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幼兒期是習慣養(yǎng)成的關(guān)鍵期,這一時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將影響著幼兒今后一生的發(fā)展。幼兒的發(fā)展最主要的是要有健康的心靈和體魄,而健康的第一步主要取決于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因此,2014年我們幼兒園建立了教育研究課題“小班幼兒良好進餐活動的培養(yǎng)”。作為幼兒園的老師,我們當然更應(yīng)當將這件事情重視起來,對幼兒進行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yǎng)。
二、案例描述
盛宇浩是我們班新入園的小朋友,通過跟家長的了解,我們知道這幼兒挑食的現(xiàn)象很嚴重,第一天在幼兒園吃午餐,飯菜都為他準備好了,他的小手卻緊緊地背在身體的后面,一點兒也沒有想自己主動進餐的意愿。為了幼兒的身體健康,我們老師只好一口一口地把飯菜喂給他吃。
喂盛宇浩吃飯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只吃米飯和湯,還是在湯里面沒有綠葉菜的情況下,其他的菜、魚、肉之類的食物是一口都不吃,無論老師如何引導(dǎo)和教育都不管用。為了讓他多少能吃上一點,我把魚搗碎了放在了湯里,可是沒想到他的味覺特別的敏感,一下子就吃出來湯里面有魚的味道,他不但不再喝湯,而且把之前好不容易喂進去的米飯也吐了出來,每次進餐都以哭鬧而告終??粗變哼@樣的進餐情況,我不禁為幼兒的身體感到擔憂。
三、案例分析
(一)家庭環(huán)境
盛宇浩小朋友本身長得可愛,小嘴巴還很甜,很討人喜歡,又是家里的獨生子,在家中常常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幼兒轉(zhuǎn),過于溺愛,甚至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平時幼兒在家里想吃什么,家長都是有求必應(yīng),而且每次在家吃飯時都是奶奶一口一口地喂才能吃得進去。
我通過家長了解到,家里的零食特別多,幼兒在家里小嘴巴一天都不閑著,一會兒吃吃牛肉干,一會兒又嘗嘗小餅干,一到家里人吃飯的時候,他就說自己不餓,不想吃。
(二)遺傳因素
從幼兒的奶奶那里我得知,造成盛宇浩小朋友不良的進餐習慣,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遺傳因素。奶奶說,他的爸爸小時候也這樣,什么也不吃,就喜歡吃米飯,對于海鮮更是一口也不吃,到現(xiàn)在也是如此,所以平時家里很少做與海鮮有關(guān)的食物。這就造成幼兒與海鮮接觸得少,對海鮮的味道也就很陌生了,再加上海鮮有一種特殊的腥味,所以,幼兒一看見魚蝦就會產(chǎn)生抵觸的心理,不愛吃。
(三)幼兒園的新環(huán)境對幼兒進餐習慣的影響
幼兒園的新環(huán)境也是造成盛宇浩小朋友不良進餐習慣的一個因素。幼兒剛到幼兒園,離開了熟悉的環(huán)境和家人,情緒很不穩(wěn)定,尤其是在進餐的時候更容易讓他想起家人,產(chǎn)生哭鬧的現(xiàn)象,這樣就會影響他的進餐。
還有,平時在家里是很多人照顧他一個人,而到了幼兒園卻是幾個老師照顧很多幼兒,很多事情都不會按照他的意愿去做,如幼兒園的食譜都是經(jīng)過營養(yǎng)搭配之后制定的,不會像家里那樣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家長都會無條件的滿足,這樣從心理上幼兒就會有一些低落情緒,同時低落的情緒會影響幼兒的進餐情緒。
四、對策
進餐活動是幼兒園中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3-6歲兒童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實踐指導(dǎo)手冊中對幼兒進餐活動組織規(guī)范進行了要求:專心用餐,不挑食,不玩耍、不含飯;一口飯、一口菜。根據(jù)《指南》中這一要求,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我首先對盛宇浩制定了一個改掉他進餐習慣的計劃。其中包括兩部分:
(一)充分與家長溝通,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幼兒不吃飯,造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吃零食過多,食物不可口,父母溺愛、遷就、威逼利誘。從這個角度來說,想讓幼兒吃飯,要先改變父母的態(tài)度。
1.大人本身養(yǎng)成正確的飲食習慣。
幼兒的模仿能力極強,如果大人們本身就隨便以零食果腹,幼兒自然也不會養(yǎng)成定時吃飯的習慣。所以我建議盛宇浩的家長將家里的零食收起來,跟幼兒一起吃飯,讓幼兒知道這個時間就是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間,到這個時間大家都要來到餐桌前就餐,誰也不能例外。
2.不能放任幼兒邊吃邊玩。
一般來說,3歲的幼兒已經(jīng)可以自己坐下來進食了,到吃飯的時候,就要讓幼兒坐在桌前,跟大人一起專心吃飯。因為溺愛幼兒,盛宇浩的爺爺奶奶放任幼兒邊看電視邊吃飯或者邊玩游戲邊吃飯,這樣不僅不利于幼兒的消化,而且幼兒在玩的時候,也沒有吃飯的意識,自然也不能形成良好的吃飯習慣。
3.不能利誘幼兒吃飯。
家長總是以利誘的方式哄幼兒吃飯,久而久之,便會讓幼兒以“吃飯”這件事當作交換條件,不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4.為幼兒提供豐富并有營養(yǎng)的食物。
有的家庭對幼兒食物的營養(yǎng)搭配不重視,大人不喜歡吃的食物,在餐桌上就從來不會出現(xiàn),在幼兒看來,家里沒有吃過這種東西,他就會認為這種東西不好吃,也不可以吃,這無疑是對幼兒良好進餐習慣培養(yǎng)的一種錯誤引導(dǎo)。
(二)做好盛宇浩在幼兒園的進餐工作
1.營造良好的吃飯氛圍。
在進餐前,我會用故事將當天的食譜介紹給幼兒,把平時幼兒們特別是盛宇浩不愛吃、不喜歡吃的食物故意強調(diào)出來,引起幼兒們的食欲。在吃飯時,為幼兒播放舒緩的音樂,營造出溫暖、開心的氣氛,將進餐時刻變得輕松。如果在進餐前或進餐中批評、指責幼兒,久而久之,幼兒的心里就會有陰影,自然就逃避吃飯了。
2.抓住時機 正確引導(dǎo)。
我先將少量的食物盛到他的盤子里,然后用談話的方式引導(dǎo)他進餐。剛開始他還是抵觸情緒很高,說什么也不吃,可是當我問他胡蘿卜是什么顏色時,他睜開了含滿淚水的小眼睛,看了看冒出了一句:“橘子色的?!甭牭竭@話,我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我接著又問:“那你知道這個橘子色的菜是什么菜嗎?”慢慢地他開始認真地聽我講話了,還會時不時地向我微笑。經(jīng)過我的引導(dǎo),他從一開始的看見蔬菜就哭鬧,到開始一點一點地接受幼兒園的飯菜了;從一開始的嘗一嘗,到現(xiàn)在的大口大口地吃。
3.采用逐漸加量的方法。
因為盛宇浩從小就不愛吃蔬菜、肉類、海鮮等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xiàn)實的。于是,我采用了“逐漸加量”的方法,每次吃飯的時候,先少給他盛一點,等他把飯菜都吃完了,在適量地給他添一些,讓他有一種成就感,增加他的自信心。
五、反思
經(jīng)過幾個月的努力,盛宇浩有了很大的進步。吃飯的時候偏食的現(xiàn)象幾乎沒有了。每次吃完還會大聲地告訴老師:“我今天都吃沒了”“我今天吃西蘭花了”……很自豪的樣子。有時候還要用勺子盛出一塊蔬菜來考考我是什么蔬菜,進餐對他來說從此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證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并將幼兒園的教育內(nèi)容劃分為五個領(lǐng)域,其中“健康”領(lǐng)域放在首位,而進餐是保證幼兒健康成長的主要途徑。結(jié)合《指南》,我從這個案例中領(lǐng)悟到,幼兒的實際情況不同,一定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從正面來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如果單一地批評他們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效果則相反。讓他們在自己成功的喜悅中來把不良的進餐習慣改掉,這樣的方法則會更加符合幼兒的心理和他們的發(fā)展需要。
現(xiàn)在幼兒園老師,尤其是幼兒園小班老師,為了讓幼兒能夠吃得飽,就用喂的方法讓幼兒多吃一些,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這種誤區(qū)會阻止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養(yǎng)成,讓幼兒覺得在規(guī)定的進餐時間里沒有吃完沒有關(guān)系,老師會來喂我的,我自己不用努力,長此以往,對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yǎng)會形成錯誤的引導(dǎo),不利于習慣的養(yǎng)成。
另外,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不是幼兒園一方面的事情,這需要家長的共同努力,要通過家長園地、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方式,告訴家長培養(yǎng)幼兒良好進餐習慣有效的方法,讓家長也鼓勵幼兒自己吃飯的習慣;告訴家長幼兒自己吃完時要及時給他表揚。希望在家長和幼兒園的一起努力下,讓幼兒慢慢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