教材體系—知識體系—信仰體系的轉化。馬克思在《思想如何變成物質的力量》一文中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薄盎A”課第一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重點是指導大學生從理論層面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奠定大學生認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基礎。然而在價值多元化的大數(shù)據時代,單一的第一課堂教學由于受時間、空間、教學方式所限,無法高效地完成教材體系—知識體系—信仰體系的轉化。由此,探討如何將第一課堂向第二課堂延伸,把第二課堂建設成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進而全面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重視“基礎”課第二課堂的建設,發(fā)揮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殊作用
“基礎”課第二課堂是在“基礎”課第一課堂教學之外,圍繞課程育人目標,引導和組織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的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教育為基礎的教育活動。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基礎”課第二課堂承擔的是“基礎”課相關知識補充、知識內化成行為,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節(jié),包含與“基礎”課教學目標相關、除了課堂教學以外的諸如學術文化活動、學科競賽、科研訓練、社會工作、技能培訓和社會實踐等內容,是一個變化的、開放性的教育途徑?!盎A”課第二課堂外延大于“基礎”課的實踐教學部分,在教育形式上不限于隱性教育[1]。
青年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通常要經歷知—信—行,亦即理性認知—理論內化—行為外化三個階段。能否順利完成三個階段的轉化,是檢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效果的重要標準。大學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基礎”課課堂所傳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僅僅對教師所授理論虛假認同,關系到三個階段能否順利轉化。也就是說,在這三個階段中,理論內化即“信”是關鍵的一環(huán)。根據接受理論,接受客體要通過接受主體自身接受圖式的選擇和同化、順應的作用才能納入接受主體。而接受主體的接受圖式可以從主體已內化知識和主體認知思維能力兩個維度來考量[2]。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發(fā)生了深刻的調整,一些社會問題隨之產生。缺乏社會閱歷和辨別能力的大學生必然會受到各種不同,甚至違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觀的沖擊。當這些已內化知識與“基礎”課所傳授知識不相符時,價值沖突不可避免。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單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授時,會出現(xiàn)概念化認同、教條化認同,甚至抵觸化認同,卻無法將其內化為內心信仰。
“基礎”課第二課堂在內容上突破了教材局限,更加全面、更加豐富、更貼近生活;在實現(xiàn)形式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性、靈活性、互動性、實踐性更強。這些特點有利于改變大學生的接受圖式,調動大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效果。一方面,“基礎”課第二課堂中學術文化活動、學科競賽、科研訓練等主題鮮明的活動能彌補第一課堂由于教學時間、教材內容所限所造成的無法深入系統(tǒng)地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缺憾。更為重要的是,第二課堂能為大學生提供有助于理解、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更全面、更豐富的知識基礎,有利于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如果大學生擁有了結構合理的道德知識,那么作為接受客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很快納入接受主體——大學生的認知圖式并被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社會實踐等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教育途徑發(fā)揮了大學生的主體性,使大學生在實踐中主動探索、積極思考,既有利于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發(fā)現(xiàn)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和應然,也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認知、思維能力的提高,使接受圖式得以優(yōu)化,從而不斷實現(xiàn)主客體的雙向建構,促進德育效果的提高。同時,第二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學習回應了大學生對人文情懷的訴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這一過程中從理論概念具體為生動的人物或者故事。融入了情感因素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自然能更順利地進入主體的接受通道。
二、抓住 “基礎”課第二課堂建設的關鍵點,提升“基礎”課第二課堂的實效性
“基礎”課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對在大學生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特殊的優(yōu)勢和獨特的作用。如何將這些優(yōu)勢和作用發(fā)揮出來,使得第二課堂具有實效?應從提高學生參與度、為學生提供自主獲得資源的機會、建立反饋機制三個關鍵點著力。
1.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提高 “基礎”課第二課堂的學生參與度
學生是第二課堂的主角。提升“基礎”課第二課堂實效性,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吸引學生參與??刹扇W生參與第二課堂情況折合為平時成績的方式,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但這種具有導向性的政策只有短期之功,要讓學生真心愿意參與第二課堂,真正感受到第二課堂對自身的教育作用,關鍵要做好第二課堂的文章。
2015年修訂版“基礎”課教材分為適應篇、理想篇、中國精神篇、人生價值篇、道德篇、法治篇等六部分內容,教師可根據篇章內容和學生上課情況采取不同的第二課堂活動形式。如:針對適應篇,可指導學生通過微電影、小品、攝影、征文等形式用心去發(fā)現(xiàn)大學新生活的美,去尋找適應大學的途徑,去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校園人或物上的體現(xiàn);針對理想篇,可邀請將個人理想融于中國夢實踐的青年榜樣開展講座,或推薦學生觀看此類模范人物的宣傳視頻,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對學生加以引導;針對中國精神篇,可組織學術文化活動或學科競賽,普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感受大美中國中激發(fā)愛國情懷、領悟時代精神;針對人生價值篇和道德篇,可推薦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和“最美”系列公益宣傳片,可與校團委等學生管理部門合作,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工作和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人生價值、錘煉道德品質;針對法治篇,可組織學生旁聽庭審或開展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對法律尊嚴有更直觀的感受。針對“微”時代大學生獲取資訊的特點,可推薦給學生幾個公益性質并專注時事的公眾號,方便學生更多地了解世界和中國。除此之外,還可利用學校為提高學生科研能力而提供的諸如大學生科研項目、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挑戰(zhàn)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等平臺,指導學生開展科研訓練。
口碑是最好的宣傳。一旦學生感覺到了“基礎”課第二課堂形式的活潑,并確實有利于擴充知識、鍛煉能力,口口相傳,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并認真對待,從“要我參與”轉變?yōu)椤拔乙獏⑴c”,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地位得以真正實現(xiàn)。
2.完善“基礎”課第二課堂管理,為學生提供自主獲得資源的機會
首先是教師資源。建設高水平、有實效、有影響力的第二課堂離不開教師的傾情投入。從第二課堂形式的選擇、主題的確定,到活動的實施、學生的指導,再到效果的評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教師的參與。教師的素質狀況和用心程度決定了第二課堂開發(fā)與建設的范圍和程度。因此,應探索“基礎”課教師承擔第二課堂教學的職責規(guī)定和工作量計算方法,明確教師權、責、利。如規(guī)定每位教師每年承擔第二課堂教學的工作量,該部分工作量折合為課時,享受課時津貼。同時,教師承擔第二課堂教學的業(yè)績可作為職稱晉升的參考。政策的保障和激勵,能為第二課堂建設提供持續(xù)開展和不斷提高的動力。
其次是信息資源。這里的信息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第二課堂活動信息,以通知的形式出現(xiàn);二是指第二課堂教學信息,以報刊、書籍、圖片、文字、錄音、錄像、影視作品等形式出現(xiàn)。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是以得知第二課堂開展活動的時間、地點、方式為前提的。教師可在第一課堂發(fā)布消息,但最便捷有效、傳播最快的方式還是利用門戶網、微博、微信、QQ等現(xiàn)代信息傳播媒介,這也是第二課堂教學信息的傳播途徑。因此,教師應在第一課堂上將“基礎”課門戶網、微博、微信、QQ信息告知學生,并保證這些傳播媒介的更新速度。在應用這些傳播媒介時,應將不同媒介的優(yōu)勢和傳播目的結合起來考慮,綜合運用,讓現(xiàn)代傳播媒體充分為“基礎”課第二課堂所用。如:門戶網的優(yōu)勢是大而全,因此“基礎”課門戶網欄目分類應清晰,能及時發(fā)布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動態(tài),并保證學生可通過相關章節(jié)的欄目鏈接獲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補充知識、音像資料、文字資料等。微博的優(yōu)勢是開放、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教師可通過微博發(fā)表教學心得,轉發(fā)專家撰寫的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深度好文。微信是目前最火的即時通訊軟件,可建立“基礎”課公眾號,及時發(fā)布消息,轉發(fā)時政要聞,方便快捷,學生亦可以“基礎”課公眾號為中介,發(fā)現(xiàn)其他公眾號,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和更多樣的信息來源。相對于其他通訊軟件,QQ的受眾比較確定,信息傳播的集中程度較高,非常適用于與學生的交流和對學生進行指導。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好現(xiàn)代通訊軟件,確保學生能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
再次,是實踐活動資源?!盎A”課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資源可聯(lián)合校團委、學生共同開發(fā)。對于校團委組織的或者學生自行參加的社會工作或社會實踐,教師要指導學生將實踐內容與教學內容相聯(lián)系,做好總結。對于“基礎”課教師開發(fā)的資源,應及時告知學生,保證學生能公平地享有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若因條件所限,某次實踐活動不能由所有學生參與,則應組織參加實踐活動的學生進行宣講和分享,讓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
3.建立反饋機制,提升“基礎”課第二課堂實效
反饋原是物理學概念,后被引申至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等領域,指當事人通過了解活動結果,對造成活動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不斷改進活動過程從而使活動結果不斷接近預期的過程。
“基礎”課第二課堂的建設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一種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合乎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接受規(guī)律、能切實提高“基礎”課實效性的第二課堂建設模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而這個不斷試錯、糾錯的過程離不開適時有效的反饋。
“基礎”課第二課堂的建設是為了彌補第一課堂的不足,提高“基礎”課的實效性。因此,課程建設的反饋機制應以有利于提高“基礎”課第二課堂的價值為出發(fā)點。這里所說的“基礎”課第二課堂的價值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基礎”課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補充價值;二是“基礎”課第二課堂對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法律素質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的價值;三是“基礎”課第二課堂對教師提高業(yè)務能力的價值。這意味著反饋信息的收集應考慮到多元化的主體。
以學生為主體。“基礎”課第二課堂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對第二課堂有什么樣的期待,希望第二課堂以什么形式進行,第二課堂對他們的發(fā)展能否產生積極的作用,第二課堂的組織和教師指導是否到位,學生最有發(fā)言權。收集以學生為主體的反饋信息集中在:第二課堂是否與第一課堂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第二課堂是否受學生歡迎,需要進行哪方面的改進;第二課堂中指導教師的資源是否易于獲得。
以教師為主體?!盎A”課教師是第二課堂的主要組織者和引導者。他們既能站在組織者的角度感受學生對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程度、受教育程度和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補充作用的發(fā)揮程度,又能站在引導者的角度期待“教學相長”的效應對自身業(yè)務能力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收集以教師為主體的反饋信息內容集中在:學生是否積極參與第二課堂,表現(xiàn)如何;第二課堂是否發(fā)揮了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的作用;參與第二課堂教學工作對提升業(yè)務能力是否有益。
以相關人員為主體。“基礎”課第二課堂建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配合第一課堂,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法律素質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學生內心世界和思想意識的變化會通過外在行為表現(xiàn)出來。因此,與學生密切接觸的輔導員、團委老師等學生管理部門教師、專業(yè)課教師、社會工作和社會實踐資源提供者、學生家長等都可成為信息反饋方。收集的反饋信息集中在:是否聽說過“基礎”課第二課堂;學生如何評價“基礎”課第二課堂;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如何;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否符合社會期待。
可見,不同的信息反饋方反饋的信息角度不同。“基礎”課第二課堂多元化主體的反饋機制有利于從各方面搜集信息。這種反饋在時機選擇上并非隨意,而應將每一次第二課堂活動結束后的及時反饋與每學期第二課堂活動的階段性反饋相結合。這些反饋信息集中到“基礎”課教研室后,教研室應組織教師根據這些反饋信息進一步檢驗第二課堂的建設,并及時總結和調整,在不斷改進中打造第二課堂精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結語
“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與大學生學習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實踐性最強的課程,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任務。要利用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兩個陣地,發(fā)揮第一課堂的主導作用和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第一課堂為第二課堂的建設設定了目標和方向,提供了理論基礎;第二課堂以豐富的內容、時空的開放、實現(xiàn)形式的多樣消解了第一課堂的諸多局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要看到“基礎”課第二課堂的獨特優(yōu)勢,又不可本末倒置,忽視作為基礎的第一課堂,應將二者統(tǒng)一于“基礎”課的育人功能中。
參考文獻
[1]梅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24
[2]易曉明.接受理論在德育實踐中的應用[J].教育評論,1991(1):19-21.
[3]郭玉瓊.校園文化建設視角下大學生共同理想教育研究[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339-441.
(責任編輯祁剛校對伯靈)
An Opinion on the Second Classroom Build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Based on Promo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GUO Yu-qi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Department,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1,China)
Abstract:Promoting and advoc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mo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t cause.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education determine its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To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s,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this course must be given full play.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has proposed how to build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foundation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hancing students’ participating degree,providing the chances of gaining the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the feedback mechanism.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the second classroom
收稿日期:2015-12-23
基金項目:皖南醫(yī)學院校級質量工程立項建設項目(2014szjyxm03)
作者簡介:郭玉瓊(1981-),女,福建上杭人,講師,碩士。
DOI:10.13888/j.cnki.jsie(ss).2016.02.028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617(2016)02-0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