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娟
(蘭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歸德公沈鯉“乞休現(xiàn)象”淺論
毛 娟
(蘭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沈鯉的一生,既是明神宗親題的“責(zé)難陳善”“肖德世臣” 沈閣老,又是“乾坤正氣,伊洛真儒”歸德公。他是“妖書案”等政治風(fēng)云的直接受害者,既被深信不疑,也被“妖言惑眾”。作為明神宗的老師,萬歷年間的禮部尚書、內(nèi)閣大學(xué)士,在他方正剛介的一生中除精忠亮節(jié)、耿直不阿外,“求罷”“乞休”也是他幾十年為政生涯的關(guān)鍵詞。據(jù)《明實錄》所載,沈鯉“乞休”近四十次,且高頻率“乞休”集中于萬歷十四年和萬歷三十一年前后。
沈鯉;乞休;生存事實;心態(tài)
在明代,官員一般致仕年齡為70歲,有疾患則提前。對老而無用的官員優(yōu)待致仕,體現(xiàn)的是皇帝的恩賜;不愿意尸位素餐,體現(xiàn)的是官員的道義。所以,“君以恩御臣,臣以義事君,貪以是息,而讓以是作?!蹦敲?,沈鯉的多次“乞休”具有怎樣的前因后果?而這些前因后果又是怎樣在社會背景與仕人心態(tài)等諸多運行機制的籠罩下,在沈鯉自身形成歷史影射的呢?透過這些影射,可以管窺蠡測“乞休”背后的反彈效果。
萬歷朝是明朝最長的一個年號,國本之爭的余震氤氳數(shù)十年,沈鯉為官時期,“國本之爭”、第一次“妖書案”、第二次“妖書案”是明萬歷時期較為激烈復(fù)雜的政治事件,兩次妖書案同時也是國本之爭一直未解決而潛滋暗長的產(chǎn)物。它是朝中士大夫與皇帝、后宮的一次長時間的牽扯與較量,最終明神宗與群臣爭論達15年之久的“國本之爭”,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立虛歲已二十多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告終。
社會環(huán)境繼續(xù)醞釀,在這個“國本之爭”和“妖書案”糾纏扭結(jié)在一起的背景下,沈鯉等諸多大臣的生存處境、生存事實發(fā)生的變化帶來了高頻率的乞休行為,它是社會現(xiàn)象與心理狀態(tài)的集中反映。據(jù)《神宗實錄》所載,沈鯉在朝時乞休近40次,因病“引疾”乞休的就達20多次,高頻率的乞休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段:
萬歷十二年至十六年:萬歷十四年以申時行上疏要求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為導(dǎo)火線而終于引爆的“國本之爭”來勢洶洶,一番醞釀之后愈發(fā)激烈。國本問題與“妖書案”問題變相扭結(jié)在一起,《憂危竑議》被鄭貴妃等“再造”,成了妖書,呂坤《憂危疏》被冤“結(jié)納宮闈”[1]1275-1276。 呂坤惶恐憂懼,借病致仕。這一事件的最終爆發(fā),是紛繁復(fù)雜的國本之爭長期未解決的產(chǎn)物。它是神宗執(zhí)意不立儲與大臣執(zhí)著上疏請求立儲之間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沈鯉屢次上疏,以未果告終。眾大臣或被辭職,或被廷杖。萬歷十二年至十六年,沈鯉乞休高達15次之多,上皆未允。
萬歷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自萬歷三十一年始,第二次“妖書案”爆發(fā)。第一次“妖書案”因明神宗故意輕描淡寫地處理,壓抑了政壇的震動。《憂危竑議》作者的真正面目無人可知。而6年后的第二次“妖書案”非同一般,其曲折離奇之處,令人匪夷所思。號稱萬歷年間“三大賢”的沈鯉、呂坤、郭正域無一幸免?!独m(xù)憂危竑議》指名道姓地攻擊了內(nèi)閣大學(xué)士朱賡和首輔沈一貫,說二人是鄭貴妃的幫兇。這二人便馬不停蹄上疏為自己辯護,但又不得不帶“罪”在家。沈一貫老謀深算,指使給事中錢夢皋上疏,誣陷禮部右侍郎郭正域和內(nèi)閣大學(xué)士沈鯉與“妖書案”有染。沈鯉被動地與第二次妖書案沾染上了聯(lián)系。沈鯉不安于位,理由是“以疾纏身、年老無益、妖書事”,引咎自請罷去。萬歷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間,這一乞休,高達18次。
不單是沈鯉,萬歷朝中“乞休”成了這個時段的一個群體性現(xiàn)象,諸多要臣如沈一貫“上八十余疏乞休”最終獲允,“馮琦素善病,至是篤十六疏乞休,不允,卒於官,年僅四十六”。溫純同樣乞休20多次,郭正域、葉向高、王遴等都有諸多“乞休史”,只因“上溫諭留之”作罷。作為置身其中的一員,沈鯉的乞休所影射的遠非簡單的乞歸致仕。
從“國本”到“妖書”,縱觀整個事件從發(fā)端到表面結(jié)束,并不能說它是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勝利,因為這個階層為這個事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也不能說明它是最高統(tǒng)治階層的勝利,因為它透露了皇帝主權(quán)向心力的減弱,絕對權(quán)威中間已經(jīng)存在可“談判”空間。在“大歷史”的社會背景影響下,人的生存就變得渺小,政治出現(xiàn)變故,生存事實就會有微妙的變化,歷史向來如此,只不過此時此刻沈鯉僅是當(dāng)事人而已。關(guān)于“國本之爭”“妖書案”等,首輔沈一貫等在妖書案中“大顯身手”,作為受害者的沈鯉,被“惦記”,被嫁禍,最終靠萬歷皇帝的信任平安無事。神宗雖不愿沈鯉匆匆罷去,但最終也抵擋不住近臣的讒言穢語,“漸不能無疑”[2]5735。神宗對沈鯉潛移默化“起疑”的轉(zhuǎn)變,說明單單靠皇帝的信任過活是不行的,赤誠之心也不能總是化險為夷,終究消散不了讒言伴君側(cè)的力量。
臣與臣之間雖不至于時時摩拳擦掌,但“疑”與“被疑”乃是常事。黨派與黨派之間的互相傾軋,既使得黨派血液常新得以維持并取得發(fā)展,但同時也對政治體制帶來威脅。楚黨沈一貫為首輔,東林沈鯉為次輔,二者利益糾葛較多,政黨利益無法磨合?!把龝缕?,沈鯉為首輔一貫所疑,求去,不許”;“時吳門二輔,相繼柄國。鯉意見多與枘鑿,累疏乞歸”;“ 鯉頗與首輔時行議不合,屢疏乞歸,時行銜鯉不附己,亦忌之……陳與郊復(fù)危言撼鯉,鯉求去益力”[2]5735。忠直無他心的閣臣在政治風(fēng)云的漩渦中是十分吃力的。于是有了萬歷皇帝“沈尚書不曉人意”[2]3180的感慨。而沈一貫、朱賡聞此言大喜。
“所未盡究其用者,非主眷之不專,而讒邪間之也”[3]187-188。最終“帝漸不能無疑,累加詰責(zé),且奪其俸”,“沈一貫被交章劾‘奸貪’求去。而沈一貫數(shù)與鯉忤,懼去后鯉為己憂,因密傾之。神宗亦嫌沈鯉方鯁,會鯉同時乞休,遂并致仕”[2]5736。依靠正直走入內(nèi)閣的沈鯉卻又因正直屢次被累。內(nèi)閣不可能作為私物,不管是皇帝權(quán)力還是內(nèi)閣權(quán)力的擴大,矛盾是始終存在的。沈鯉也是這層矛盾的犧牲者。從“中人竊聽事”“冒雨進諫事”等許多事件都可以看出沈鯉是聰明睿智的,是有謀略、有政治頭腦的,但他的聰明不用于絞盡腦汁爭權(quán)謀利,他的聰明服務(wù)于皇帝。沈鯉在野猶在朝,萬歷年間,黃河中下游多次決口泛濫,民不聊生。沈鯉上書萬歷,為民請命,奉旨修筑兩道大堤。
君臣之誼也發(fā)生微妙變化。沈鯉乞休態(tài)度堅決、言辭懇切:“臣今病廢乞歸,非止為一身進退,而實為世道有深長之慮也。伏望皇上憐臣苦情,特允休致保全朽骨,不令臣老眊日益,再有罣誤以至于不可赦;敢不量度能否,以望全歸,而猶尸位素餐,悠悠卒歲斃;以奸書一事,臣曾被竊鈇之疑,而事猶未結(jié),不敢冒規(guī)避之嫌也; 臣老矣,篤矣,且就木矣,必不能儋爵受祿以茍富貴;臣一足殘廢,已成痼疾,非倩人扶掖,寸步不能自致;乃今晚節(jié)末路,則易簀正纓之日也;故鄉(xiāng)猿鶴憐而望歸;其出不出,如滄海乘雁,乞足為有無多寡;以臣為老不知止也,以臣為貪位慕祿也”[4]1324等。乞休的意志多次被明神宗的“溫諭留之,甚勿再陳”“獎諭有加,卒不能行其所請”和“沈尚書不解人意,朕將大用之”的行為拂去。“求去益力”始終與“沈尚書好官奈何苦苦求去”“上溫諭留之”“先生還是舊日模樣”相矛盾的,對沈鯉而言,“求去”與“允許”很難達成統(tǒng)一。
對于神宗與沈鯉之間的距離,臣子彼此之間是一道門檻,“中貴”“珰輩”更是一道不小的屏障?!爸匈F皆大怨,數(shù)以事間于帝”“璫輩愈嗛公”“朝齋公罷,復(fù)傳乎禮官,公趨侯宮門,至漏下寂然,以此困公,公自是有去志云”?!矮氀嬉殉?,知事不可為,遂引年乞休”[5]252。
沈鯉是聰明的,“國本之爭”、兩次“妖書案”的倉促解決,讓他明白了事情的可為與不可為。神宗前期懲貪獎廉欲有所作為,可惜不能堅持下去,相反到后期自己成為貪贓的皇帝,沉淪于酒色財氣不能自拔。這點沈鯉恐怕早有預(yù)感,卻束手無策,所以他選擇退居,一次又一次地乞休,一次又一次的挽留,即使神宗聲明“甚勿再陳”,也并未阻止沈鯉上疏,似乎成了既有的“默契”“求去益力”與“上溫諭留之”的猶豫斡旋,此時“為民請命”還是“明哲保身”,他是猶豫的,想要隱而退之,最終沈鯉還是“情不忍不出,今固將齋戒、沐浴、扶病出矣”。
沈鯉與神宗之間的乞休與諭留關(guān)系是微妙的。因為“社稷所倚”而挽留,因社稷需要而留下。若干內(nèi)臣不安于位自請罷去,會給既有的政治框架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比如與高拱、張居正交好的張學(xué)顏等不安于位罷去,這些人的相繼去國使得北方邊防由此解體。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就是皇帝最大的隱憂,所以“溫諭留之”也是為鞏固維護既有的框架所做的一番努力。一則此大臣不可或缺,以維護現(xiàn)狀。二則君臣之間確實有情義在。就沈鯉而言,盡管有很長一段時間讒言伴君側(cè),為士論所非,但因神宗皇帝百般維護的知遇之恩,使得沈一貫、錢夢皋等的讒言并未得逞。沈鯉對神宗亦是有真感情,“皇上以腹心任臣,臣亦以腹心事主”他繼續(xù)為國為君為民上疏,以求現(xiàn)狀有所改觀。
這種去與留,乞歸與重新做官,每一次的去留都經(jīng)歷一次心態(tài)的重新建構(gòu)。官場如戰(zhàn)場,年輕時意氣風(fēng)發(fā)、躊躇滿志,盼望或仕途通貴顯達,或為民謀利,與做官后數(shù)次乞休是矛盾的,這中間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必然經(jīng)歷一番磨難糾葛,才會讓乞休的意志堅定。
明朝余繼登言:“正德以來,士多務(wù)虛譽而希美官,假恬退而為捷徑,或因官非要地,或因職業(yè)不舉,或因事權(quán)掣肘,或因地方多故,輒假托養(yǎng)病致仕,甚有出位妄言,棄官而去者,其意皆藉此避禍掩過,為異時拔擢計,而往往卒遂其所欲”[6]300-301。對于沈鯉而言,后期的沈鯉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官譽極高,并非“官非要地”“職業(yè)不舉”,更多的是因事權(quán)掣肘,所以“托養(yǎng)病致仕”“藉此避禍掩過”。不安于位罷去的沈鯉,并沒有坐以待斃,他恪守“臣在野猶在朝也”,治理黃河,為民求計,他最終對得起神宗對他“乾坤正氣,伊洛真儒”的贊美。關(guān)于“賜金幣馳驛”,有人認為是欲擒故縱的伎倆,或是借用感情,或是別有用心,辭官以引起皇帝的注意與重視,賜重金挽留。神宗賜金幣,沈鯉言“臣愚悉收回恩命,使臣得以義自安”。在《辭軍功加恩疏》中:“其時而論功,不在其位,而行賞,彼披堅執(zhí)銳,出萬死不顧一生者,其視臣必不心服也”;“何其自為厚而為人薄也”; “夫以礪世之賞罰,與立身之辭受,揆之于義皆有不可”。奏疏中沈鯉并沒有對賜金幣趨之若鶩,而是考慮種種,試圖拒絕。當(dāng)然,這也排除不了沈鯉內(nèi)心深處未曾動心的嫌疑,但至少,面對這些他是淡然的,企圖拒絕的,“不逾尺寸,立朝清夷,孝友傳家,道義范俗”[7]142-143的品行是有目共睹的。
明神宗最終“漸不能無疑”“嫌鯉方鯁”,沈鯉終于“高齡退休”。為政生涯,各種喜怒哀樂嘗盡,既曾斬釘截鐵、矢志不渝,也曾試圖慢慢淡去。他的一生,是萬歷朝諸多事件的見證與影射。沈鯉的乞休沉默在歷史的車轍中,同時作為乞休群體中的一員訴說著歷史。無論是社會背景的醞釀與生存事實的微妙變化還是臣臣矛盾的抗衡與君臣關(guān)系的催化,受“退隱哲學(xué)”[8]133-138和政治困頓的雙重影響,沈鯉每一次的猶豫斡旋都是心態(tài)的重新建構(gòu)。每一次的乞休既是沈鯉自身命運的交響,亦是對生存事實的反彈。
[1] 二十五史:第13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2] 張廷玉.明史 (十九——二十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 張顯清.孫奇逢集[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4] 沈 鯉.亦玉堂稿.乞休[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卷五.
[5] 商丘縣志.卷八·名臣篇[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6] 余繼登.典故紀(jì)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 呂 坤.呂坤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 李 佳.明萬歷朝官員乞休現(xiàn)象分析[J].求是學(xué)刊,2009(3).
[責(zé)任編輯 袁培堯]
The Revered Guide Gong Shen Li’s “Begging Off Phenomenon”
MAO Juan
(CollegeofLiberalArt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ShenLi’s life is not only the “Shengelao’ with “Blame difficult things and state the good things” and “Men of virtue” titled by theEmperorShenof Ming dynasty, but also the “Guidegong” with “Heaven and earth righteousness” and “true Confucian Duguid”. He is the direct victims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Magical books”, therefore he was convinced while “Cast spells on people”.As the teacher of theEmperorWanliof Ming Dynasty, Minister of Rites and Cabinet Bachelor, in all of his upright and frank life, “Begging off” is also the keyword in his several decades years of political career.According toMingRecord,ShenLi’s “Begging off” appeared nearly forty times, and the high frequency of it is mainly inWanlithe fourteenth year andWanlithe thirty-first year.
ShenLi; Begging Off; survival facts; mentality
2016-09-27
毛 娟(1989- ),女,河南商丘人,蘭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明清文學(xué)研究。
K248
A
1671-8127(2016)06-0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