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力《古代漢語》疑義四則

      2016-04-12 23:33:14吳春生
      三明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寡人王力古代漢語

      吳春生

      (遵義師范學院 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王力《古代漢語》疑義四則

      吳春生

      (遵義師范學院 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王力《古代漢語》文選中存在著較多疑難詞句,比如“寡人是徵”“矢貫余手及肘”“進而問之曰”等。在“寡人是徵”中,利用上下句對舉關系,否定了“寡人是徵”之“是”指代包茅,從而否定了“徵”為“索取”;在“矢貫余手及肘”中,利用《楚辭》中例句否定了兩支箭的說法;對“進而問之曰”中“進而”,從語言事實出發(fā),對無注的“進而”和雖注但不詳的“開罪”予以分析,“進而”為“進”+“而”,“開罪”即為“得罪”。

      王力;《古代漢語》;疑義

      王力《古代漢語》教材自初版至今,印數已達數百萬冊,在高校古漢語教學和研究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產生長期而深遠的影響。由于其從傳統(tǒng)典籍中節(jié)選了較多的文章,而這些文章歷來就存在相當數量的疑難問題,對這些疑難問題的討論,時常見諸報端雜志,專著亦不乏出現。筆者試就其中四則或無注或訓釋不明或存有爭議的問題,進行再次討論。

      一、辨析“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第一單元文選《左傳·宮之奇諫假道》有云: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p>

      對于“無以縮酒,寡人是徵”中的“徵”存有兩種不同看法:王力《古代漢語》有注云:徵,索取。[1](P14)而《王力古漢語字典》卻解“徵”為“問/詢”,所舉書證正是本句。[2](P300)蕭泰芳也謂“徵”當訓為“責”。[3](P23)楊伯峻亦持此說,注為“問罪也”。[4](P290)事實上,“徵”不僅可以解為索取,也可以解為問詢?!墩f文·壬部》:徵,召也。召,當其后賓語為人充當時為召,當其后接事物充當的賓語時,則為索取。如:

      (1)九年春,王使來徵聘。(《左傳·宣公九年》)

      (2)夏,公會吳于鄫。吳來徵百牢。(《左傳·哀公七年》)

      (3)于是使人發(fā)騶卒徵莊辛于趙。(《戰(zhàn)國

      策·楚策》)

      (1)(3)中“徵”為召,(2)中“徵”為索取。《說文·口部》云:召,呼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這表明“召”和言相關。相應地,“徵”也和言語及問詢相關。這表明兩種觀點均有其依據。筆者還發(fā)現,短短兩句話中存在著兩層連環(huán)對應關系。首先是“徵”的不同理解對應著“寡人是徵”中“是”的不同理解:如果此處“徵”為索取,則“寡人是徵”中“是”應指代包茅;如“徵”為問詢,則“寡人是徵”中“是”應指代“爾貢包茅不入”這件事。其次,因為對舉關系,“寡人是徵”中“是”的不同理解又對應著下一句中“寡人是問”中“是”的不同理解:如“寡人是徵”中“是”指代“爾貢包茅不入”這件事,則“寡人是問”中“是”指代“昭王南征而不復”這件事;如“寡人是徵”中“是”指代包茅,那么“寡人是問”中“是”應指代昭王。

      就后一層對應關系來看,當“寡人是問”中的“是”指代“昭王”時,那么在“寡人是問”中無論是“問昭王”,還是“問責于昭王”,都有捍格難通之處——昭王已經離世,已無法問得,因而此處“是”不當指代昭王。根據前述連環(huán)關系,既然“是”不當指代昭王,那么“寡人是徵”中“是”也不當指代包茅,“徵”亦不當為索取。《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解“徵”為“問,詢”無誤。

      二、辨析“矢貫余手及肘”

      第一單元文選《左傳·齊晉鞌之戰(zhàn)》有云:

      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其中的“矢貫余手及肘 ”句存有爭議。王力本教材注為:“箭射進我的手,一直穿到肘。”[1](P31)這是說,解張中的只是一支箭。南宋林堯叟在《精校左傳杜林合注》說:“解張凡中兩矢,折其矢以御兵車”。此說是把“矢貫余手及肘”理解為兩支箭分別傷了解張的手和肘。[5](P143)張海鷹指出:“訓釋此句的關鍵在于及字,它除可釋作動詞到,還可釋作連詞‘和’,就是說張侯中了兩箭,一次傷了手,一次傷了肘……查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其中說:‘射傷卻克,流血至履,克欲還入壁,其御曰:“我始入,再傷,不敢言疾,恐懼士卒,愿子忍之。”遂復戰(zhàn)。’再傷就是被射傷兩次,顯然‘矢貫余手及肘’的‘及’,當作‘和’講,作‘到’是錯誤的?!盵6](P143)王彥坤亦謂箭射進手,不可能一直穿到肘。[7](P106)蔣紹愚也明確支持林堯叟的兩支箭說法,認為此處“及”當為連詞和,而不是動詞到。[8](P121)

      上述可見,持兩支箭觀點的學者均把“及”當作連詞并以此作為駁斥的論據,筆者在先秦文獻中雖未見到相關用法,但在西漢東方朔《七諫》中卻檢得如下例句:

      (4)玉與石其同匱兮,貫魚眼與珠璣。(《七諫·謬諫》)

      句中“與”是連詞,和“貫”搭配,表示把“魚眼”“珠璣”兩個事物串在一起,“貫”是貫通義。這表明,即使“及”是連詞,用在“貫”后的“A及B”仍然是表示把AB兩個事物串在一起。就是說,無論“及”是什么詞性和意義,對“貫A及B”并無影響?;诖耍凹啊碑斪鬟B詞并以此作為駁斥的論據不能成立。因此,“一支箭”的說法當無誤。

      三、辨析“開罪于先生”

      第二單元文選《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有云:

      文倦于事,憒于憂,而性懧愚,沉于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

      王力《古代漢語》有注云:開罪,等于說得罪。[1](P103)檢先秦文獻,“開罪”在其他文獻中均未出現,僅在《戰(zhàn)國策》中出現4次①(含本句“開罪于先生”),列其余3句如下:

      (5)臣,東鄙之賤人也,開罪于楚、魏,遁逃來奔。(《戰(zhàn)國策·秦策》)

      (6)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沉于諂諛之臣,開罪于君,寡人不足為也。(《戰(zhàn)國策·齊策》)

      (7)故桓公負婦人而名益尊,韓獻開罪而交愈固,此皆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者也。(《戰(zhàn)國策·燕策》)

      出現頻率如此低,不能使“開罪”詞匯化,宜把其視為短語組合,即“開罪”=開+罪。就“開”而言,甲文未見,金文與篆文字形相近,均為推門閂以使門移位。此動作與拉弓相似,故《說文·門部》云:“開,張也?!薄墩f文·弓部》又云:“張,施弓弦也?!鳖愅葡聛?,凡經位移之后可復原位的動作均可用“開”,如:

      (8)于是使力士舉臣囊而至于中霤。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開之則闖然。(《公羊傳·哀

      公六年》)

      (9)冗國所開口而食者幾何人?問一民有幾年之食也?(《管子·問第》)

      用在“開”之后的弓、門、囊、口等,都是位移之后短時間內可復原位的名詞。隨著賓語范圍的擴大,長時間內可復原位的名詞或動詞名詞兩可的也可用在“開”后,如:

      (10)是故秦戰(zhàn)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韓非子·初見秦》)

      (11)開春始雷則蟄蟲動矣,時雨降則草木育矣,飲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jié)千脈皆通利矣。(《呂氏春秋·開春》)

      (12)故緣地之利,承從天之指,辱舉其死,開國閉辱,知其緣地之利者,所以參天地之吉綱也。(《管子·侈靡》)

      (13)人之開田而耕者幾何家?(《管子·問第》)

      前兩例為名詞,“地”指國家疆土,政治色彩濃厚,會隨著國家的強盛和破亡而周而復始,“春”亦是一個周而復始的概念,與“開門”“開口”等相比,“開地”和“開春”兩者所需周期較長;后兩例“國”可理解為動詞“建國”,亦可理解為名詞“國家”,“田”可理解為“種田”,也可理解為“田地”,二者均是長時間內可再次復原的動詞或名詞。上述各例中,特別是后兩例“開”后接動詞名詞兩可的賓語時,“開”均可視為“實施”“執(zhí)行”。而這一義項正與“得”字相交叉。

      “得”在甲文、金文和小篆字形中大致相仿,都是從彳從貝從手,大致是行走于道中,以手拾得貝殼。故《說文·彳部》云:“得,行有所得也?!薄队衿吩疲旱?,獲也。對于有形的事物,可以是“獲得”“得到”,對于無形抽象的事物,有的可仍然是“獲得”,有的就只能是“實現”“執(zhí)行”。就“罪”而言,許慎以其為動詞,《說文·網部》:“罪,犯法也。”但先秦文獻中名詞也較為常見,如:

      (14)畏此罪罟。(《詩經·小雅·小明》)

      既可為動詞也可為名詞的也時有見到,如:

      (15)無功不賞,無罪不罰。(《荀子·王制》)

      “罪”與“開”搭配時,“罪”仍然是動詞和名詞兩可,“開罪”即為實施了冒犯行為或進行了冒犯。如上述(5)(6)(7)例。而“罪”作為一個抽象物與“得”搭配時,“得罪”為實施了冒犯或執(zhí)行了冒犯行為。先秦文獻中共見“得罪”81次,如:

      (16)絕。曷為絕之?得罪于天子也。(《公羊傳·桓公十六年》)

      (17)辭曰:“君之先臣督,得罪于宋殤公,名在諸侯之策。臣承其祀,其敢辱君?請承命于亞旅。”(《左傳·文公十二年》)

      這些“得罪”均可用“開罪”替換。因此王力把“得罪”“開罪”二者劃上等號無誤。

      四、辨析“乃進而問之”

      第二單元文選《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有云:

      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對于其中的“進而問之”,把“進而”視為一個詞,理解為緊接著問,還是視為兩個詞的組合,理解為腳步向前進之后又問,王力本教材無注,查郭錫良本教材亦無注。筆者檢索了先秦文獻,先秦文獻中“進而”共出現48次,例如:

      (18)公子突曰:“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君為三覆以待之。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左傳·隱公九年》)

      (19)令國子以情斷獄,三大夫既已選舉,使縣行之,管仲進而舉言上而見之于君,以卒年君舉。(《管子·匡君大匡》)

      (20)王乃命有司大徇于軍,曰:“謂二三子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身斬,妻子鬻?!保ā秶Z·吳語》)

      (21)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勤于野戰(zhàn),負任之旅,罷于內攻,則合群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之心也。(《韓非子·存韓》)

      (22)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詘,固也;進而不愉,疏也;薦而不欲,不愛也。(《禮記·祭義》)

      (23)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又未知其所謂也。若大人行淫暴于國家,進而諫,則謂之不遜,因左右而獻諫,則謂之言議。此君子之所疑惑也。……”(《墨子·公孟》)

      (24)公行子有子之喪,右?guī)熗?,入門,有進而與右?guī)熝哉撸芯陀規(guī)熤欢c右?guī)熝哉摺#ā睹献印るx婁下》)

      (25)女子入門,晏子望見之,曰:“怪哉!有深憂?!边M而問焉,曰:“所憂何也?”對曰:“君樹槐縣令,犯之者刑,傷之者死?!赶鄧戽砸圆梅附摺!保ā蛾套哟呵铩ぶG下》)

      (18)例中“進而”前有“必務進”,“進”為前進;(19)例中“進而”是指管仲進見君王;(20)(21)例中“進而”與后面的“退而”形成照應;(22)例“進而”與前面的“立而”、后面的“薦而”也形成照應,都是指空間位置的移動;(23)例“進而”也是進見君王;(24)例前有“入門”,因而“進而”當指進門;(25)例中“進而問焉”句似可有語素組合“進+而”和復合詞“進而”兩解,但句中“望”字限制了第二種解釋,《說文·亡部》云:“望,出亡在外,望其遠也?!薄锻趿艥h語字典》“望”字條也釋其為“遠望”[2](P453),而且前有“女子入門”,晏子才“望見之”。據此,我們以為晏子起初離女子較遠,至發(fā)問“所憂何也”時位移并也已經走進門內至其跟前。因此,“進而問焉”當譯為:晏子走進門,問女子。所以此處的“進”為“向前走進門”,“進而”當仍為“進+而”的組合。

      因此,筆者以為以上數例中的“進而”均為兩個詞,應分開解釋,是為“進+而”。這表明先秦文獻中的“進而”不僅沒有詞匯化,甚至于連詞匯化的跡象都沒有出現。漢代“進而”仍然沒有出現詞匯化的跡象,如以下幾例:

      (26)又有士曰慶足,國有大事,則進而治之,無不濟也,而靈公說之。(《說苑》)

      (27)遂進而圍許,兵亟弊不能服,罷諸侯而歸,自此而怠政事,為狄泉之盟,不親至,信衰誼缺,如羅不補,威武詘折不信,則諸侯不朝,鄭遂叛,夷狄內侵,衛(wèi)遷于商止。(《說苑》)

      (28)當是時,秦禍北構于胡,南掛于越,宿兵于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漢書·嚴安傳》)

      以上3例中的“進而”,除(26)例勉強能將其作為詞與詞的臨時組合“進+而”,其余2例均是明顯的跨層次非詞結構。這說明漢代的 “進而”性質與先秦相同。此后,據張巖考察,“進+而”的這種非詞狀態(tài)一直維持到明代,之后才有見到確定成詞的“進而”。[9](P47)因此,筆者以為劉向所編定的《戰(zhàn)國策》中的“進而”為“進+而”,“進而問之”當指趙威后向前走近之后問齊使。

      總之,在辨析古代漢語疑義問題時,要綜合運用包括證實、證偽、字形、語言內外證據、漢晉諸家之說以及義位等在內的若干方法,“絕不要以語言系統(tǒng)外的證據作為主要證據甚至是唯一證據”,“一定要有較多相關書證”,要注意不要輕易否定漢晉人的故訓,要注意盡量使用常義而盡量避免使用僻義。[10](P26)本文對王力《古代漢語》四則疑義問題的辨析,正是對上述理念的貫徹。

      注釋:

      ① 《管子·七主七臣》中有“奸臣痛言人情以驚主,開罪黨以為讎”句,但顯然這里的“開罪”與《戰(zhàn)國策》的“開罪”不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1]王力.古代漢語: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蕭泰芳,張儒,馬麥貞,等.《古代漢語》注釋商榷[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5]唐九戒.“矢貫余手及肘”的“及”字何解[J].咬文嚼字,2015(2).

      [6]張海鷹.《鞌之戰(zhàn)》置疑[J].社會科學輯刊,1991(6).

      [7]王彥坤.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一冊文選注釋若干疑難問題[J].暨南學報,1995(4).

      [8]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匯講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0.

      [9]張巖.“進而”的詞匯語法化[J].語文學刊,2010(18).

      [10]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劉建朝)

      Four Doubt Cases of Wang Li's Ancient Chinese

      WU Chuns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0,China)

      There are many doubt cases in Wang Li's Ancient Chinese,such as"gua ren shi zheng(寡人是徵)""shi guan yu shou ji zhou(矢貫余手及肘)""jin er wen zhi yue(進而問之曰)"and so on.By the relationship of antithetic sentence,the "shi(是)"of"gua ren shi zheng(寡人是徵)"does not refer to the couch grass,and the explanation of"zheng(徵)"does not mean"suo qu(索取)";By the sentence of Chuci,we negative the statement of the two disputed arrows of"shi guan yu shou ji zhou(矢貫余手及肘)".From the language facts to investigate the"jin er(進而)"and"kai zui(開罪)",it is known that the "jin er(進而)"equals to"jin(進)"+"er(而)",and the"kai zui(開罪)"equals to"de zui(得罪)".

      Wang Li;Ancient Chinese;doubt cases

      H13

      A

      1673-4343(2016)05-0046-04

      10.14098/j.cn35-1288/z.2016.05.009

      2016-08-23

      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項目(2015ZC039)

      吳春生,男,安徽宿州人,講師,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古漢語。

      猜你喜歡
      寡人王力古代漢語
      呂相絕秦之“寡君”“寡人”
      讀書(2024年4期)2024-04-16 04:59:20
      保險理賠知多少
      理財周刊(2022年4期)2022-04-30 21:32:54
      如何學習掌握古代漢語詞義*——何九盈先生《古漢語詞義叢談》評介
      留學生古代漢語教學設計探索——以《遠水不救近火》為例
      王力手跡
      詩選刊(2021年1期)2021-01-04 04:16:14
      藝術百家:王力
      電影文學(2018年15期)2018-12-09 08:26:12
      為王力先生一辯
      中華詩詞(2017年7期)2018-01-22 02:19:59
      編輯部的故事
      提升學生在古代漢語課堂中參與性的應用對策
      寡人之于學習也
      城市| 鹰潭市| 哈密市| 翁牛特旗| 苍梧县| 镇康县| 南康市| 高淳县| 精河县| 肇州县| 潼关县| 汉川市| 苍溪县| 安龙县| 榕江县| 聂拉木县| 赤城县| 衡水市| 贵南县| 丹棱县| 枝江市| 蓬安县| 修水县| 突泉县| 乡宁县| 印江| 株洲市| 青州市| 巴里| 广元市| 高邮市| 玉树县| 陆丰市| 垦利县| 西城区| 杭锦旗| 东至县| 观塘区| 安岳县| 平武县|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