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學領域的教育越來越關注幼兒生活中的科學教育,那么什么是幼兒生活中的科學教育呢?《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鼓勵幼兒在生活中進行多樣化的科學活動。幼兒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學習和獲得經(jīng)驗,幼兒自發(fā)和隨機探究積累的科學經(jīng)驗,是幼兒科學學習與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吨改稀分羞€指出,科學教育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把握住這三點,便是對幼兒進行了一個成功的科學教育。下面,我從班級的一個小案例入手,闡明怎樣在幼兒日常生活的科學教育中,把握這三個核心,支持幼兒的自發(fā)性科學活動。
一、怎樣發(fā)現(xiàn)幼兒的探究興趣
《指南》中指出,科學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目標緊緊圍繞著激發(fā)探究和認識興趣,體驗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就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方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興趣點,以此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下面從這個小案例,探討教師應怎樣去把握幼兒的探究興趣。
情景再現(xiàn)1:
早晨,幼兒們有秩序地用餐,貝貝想去刷杯子,卻突然停下來蹲在地上看著什么。他邊看邊大聲喊:“快來看呀??!這有一個像球一樣的小蟲子!”幾個幼兒呼呼啦啦地圍了過去。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觀察、談論起了這個像球一樣的小蟲子。以往大多數(shù)時候幼兒們看到地上有蟲子,尤其是男幼兒,會想也不想地一腳踩死。他們認為凡是蟲子都應該消滅,但自從我們對幼兒進行了生命存在的科學教育之后,幼兒們知道動物、植物和我們?nèi)祟愐粯?,也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動物,和我們?nèi)艘粯?,只有一次生命。因此,當再看到小蟲子時,他們便不會像以往那樣對待了,而是學會去注意它的存在是有生命意義的,會愿意了解它是什么??吹接變簜兣d奮的樣子,我說:“哎!到底它是什么蟲子呢?我們以前見過它嗎?”我給幼兒們找來一個紙碗,讓幼兒們把它小心地放進去做進一步地觀察。
觀察分析1:
這個例子呈現(xiàn)的就是教師抓住了幼兒們的興趣點,并用語言刺激幼兒探索的熱情:“我們以前見過它嗎?”我知道這個蟲子不傷人,于是,我給幼兒們找來一個紙碗,作為昆蟲觀察盒,讓幼兒們把它小心地放進去做進一步地觀察。老師用看似簡單的語言和行動支持,激發(fā)了幼兒們的探究欲望。任何一個有心的老師,或者說有一定科學教育素養(yǎng)的老師,在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會發(fā)現(xiàn)幼兒們關注的事物,老師將這些事物進行篩選、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哪些事物是對幼兒的發(fā)展有價值的,是值得幼兒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研究的。那么生活中這樣的科學教育機會很多很多,而教師要做到關注幼兒的興趣,再去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在剛才的案例中,如果教師沒有說“我們以前見過它嗎?”如果沒有給幼兒提供一個紙碗,那么小蟲子就可能這么跑走了,幼兒們也許看看就完事了,也就不會有后面的探究活動了。
二、引導幼兒體驗探究的過程
探究是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吨改稀分兄赋?,用探究方式的科學教育,不僅能激發(fā)幼兒科學探究和學習熱情,而且能夠增進幼兒對科學本質(zhì)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尊重事實、樂于探究和創(chuàng)造等科學品質(zhì)。
探究過程有時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也有的時候是幼兒自主體驗式的探究過程。在探究小蟲子的案例中,教師的角色是活動進程的關注者,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認真觀察幼兒們自主探究的過程,在必要的時候給幼兒提供支持與幫助,并做了詳細的幼兒行為觀察記錄。
情景再現(xiàn)2:
當老師把紙碗拿給幼兒們之后,貝貝自己拿來一個小紙條,輕輕地把小蟲子托起來,小心地放進碗里。
“為什么這個蟲子放進碗里,它就卷起來,變成一個小球球了呢?”在放進碗里的過程中,天天發(fā)現(xiàn)了問題。
甲:“它是受到驚嚇了吧?”
乙:“肯定在做自我保護??!”
丙:“不對吧!天那么冷,開著窗戶,它一定是怕冷。把它放在太陽下曬曬看吧!”
大家討論最后決定把它放在陽光下曬一曬。不一會兒,這個小蟲子果然張開了,幼兒們把這個小蟲子連碗一起拿到桌子上,開始進一步觀察研究起來。
觀察分析2: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得到的體驗是:
1.工具的使用。
為了怕傷到小蟲子,或者還不確定它對人有沒有危害的時候,貝貝小朋友想到了用一個小紙條把小蟲子托了起來,因為它很輕,小紙條完全可以承擔它的重量。貝貝告訴小朋友怎樣找到合適的工具使用既不傷害到小蟲子,又不會傷害到小朋友。
2.幼兒自主的提出問題,并討論。
科學活動對幼兒最大的收益是,幼兒根據(jù)遇到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并回答問題,這是為解決問題,提出假設??茖W家們的任何一個科學發(fā)明都是在眾多的問題假設中找到答案的。在這一個進程中,幼兒們不由自主地提出問題,并討論回答問題,大家統(tǒng)一結果后,會按照某個方法進行嘗試,這是幼兒自發(fā)式的自主學習,幼兒們在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了發(fā)展與鍛煉。
三、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幼兒對探究對象所用的方法,包括提出問題、觀察探索、思考猜測、調(diào)查驗證、搜集信息、得出結論,合作交流,并運用這些方法得到需要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幼兒的支持與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幼兒找尋有力的探究方法,使幼兒獲得問題的結果。也許有時候幼兒不能得到答案,但是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已經(jīng)建構起探究活動的能力并獲得經(jīng)驗,這對其將來的學習有重要的意義。
情景再現(xiàn)3:
幼兒們把小蟲子放到桌子上,大家開始研究小蟲子。
甲:“這個小蟲子叫什么名字呢?”
乙:“叫‘球球’吧?你們看,他一碰就變成‘球了’”。
丙:“我們看看,有幾條腿呢?看不見???”
?。骸澳銈冚p一點,別總碰它,一有動靜,它就蜷起來了,現(xiàn)在我們不出聲音,看看他的腿能不能舒展開來?”
果然,小蟲子的腿開始舒展開來了,大家靜靜地數(shù)它究竟有幾條腿兒。
戊:“老師說,蟲子的腿要一對一對的數(shù),兩條腿兒算是一對兒。”
于是幼兒們開始一對一對地數(shù)小蟲子的足到底有幾對。
看著看著,小朋友開始發(fā)現(xiàn),小蟲子想從碗里爬出來,可怎么爬也爬不上來。
甲:“哎——我們不是聽過《救小鴨》的故事嗎?找?guī)赘K子,送到碗里,小蟲子會不會從繩上爬出來呢?”
幼兒們都同意這個方法,老師找來了三根繩子,幼兒們研究,搭成一個什么樣的造型,能幫助小蟲子爬出來呢?五六個幼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最后覺得網(wǎng)絡狀的比較合適,能有機會讓小蟲子爬出來。當交叉的網(wǎng)狀打好后,小蟲子沒有爬出的引子,覺得還是將繩子一頭送到碗里,這樣小蟲子順著繩就能爬出來了。這時竟然有幼兒找來饅頭開始喂起小蟲子來了。
觀察分析3:
在這樣一個早晨,幼兒們對這個小動物的觀察長達45分鐘,科學活動中觀察能力是一個重要的發(fā)展能力。觀察的持續(xù)性、有效性也是提高發(fā)展幼兒探究能力的一個方面。
幼兒們在整個觀察過程中的收獲:他們想知道這個小蟲子的名字;想知道小蟲子有幾對足,知道應該一對一對的數(shù);與救小鴨的故事產(chǎn)生想法;想怎樣搭繩子解救小蟲子。這與前期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了遷移與建構,幼兒們用已有的經(jīng)驗在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們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探究的自主性也有所展現(xiàn)。
根據(jù)以上幼兒們的互動過程,教師建議幼兒要提升的經(jīng)驗是:
這個蟲子叫什么名字?是益蟲還是害蟲?它的生活習性、生長特點是什么?請你找到答案之后與小朋友交流。教師再一次引導幼兒對這個小蟲子做進一步探究,通過一個觀察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學習能力。
一個小蟲子,來自于幼兒簡單的生活,教師如果做一個有心的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那么幼兒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教育便隨處可見。
經(jīng)過這樣的科學探究,幼兒知道他們可以創(chuàng)造探索問題的機會,教師的職責便是給幼兒創(chuàng)造實現(xiàn)這樣機會的條件,讓幼兒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可能。教師應該學會觀察幼兒,學會等待教育機會,讓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內(nèi)化經(jīng)驗,建構探究能力。在這個事例中,教師支持幼兒研究過程,鼓勵幼兒表達與交流,讓幼兒充分經(jīng)歷探究過程,探究結果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體驗探究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幼兒終身受益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