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珍
(福建華南女子職業(yè)學院 現(xiàn)代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108)
?
流動婦女生存與維權存在困境及對策分析
陳懷珍
(福建華南女子職業(yè)學院 現(xiàn)代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流動婦女的生存與維權問題不容忽視,處理好她們的生存與維權問題關乎著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基于流動婦女這一特殊群體,分析了目前她們的生存和維權方面存在著收入、子女教育、保健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困境,并從流動婦女自身的建設、政府層面的建設和相關體制機制的完善幾個方面提出提升流動婦女的生存和維權對策與建議,希冀進一步提升她們的生存和維權能力水平,更好地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
關鍵詞:保障機制;流動婦女;生存;維權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部分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已婚婦女一般隨從自己的丈夫結伴打工。同時,還有一些年輕農村女性自己獨身外出打工或經(jīng)商,這兩個方面增加了流動婦女的人數(shù)。流動婦女屬于比較特殊的群體,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她們的生存能力較弱,維權意識不強,因而往往處于弱勢地位。目前,我國的流動婦女的生存與維權還存在著諸多困境。因此,提升她們的生存與維權能力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更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1.文獻回顧
目前國內學者對流動婦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研究、健康研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研究)、流動婦女的收入研究以及她們的就業(yè)質量的對比研究。李萍從實證的角度,以農村流動婦女為研究對象,對她們的婚姻狀況進行研究。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影響著流動婦女的婚姻質量,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以及個人的獨立意識等影響著她們的婚姻滿意度[1]。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人口流動會使這一群體出現(xiàn)許多適應不良,對環(huán)境產生陌生的心理排斥感,進而會導致流動人口產生心理焦慮、煩躁和消極的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著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Julia Mirsky通過對俄羅斯一社區(qū)的流動人口進行健康分析,研究表明,這類群體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遠低于本地人口。劉越等從心理學的角度對江蘇省兩個市的流動人口基本情況和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實地調查。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流動婦女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成年正常女性,特別是單身的流動婦女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對比了流動婦女與流動男性的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流動婦女在癥狀自評量表總分及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流動男性,流動男性在社會支持總分和客觀支持上的得分高于流動婦女[2-3]。李春平等對江蘇省流動婦女進行實證研究,采用貝葉斯網(wǎng)絡構造流動婦女收入影響因素模型,提出年齡、流動婦女的來源地、流動婦女的教育程度和她們的婚姻狀況對她們的月收入有著間接的影響[4]。張妍基于北京市第三期婦女地位調查數(shù)據(jù),從就業(yè)穩(wěn)定性、就業(yè)環(huán)境、工資收入和社會保護四個維度,分析了北京市本地婦女和流動婦女的就業(yè)質量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北京本地婦女的就業(yè)質量遠遠好于流動婦女,這兩者只有在工作場所的安全性方面沒有顯著差異,戶籍制度是影響勞動者就業(yè)質量的重要因素,流動婦女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經(jīng)驗和健康狀況對其就業(yè)質量都有顯著正向影響[5]。
2.問題的提出
綜合以上的研究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對流動婦女的研究基本是關于她們的婚姻問題、健康問題和就業(yè)問題,對她們的生存問題和維權問題的研究較少。以2000~2015年為時間界限,分別以“流動婦女”“生存與維權”等主題在中國知網(wǎng)上進行匹配搜索分析,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文獻綜合研究流動婦女的生存與維權問題,只有部分學者單獨研究這個特殊群體的生存問題,或者是這個群體的維權問題,但是近五年來的研究文獻不超過20篇。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流動婦女的生存和維權存在的困境,針對這些困境,提出提升她們的生存與維權能力方面的對策,對她們自身的建設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流動婦女生存和維權存在的困境
1.流動婦女存在的生存困境
(1)收入困境。流動婦女外出最首要的原因是經(jīng)濟原因,她們認為外面賺錢來得快,但當前很多流動婦女在外工作面臨著收入困境。首先,大部分流動婦女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沒辦法從事高智慧高科技含量的工作,只能從低級的工作開始做起。其次,缺乏工作經(jīng)驗,她們抑或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工作,比如有些流動婦女只能先從服務員、洗碗工、清潔工做起,這種類型的工作強度大,工資水平低,福利待遇差。南京人口發(fā)展研究中心對福建省流動婦女的月收入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她們的月均收入低于一千二百元。
(2)子女的教育問題困境。已婚的流動婦女,若孩子已經(jīng)到學齡,她們會把自己的孩子接到身邊,一方面能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減輕家里高齡父母的負擔,另一方面她們也認為外面的教育條件遠比家里的教育條件好。但在學校的選擇上,她們往往沒有選擇權,自己的孩子只能去一些郊外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上學,這種類型學校的師資力量遠比不上重點學校的師資力量。由于收入的困境,她們也沒有能力交付高昂的擇校費,也沒有辦法支付孩子參加各類興趣輔導班,加之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沒辦法教授孩子學習知識,因而流動婦女子女教育資源匱乏,學習成績優(yōu)異者較少,據(jù)統(tǒng)計,考入北大、清華、人大和復旦的學生83%來自大中小城市,農村學生比例較少。
(3)保健意識困境。流動婦女多數(shù)缺乏保健意識,首先體現(xiàn)在流動婦女的產前檢查和分娩問題上,她們會選擇縣級或者是郊區(qū)的婦幼保健院或醫(yī)院進行產前檢查,更有甚者會選擇一些私人診所等,即將分娩的時候也很少人會選擇大醫(yī)院進行生育。其次,缺乏身體上的保健意識。保守的觀念使她們認為平時的小感冒,只要買一些非處方藥進行治療就可以,她們認為去醫(yī)院看病難、看病貴,因此,即使病痛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她們有時也舍不得花錢去看,這往往錯過了醫(yī)治的最佳治療時間,影響了自身的健康。最后,在對婦科病的身體檢查上,流動婦女對自身的保護意識和保健意識不強。江蘇省有一項對流動婦女患婦科病是否有檢查意愿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查出患有婦科疾病的流動婦女中,只有15.2%的流動婦女進行過治療。
2.流動婦女存在的權益困境
(1)財產權益問題。流動婦女的財產權益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失地婦女權益問題和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婦女權益問題。由于流動婦女不在家,因而家里的土地也很容易被占用,相關的經(jīng)濟利益受損害,失地婦女的財產權益得不到保障。隨著土地使用權流轉政策放開,家庭承包是以戶為單位,土地流轉只需戶主代表家庭簽訂合同即可生效,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容易被家庭其他成員剝奪或侵犯,直接帶來經(jīng)濟方面的損失。
(2)勞動保障與社會保障問題。女性求職者在求職中遭受性別歧視。企業(yè)是以經(jīng)營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的,用人單位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導致女性求職者在就業(yè)中遭受性別歧視。對于在崗女職工的勞動權益問題,一部分企業(yè)沒有按照國家規(guī)定給女性職工交相應的保險,不與她們簽訂正式合同,讓她們以臨時工的身份勞作,隨時可以辭退;一些女性行業(yè)的薪資報酬和勞動規(guī)范等缺乏統(tǒng)一的法律保障,女職工的特殊勞動保護沒有得到相應的落實和體現(xiàn)。
(3)家庭暴力問題。家庭暴力問題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它嚴重侵犯了婦女的人身權利,摧毀其人格尊嚴[6]。家庭暴力在流動婦女身上更為常見。已婚流動婦女外出與丈夫務工,舉目無親,丈夫是她們唯一的依靠,但是外面的生活壓力大,丈夫稍有不如意就會把憤怒發(fā)泄在妻子身上,對妻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危害,再者,家庭暴力也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三、提升流動婦女生存與維權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流動婦女的生存困境主要集中在收入、子女教育和自身的保健意識上,權益困境則表現(xiàn)為財產權益受侵犯、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不足,遭受家庭暴力等方面。提升她們的生存和維權能力,不僅僅需要她們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幫助和相關體制機制的完善和法律體系的支撐。
1.流動婦女應加強自身建設
流動婦女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年齡、來源地、教育和婚姻是影響流動婦女生存和維權的重要因素,流動婦女要靠自身的努力,擴大視野,應多渠道嘗試提升自身收入。流動婦女在做好自己“主內”“賢內助”的同時,也要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做好“主外”的工作,勇敢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斷學習和充電,強化對子女的教育,提升子女受教育的質量,為子女的教育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同時,要愛護自己的身體,身體才是勞作的本錢,若身體垮了,什么也都沒了,所以要定期檢查自己的身體,特別是流動孕婦和產婦,不能為貪圖便宜而選擇小診所檢查身體和分娩。多溝通交流,學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遇到事情積極尋求法律幫助。
2.發(fā)揮政府層面職能
“維護婦女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是婦聯(lián)組織的基本職能。充分發(fā)揮婦聯(lián)的作用,同時政府對這一部分的弱勢群體要更加予以關懷,通過立法工作來解決她們的生存和維權問題。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明確政府的執(zhí)法主體地位,強化政府責任,明確婦聯(lián)組織在婦女維權中的權利和責任,并在婦女政治權利、文化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財產、人身、婚姻家庭等權益方面做出新的規(guī)定。從法律上保證和保障她們的合法權益,一方面,讓流動婦女覺得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讓她們覺得政府在幫助她們,宣傳正能量,更加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加強政府部門、第三部門以及婦聯(lián)組織的實證調研工作,深入各個群體,根據(jù)調研的第一手真實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了解流動婦女的真實訴求,根據(jù)這些訴求完善立法工作并加強執(zhí)法建設。多渠道增加流動婦女的就業(yè)崗位,并加強她們的就業(yè)保護。
3.加強機制體制保障建設
推動多部門合作的婦女生存和權益維護的協(xié)調機制,做好黨和政府對婦女權益保障的四大機制,即利益協(xié)調、訴求表達、矛盾處理和權益保障四大機制[7]。探索婦女法規(guī)賦予婦聯(lián)各項權利的實施機制,不斷增強維權工作的科學性、長效性和實效性,從橫向和縱向上保護婦女的生存和維權渠道。加大婦女維權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健全力度,擴大宣傳,推進普法教育,不斷普及流動婦女的生存和維權意識,提高她們的法律素質和維權能力。從維權陣地、維權力度和維權項目三方面擴大其宣傳和影響力,著力做好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工作。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一個長久性的問題[8]。流動婦女的生存與維權保障問題關乎著我國這“半邊天”的建設。只有通過提升流動婦女自身的能力,以及政府層面的建設和法制機制體系的保障,才能更好地呵護流動婦女,提升她們的生存和維權意識,才能更好地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秩序做出積極的貢獻,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李萍.流動婦女的婚姻家庭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人口學刊,2013(2):5-13.
[2]劉越.流動婦女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人口學刊,2010(6):48-54.
[3]劉越.流動婦女與流動男性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8):631-632.
[4]李春平.流動婦女收入影響的DAG圖模型研究[J].人口與發(fā)展,2012(3):107-112.
[5]張妍.北京市本地與流動婦女就業(yè)質量的比較研究[J].人口與發(fā)展,2012(5):84-90.
[6]蔣月娥.維護婦女合法權益-2009年全國婦聯(lián)婦女維權工作簡述[J].中國婦運,2009(5):20-22.
[7]黃榮飛.論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與社會正義的實現(xiàn)[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04-206.
[8]杜鷹,白南生.走出鄉(xiāng)村: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實證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97:105.
(責任編輯伊人鳳校對祁剛)
Survival and Rights Protection Dilemma of Migrant Wome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HEN Huai-zhen
(Fujian HuaNan Women′s College,Fujian 350108,China)
Abstract:Issues on survival and rights of women can not be ignored,and handling their survival and rights protection are related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This articles analyzes the current dilemma of their survival and rights protection in terms of income,children′s education,health care and social security etc,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self-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on the government level and related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further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urvive and protect their rights,and safeguar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Key words:protection mechanism;migrant women;survival;rights
收稿日期:2015-10-12
作者簡介:陳懷珍(1986-),女,福建漳州人,碩士研究生。
DOI:10.13888/j.cnki.jsie(ss).2016.02.007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617(2016)02-01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