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智庫工作站甘肅蘭州730070)
黃金分割為什么給人美感:美感根源的另類思考
宋圭武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智庫工作站甘肅蘭州730070)
美感產(chǎn)生的根源是因為某存在物為主體的存在提供了一種有利于生長的意義,所以,主體對某存在物感覺到美。黃金分割比例為什么給人以美感,主要原因是滿足黃金分割比例的空間,給人以安全感,而不是對立感。同時,該空間也給人以相伴感,最終安全感和相伴感相混合,給人以美感。
美感根源黃金分割
什么是黃金分割?所謂黃金分割,指的是把長為L的線段分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對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對于該部分之比。而計算黃金分割最簡單的方法,是計算斐波那契數(shù)列1,1,2,3,5,8,13,21,……后二數(shù)之比2/3,3/5,4/8,8/13,13/21,……的近似值。在現(xiàn)實中,如果某物體滿足黃金分割比例,就會顯得更美、更好看、更協(xié)調(diào)。問題是為什么黃金分割比例會給人帶來美感,下面筆者做一些探討,供大家參考。
在西方思想史中,柏拉圖、阿奎那、夏夫茲博里等探討過美的根源問題。柏拉圖把美感的根源歸于理念,阿奎那把它歸于心智,夏夫茲博里把它歸于心的造型力量,但最終對于心智為何具有造型力量不得解而無奈向神求助。休謨認為,美不在外物而在人心中,它根源于人類心智的特定結(jié)構。心智特定結(jié)構與客體表象形式之間的同形共構或同情共感關系是審美愉快的真正根源。
康德認為:“為了判斷某一對象是美或不美,我們不是把(它的)表象憑借悟性連系于客體以求得知識,而是憑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結(jié)合)連系于主體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保档拢骸杜袛嗔ε小罚?9頁。)
費爾巴哈認為美的對象“是人的顯示出來的本質(zhì),是人真正的、客觀的‘我'”?!澳切╇x開人最遠的對象,因為是人的對象,并且就它們是人的對象而言,乃是人的本質(zhì)的顯示”。(《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第210頁)他又認為,“動物只為生命所必需的光線所激動,人卻為更為遙遠的星晨的無關緊要的光線所激動?!保ā段鞣矫缹W家論美和美感》,第210頁。)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感是和聽覺、視覺不可分離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離開聽覺、視覺,是不能設想的?!保ā段鞣矫缹W家論美和美感》,第253頁。)又說:“美感認識的根源無疑是在感性認識里面,但是美感認識畢竟與感性認識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保ā段鞣矫缹W家論美和美感》,第255頁。)
馬克思指出:“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簡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樂和確證自己是屬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感覺,才或者發(fā)展起來,或者產(chǎn)生出來?!薄拔骞俑杏X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chǎn)物?!保R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一哲學手稿》,1979年,第39頁。)“因此,人不僅在思維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一哲學手稿》,1979年,第79頁。)也正是因為感覺在實踐中肯定著人在對象世界中的本質(zhì)力量,這正是認識美的主觀條件?!爸挥幸魳凡拍芗て鹑说囊魳犯?;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來說不是對象,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本質(zhì)力量之一的確證”。(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一哲學手稿》,1979年,第79頁。)所以,他能夠“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人正是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時,看到了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活動,感覺到人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自由,因而在精神上休驗到一種特殊的快感和舒暢的喜悅。這就是美感的產(chǎn)生和形成。
普列漢諾夫所說,在原始社會中,“審美趣味的發(fā)展總是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攜手并進的,因此,不論在這里和那里,審美趣味的狀況總是生產(chǎn)力狀況的準確的標志”。(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第148頁。)
學者呂熒認為:美是物在人的主觀中的反映,是一種觀念。同時他又認為:任何精神生活的觀念,都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而形成的,都是社會的產(chǎn)物,社會的觀念。李澤厚先生認為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
對于上述關于美感根源的不同看法,筆者不詳細去一一評說,下面筆者談談自己不同于上述關于美感根源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本人認為,美感產(chǎn)生的根源是因為某存在物為主體的存在提供了一種有利于生長的意義,所以,主體對某存在物感覺到美。主體為什么會對某存在物為其提供有利于生長的意義就感到美,也許是一種本能,是生物進化的一種本能選擇。
對人而言,主要有兩種形式的存在。一種是自然形式的存在;一種是社會形式的存在。自然形式的存在是以人的自然需要為基礎。社會形式的存在是以人的社會需要為基礎。自然形式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先天性,而社會形式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后天性,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一個存在物要滿足人的自然形式的存在,主要要符合安全性、舒適性、有利于生長性等特點。在漢字中,美就是羊大,為什么羊大為美,是因為大大的羊為人的自然存在提供了意義。羊越大,人就越不容易餓死,自然羊越美。美在這里實際體現(xiàn)的是一種有利于生存或生長的意義。
一個存在物要滿足人的社會形式的存在,主要看是否能給人帶來社會地位的提升,包括尊重程度的提高、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xiàn)等。
另外,滿足人的自然形式存在意義的美感規(guī)律與滿足人的社會形式存在的美感規(guī)律有不同要求。因為人的社會形式的存在,其美感要求與后天實踐有緊密關系。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自然形式的存在在潛意識層面有兩種本能形式:毀滅的本能和生長的本能。毀滅的本能是向外的,是希望別人毀滅,生長的本能是向內(nèi)的,是希望自己生長。據(jù)此可以解釋悲劇美感的根源。悲劇的美感是因為悲劇滿足了人的一種毀滅本能感,是對別人美好的毀滅的一種潛意識愉悅感。由于這種毀滅沒有發(fā)生在他身上,他才可能產(chǎn)生美感,假如悲劇發(fā)生在他身上,悲劇對他而言,絕不會有美感的。對他而言,符合自己生長原則的存在才可能帶來美感。
滑稽劇的美感在于滑稽演員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滿足存在本能的愉悅感?;層^眾感覺“我”的存在顯的不滑稽,從而通過滑稽行為讓觀眾的自我生長本能得到了一種通過比較而產(chǎn)生的優(yōu)越感和成就感或意義感。
由于要實現(xiàn)存在的意義,滿足欲望必不可少,所以,美與欲望相聯(lián)系。當事物順著欲望時,會更多給人以美感,但事物逆著欲望時,會更多給人以惡感。
愉悅感不是美感的源泉,愉悅感是美感的伴生物。美感與愉悅感是同時產(chǎn)生的兩種情緒,但美感要高一個層次,而愉悅感更具有本能性。
人在旅游時,看見一些驚奇的風景,為什么會產(chǎn)生美感?因為人在旅游中,看見新的風景,從存在意義看,這是一種存在本能的擴張,不管是自然的本能,還是社會的本能,都是一種擴張。由于有擴張,從而為人的存在提供了更大意義,美感自然也就產(chǎn)生。
宏大的風景,讓人產(chǎn)生渺小感,而渺小感會讓人有一種解脫感,因為感到自己渺小,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放棄的欲望,所以,這種解脫感一定程度消解了欲望的擴張性,從而也會間接產(chǎn)生美感。小的東西,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尊嚴感,所以,小的東西有時也會產(chǎn)生美感。
另外,在有的時候,人的自然形式的存在和社會形式的存在會產(chǎn)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根據(jù)自己的偏好選擇放棄那一部分。有些人可能為了實現(xiàn)社會形式的存在而放棄自然形式的存在,有些人可能為了實現(xiàn)自然形式的存在而放棄社會形式的存在。比如整容,有些整容從自然角度看,實際是痛苦的,但整容滿足了整容者的社會形式的存在意義。這種意義也增加了整容者自己的美感。
另外,還有局部存在和整體存在的區(qū)別。比如對人而言,嘴是一種局部存在,有些人為了滿足口欲的美感,而喪失了身體的美感。這是一種局部存在對整體存在的一種侵蝕。
善為什么也是一種美,因為善為別人的存在提供了支撐意義,所以,自然人會對善有一種美感。真也會成為一種美,因為真為存在提供了一種容易識別危害的情況,減少了存在對危害的識別成本,所以,真也能提供一種美感。
對于人之外的動植物世界或無機世界,存在可能更多是一種自然存在。也可能在一些動物群落中,存在一些社會性存在。越是聰明的動物,可能社會性存在越具有重要的價值。
另外,不同的文化群體,其社會性存在的意義系統(tǒng)是有區(qū)別的。從而,不同的文化群體,在滿足社會性存在意義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審美標準。但在自然性存在方面,關于審美標準或美感根源方面具有更多的統(tǒng)一性。
根據(jù)上面分析,下面我們看看為什么黃金分割會給人帶來美感。
首先,滿足黃金分割比例的空間給人以安全感。我們把滿足黃金分割比例的事物看成是一個存在空間。由于重心在黃金分割點上,則這個空間從人的角度看,就不是正對著人而來,而是側(cè)對著人,就不會與人產(chǎn)生碰撞感和對立感,從而讓人產(chǎn)生一種安全感。
其次,滿足黃金分割比例的空間給人以同伴感。由于重心在黃金分割點上,由于人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能,這時,若將欣賞者放在滿足黃金分割比例空間的中心,則黃金分割點與人的距離表明黃金分割點屬于我的相伴系列,或?qū)儆谖业呐上?,而不屬于另一個存在的派系,這里另一個派系,代表離黃金分割點較遠的的另一頭。接下來,我們將黃金分割點看成一個新中心,若另一個點與黃金分割點也滿足黃金分割比例要求,則另一個點就屬于黃金分割點的相伴系列,由于黃金分割點屬于我的相伴系列,所以,屬于黃金分割點的相伴系列的,自然也就屬于我的相伴系列,這種情況可以一種類推下去,最終滿足所有黃金分割比例要求的所有點,就構成了一個存在擴展的軌跡。同時,這種軌跡也滿足了給人整體美感的要求。
所以,黃金分割比例為什么給人以美感,主要原因是滿足黃金分割比例的空間,給人以安全感,而不是對立感,同時,該空間也給人以相伴感,最終安全感和相伴感相混合,給人以美感。這里滿足黃金分割比例的生長軌跡也給人以和諧感,所以,和諧也就是滿足黃金分割比例。
這里有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許多植物的生長軌跡具有黃金分割比例特點,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生命自身沿著黃金分割比例軌跡生長,會受到最小阻力,因為周圍的世界對滿足黃金分割比例的軌跡不認為是一種威脅,所以,其生長軌跡受到侵犯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少。產(chǎn)生這種情況也許是一種進化的本能。所以,可能生命力就在黃金分割法則中。
另外,為什么許多無生命的機械構造,在滿足黃金分割比例要求時,也會有滿意的作用效果。如一些槍炮的設計等,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些物體也內(nèi)含一種生命力,或自然規(guī)則,或具有一種天然的存在本能,當這些物體的構造滿足黃金分割比例要求時,會讓對方世界產(chǎn)生一種美感,從而放松警惕,進而使自身的力量在較少阻礙的情況下得到充分發(fā)揮。
所以,一種可能的假設是:宇宙中一切物體都充滿生命力或一種內(nèi)生的擴張力,這種生命力的生長規(guī)律或擴張力的擴展規(guī)律滿足黃金分割比例要求。
另外一種可能的假設是:宇宙最終的統(tǒng)一方程,可能與黃金分割比例有關。自然界中的四種力(自然界中,有四種基本的作用力,它們分別是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強相互作用力。)的統(tǒng)一,最終可能統(tǒng)一在與黃金分割比例有關的方程上。而四種力,可能只是滿足黃金分割比例生長力或擴張力的四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而已。
所以,黃金分割比例,不僅是美感產(chǎn)生的基點,也可能是尋找宇宙終極規(guī)律的一把鑰匙。以上論述與推斷,準確與否,僅供參考。
B83-0
A
1007-9106(2016)09-0086-03
宋圭武(1964—),男,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